穿越水下时空 探寻千年长江文脉

2024-06-15 04:47:37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妇女报

穿越水下时空 探寻千年长江文脉

    水中的白鹤梁。

穿越水下时空 探寻千年长江文脉

    白鹤梁题刻原貌。

穿越水下时空 探寻千年长江文脉

    黄庭坚题刻。

穿越水下时空 探寻千年长江文脉

    熙宁水位题刻。

穿越水下时空 探寻千年长江文脉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环形参观廊道。

穿越水下时空 探寻千年长江文脉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是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类博物馆,被誉为“古代水文站”和“水下碑林”,它记录了1200多年的水文资料,留下了众多名人的书法作品,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凌漪

    乘坐长91米的隧道式自动扶梯渐入水下,再横穿146米的水平长廊,便到达长江水下约40米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环形参观廊道。

    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水中的白鹤梁。贴近窗边,石梁上的石鱼、白鹤、诗文题刻等历经千年依然清晰可见,水中不时还有一两只小鱼小虾游过,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啧啧称奇。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是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类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和“水下碑林”。它记录了1200多年的水文资料,留下众多名人的书法作品,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长江之尺”丈量水文历史

    白鹤梁原址是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长约1600米,平均宽约15米,因早年常引来白鹤在此驻足、展翅嬉戏而得名。

    白鹤梁常年淹没于江水中,顺江而卧,仅在冬春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唐代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前,时人在长江中心的白鹤梁上镌刻了两条石鱼,鱼眼的高程为137.91米,与当地水尺零点在同一水平线上。两条石鱼各有三十六鳞,前雌后雄,雌鱼口衔莲花,雄鱼口衔蓂草,宛若在水中游弋追逐。

    经古人持续观察发现,石鱼露出水面后的次年往往是丰收之年,遂逐渐总结出“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规律。

    “这一规律并非凭空而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杨邦德介绍,两尾石鱼是古人用以观测长江枯水水位的独特水标,每当江水枯落,石鱼出水,人们通过观察鱼眼与枯水面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江水枯落程度,这和现代水文站所使用的“水尺零点”原理相同。而根据有关部门对近百年来长江干流实测水文记录的分析,长江枯水约10年为一个周期。作为最低水位标志的石鱼出水的年份,实际上就是枯水周期的终端年,此后降雨量开始增加,这无疑为农业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熙宁七年,水齐至此。”“元丰九年,岁次丙寅二月七日,江水至此鱼下五尺。”……千年来,围绕两条石鱼,古人在梁上留下了一系列水文观测记录,积累了丰富的水文资料。白鹤梁现存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题刻165段,其中具有水文价值的有108段,真实记录了自唐广德二年以前至20世纪60年代1200余年来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情况,因系统反映了长江流域枯水年份水位变化规律,为长江航运以及水利工程的兴建等提供了科学依据,而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河水尺(即尼罗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工作已启动。

    杨邦德介绍,白鹤梁和尼罗尺都记录了诸多世界级的珍贵水文资料,都是农耕文明测水用水的早期智慧,也都为几千年气候变化提供了翔实的科学资料,且两处遗存都已进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目前,白鹤梁与尼罗尺正遴选专业机构编制联合申遗文本,力争今年完成编制工作。

    赏“水下碑林”奇观

    白鹤梁题刻除了具有重要的水文科学价值以外,还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有“水下碑林”的美誉。

    每年冬春长江枯水时节,白鹤梁便会露出水面,自唐代以来,历代过往涪州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都会来此梁上,踏青游春、观鱼览胜、吟诗作赋。梁上题刻留名者多达700余人,不乏黄庭坚、朱昂、刘忠顺、吴革、晁公武、庞恭孙、秦九韶、王士祯这样的大家。梁上1.2万余字题刻纵横交错,篆、隶、行、楷、草皆备,颜、柳、苏、黄俱全,还有少数民族文字。

    其中一句“元符庚辰涪翁来”,刻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被认为是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东归经涪陵,游览白鹤梁时所题。

    “1095年,黄庭坚被贬为涪州(今涪陵区)别驾,黔州(重庆市彭水县)安置。”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讲解员文瑶介绍,黄庭坚被贬到了涪州后,名义上任别驾拿俸禄,不能过问行政事务。他就乐得清闲,成天游山玩水,把点易洞、白鹤梁都转遍了。

    后来,皇帝派钦差大臣到涪州,传了一道圣旨,说黄庭坚无罪回京城。正好长江边白鹤梁水位枯退,黄庭坚便到白鹤梁游玩,并在梁上写下“元符庚辰涪翁来”七个大字。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看到,在此题刻中,“来”字好似被故意写成了上面一个“去”,下面一个“不”。专家推测,这种写法表达了黄庭坚离开涪陵时不舍的心境,也成了白鹤梁的一段佳话。

