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亭林与报国寺的不解之缘

2023-07-15 16:18:15 - 中国商网

转自:中国商报

北京报国寺西南隅,翠竹掩映着一座红墙灰瓦的狭长院落,就是鼎鼎大名的顾亭林祠。

顾亭林与报国寺的不解之缘

顾亭林与报国寺渊源

报国寺,始建于辽,世称小报国寺,明成化年间重修,更名为慈仁寺,仍俗称报国寺。寺内双松苍郁挺拔,毗卢阁香烟缭绕,环境清雅,香火旺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报国寺当时是北京最大的旧书市场,孔尚任、王渔阳、朱彝尊、翁方纲等著名文人都曾在诗文中提及赴慈仁寺买书的经历。从地理位置上,报国寺处于皇城外知识分子聚居的核心区域;从文化传承上,报国寺的精神内核也是博大精深的宣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北京文化的起源和传承,更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际会。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45岁的顾炎武第一次入京,此后,在他北游的25年中,多次往返京都,在京期间,多次寓居报国寺。在这里,文化大儒顾炎武可以淘到他感兴趣的古籍,同时也结交到来此淘书的文化名人。顾炎武在报国寺以文会友,著书立说,创作出《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等著作。

顾炎武与报国寺的不解之缘,为后世顾亭林祠选址于此埋下伏笔。也有专家考证,顾祠选址在报国寺,还另有寓意。顾炎武从祖籍江苏昆山出发去北方游学,徒步三万余里,著作千余万字,都为推广实践他的天下观,围绕建立稳定的、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国家而探索,一生均为“报国”奔走。因为顾炎武是报国志士,因此在报国寺建造顾亭林祠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报国情怀接续传承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面对清政府的无能,中国迫切需要有一个精神偶像来唤醒千百万民众,重振大国雄风。顾亭林祠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1843年,翰林院编修何绍基、贡生张穆等发起筹资,建造顾亭林祠,随后在此进行了长达80年的声势浩大的民间祭祀亭林先生活动,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现象:没有政府组织,民众皆是自发自愿前往。每次祭祀活动,均有参与者签名,其中最多的一次,签名留念的社会名流达500余,堪称奇事。

在京城的著名人士以及一些达官显要,每年三次参与祭祀活动,分别是春、秋祭和生日祭。“春祭”,农历三月三上巳节;“秋祭”,农历九月九重阳节;“生日祭”,顾炎武生日是农历五月廿八。每次祭祀,参与者都要签写《题名录(签名)》及赋诗作文等,还有重要人士撰写的祭祀体会以及祭祀者现场作诗唱和及绘画等文化雅集活动,主办者将这些活动内容及题名、诗画等内容保存归档。若干年后,再把前些年的祭祀内容汇编成一辑《顾祠会祭题名卷子》,共汇编了4辑。卷首还请人画一幅顾炎武肖像,然后影印出版,分发给参与祭祀者,也使得《顾祠会祭题名卷子》等得以传世。

顾祠是当时京城文人雅集的场所。他们在此交流信息,积累资料,有多人编写《顾炎武年谱》,不断补充完善。当时形成了编写《顾氏年谱》热。仅嘉庆到道光年间有六种顾炎武年谱问世。另外,点校、注释顾炎武著作也是一大热点。顾祠建成前后到光绪年间有94位国内名家撰写了百余种释读顾炎武著作的书籍。这些年谱、释读书籍借助顾祠等渠道广泛传播开来。

顾亭林祠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一幕又一幕的国难民恨,一场又一场的政治风云。来此祭拜的学者官绅,通过祭祀活动汲取精神力量,而后作用于国家与民族的复兴。

据历史记载,北京顾祠建成后,全国先后在昆山、常熟、苏州相城和南京朝天宫等地建起另外四处顾祠。在一定程度上,顾炎武的爱国精神和学术思想,通过顾祠流传后世、发扬光大。

顾亭林与报国寺的不解之缘

1868年(清同治七年)秦炳文创作的《顾祠雅集图》是当时顾祠的实景图。

顾亭林与报国寺的不解之缘

何绍基所作《顾祠春禊图(局部)》。

顾亭林与报国寺的不解之缘

(《顾祠春禊图》一角)何绍基在创作。执笔姿势为其独创的回腕法。

顾亭林与报国寺的不解之缘

(《顾祠春禊图》一角)张穆手持祭器,走在前面,前往祭祀顾亭林。

宣南重要文化地标

顾祠在一定时期内,成了上至儒臣名士、下至普通百姓对顾炎武表达崇高敬仰的重要场所,是那时京城的重要文化地标,也为北京宣南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顾亭林与报国寺的不解之缘

方还亲笔撰写的重印《会祭题名卷子》序言。

但是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外敌入侵、民生凋敝、人员流散,顾亭林祠和报国寺也经历了数次战火和翻修。1900年,报国寺毁于德军炮火;1904年曾经修复;1907年,在张之洞主导下,把报国寺第一进院正殿改建为昭忠祠。

十几年后,顾亭林祠再度濒临坍塌,人们只好把顾炎武像转移到北京范仲淹祠的一间偏房临时寄存。

1921年,时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方还见此焦急万分,到处化缘筹款,意图修缮顾亭林祠。无奈当时社会混乱,无人关注。后来他去找了昔日同事黄炎培。黄说,你手里的《会祭题名卷子》里有很多名人手迹,这些名流的墨宝会有很多人收藏,何不印出来换钱?方还恍然大悟,把藏书印了1000册,卖得不少银钱。同时再动员一些有识之士进行捐款,也吸引了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的关注。经多方努力,终于筹集到款项,修缮了顾祠,恢复了当初模样。徐世昌还亲笔撰写了《重修顾祠记》一文,被刻成石碑。方还亲笔撰写的重印《会祭题名卷子》序言,清楚还原了此事经过。

时光荏苒,数百年转瞬即逝。今天,在古朴而完整的顾亭林祠内,再度聚焦了南北鸿儒、各界名流,纪念410年前诞生的旷世大儒顾炎武,重温北京宣南文化,探讨如何以“匹夫之责”来实现“实干兴邦”的崇高理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