    以“白鹤梁”、“元符庚辰涪翁来”、“白鹤时鸣”、18尾石鱼等为代表的白鹤梁精美的石刻艺术、精湛的书法艺术美轮美奂,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而明正德庚午(公元1510年),涪陵太守黄寿观石鱼题五言律诗。诗意为如果遇到的是好官,石鱼即使淹没在水下也是一个丰收之年;如果遇到的是贪官,石鱼即使露出水面也是一个凶年。此诗辩证看待了“石鱼出水兆丰年”这一传说,体现了节用爱民的“民本”思想。

    吴革题记则刻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题刻大意为,我在此做州牧已久,今年终于看到石鱼露出水面,可预见来年定有好收成,人民丰收了,日子过好了,我与人民的距离也就不远了。该题刻表现出吴革体察民情、亲民爱民的为官思想。

    以黄寿题记、吴革题记等为代表的白鹤梁题刻充满顺天道、劝农桑、节用爱民、清廉行政的民本政治哲学思想,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他们爱国爱民的家国天下情怀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凸显白鹤梁价值的历久弥新。

    “重现”千年瑰宝 

    三峡工程启动后,为避免白鹤梁淹没水底,白鹤梁题刻保护工程于2003年启动。

    在长江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程中,白鹤梁题刻的保护是难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投资最多的项目。为了保护好这一水下瑰宝,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即使用“原址保护”的方式。

    经过10年论证比选,在多个方案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的“无压容器”方案被选中。

    该方案是指用椭圆形金属壳“罩住”白鹤梁,长江水经过沉淀、过滤、净化等再流入金属壳内,这样既能减少江水对题刻文字的侵蚀,又能让容器内部的水压与外部的长江水压达到相对平衡。

    金属壳内,沿白鹤梁梁体建了一条耐压通道,通道两端与地面相通,游客可在参观完地面陈列馆《生命之水》《长江之尺》《水下碑林》《三峡明珠》4个单元,听完“世界大河文明中的水文观测”“白鹤梁题刻的科学与人文价值”“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建造历程”等内容的讲解后,乘坐隧道式电梯进入长江水下约40米的通道内,通过23个直径约半米的圆形玻璃观察窗,近距离观赏水下题刻,获得穿越水下时空的全新体验。

    当记者步入环形参观廊道,一股凉意迎面扑来,顿时人也清爽了起来。透过水下玻璃观察窗看去,石鱼、书刻近在咫尺,让人仿佛穿越时光,看到千百年前文人墨客在此地停留和吟诗作画的场景。

    杨邦德介绍,为了让游客能从观察窗清晰看到白鹤梁题刻真容,博物馆采取24小时不间断循环系统过滤等方式确保水体清澈,同时,潜水员每隔两三个月还要下水一次,打开排污阀门,利用排污软管将保护体内的沉淀物靠水内外压差自行排除,并用毛巾擦拭观测窗及灯饰上的藻类生物,为白鹤梁题刻“洗脸”。

    此外,为带给游客更好的观赏体验,博物馆还不断更新深水照明系统。灯具的用料从铝制灯具换成不锈钢灯具,以此减少铝制灯具在深水中长期浸泡产生的解析物;灯珠从暖白光灯珠换成冷白光,有效降低了水的温度,以减缓藻类的生长速度。

    让古老题刻“活”起来

    “千年以前的题刻就在眼前,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真令人难忘!”走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来自湖北的游客李林不禁感叹。

    自2009年开放以来,前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截至目前,共接待中外游客超200万人次。为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在参观完地面陈列馆、浏览完水下参观区后,游客还可以体验传统拓片制作、盖各种样式的纪念章等。

    “将刷子打湿,从画板中间开始刷,不要留有气泡。”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几名游客现场用宣纸、墨汁、拓包、刷子等工具,将白鹤梁上的题刻清晰地复刻出来,切身感受白鹤梁题刻的魅力。

    据介绍,近年来,博物馆也策划了一系列临时展览,向来往游客传播长江文化。比如,以展示白鹤梁风采的《长江史书——新中国70年·我和白鹤梁》,以关注水危机水安全为主题的《清且涟漪·水与我们的未来》,以展示长江文化为主题的《月涌大江流——中国长江水文化碑刻展》等。

    同时,依托节庆活动,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还接续打造“石鱼出水兆丰年·白鹤梁·中国农民丰收节”,白鹤时鸣·研学课堂、白鹤时鸣·文化沙龙、白鹤时鸣·小小讲解员、白鹤时鸣·遗风遗泽等文化品牌,从内涵挖掘到知识传习、精神传播,让古老题刻活起来,文明因子薪火相传。

    此外,依托馆校人才,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还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究,先后著成《白鹤梁——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遗珠》《白鹤梁题刻——从保护工程到水下博物馆》《巴渝石刻文献两种合校》《白鹤梁题刻求索集》《白鹤梁题刻史料辑录》,编制三套《白鹤时鸣研学读本》并陆续出版,《水下文物白鹤梁题刻的保护与展示》课程也被纳入全国文博网络学院课程库。

    (本版图片均由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提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