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王者的成与败——读《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传》

2024-07-15 01:30:11 - 上海证券报

债券王者的成与败——读《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传》

◎徐瑾

谁是比尔·格罗斯?其实,更准确的问题应该是,在金融界,谁不知道比尔·格罗斯?

比尔·格罗斯在债券领域的投资生涯超过40年,很早就被媒体誉为“债券之王”。他不仅创立了全球债券市场的投资巨无霸——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更是在债券市场上打上了自己的烙印。通过《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传》一书对格罗斯个人成长及其颇富传奇色彩的投资生涯的叙述,读者可以了解他是如何建立一个庞大的债券帝国,又如何在晚年遗憾地失去了这一切。

通过“21点”走入债券投资

格罗斯于1944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毕生都带有美国中西部人的率真与朴实。他对于父母的童年记忆更多是冷淡的回忆。父亲从不抱他,不听他倾诉,也没有和他一起打棒球,妈妈似乎总是对他说,“你可以做得更好”。这种疏离的感受,似乎一直伴随着格罗斯的成长过程,除了在专业领域,他不太愿意主动和人打交道,甚至在某些社交场合显得有些笨拙。他比外界看起来更脆弱,容易误读他人意图,他晚年被确诊患有情感与社交缺陷的阿斯伯格综合征,这从侧面似乎证实他并非天生那么带有恶意。

格罗斯的经历原本和投资扯不上关系,但是一次车祸改变了他。1962年,格罗斯进入杜克大学心理系。大四那年,他遭遇一次严重车祸,因为肺部损伤以及植皮手术而被困在病床上。在百无聊赖中,他开始读起了大三时买的一本书,由加州大学教授埃德·索普撰写的《击败庄家:21点扑克的获胜策略》。格罗斯之所以买这本书,是因为他在21点上输了不少钱,想赚回本金。这本书让他深受启发,于是决定去拉斯维加斯验证一下。

21点的赢家往往是高超的记牌者,其中数学高手可以据此计算出下一张牌是高点数或是低点数的概率。通过记牌,格罗斯培养直觉,也感知了风险,甚至学会了交易思维:在概率对自己有利时加大赌注,在概率不利时则低调甚至放弃。

依靠不断的实践,格罗斯在拉斯维加斯大展身手,以200美元本金大赚了1万美元。格罗斯获益颇多,最关键的是,他坚信通过努力可以击败系统。“我可以通过努力、创新的想法,以及忍受很多人都觉得单调无聊的步骤来击败系统。对我来说,这就是世界上最令人激动的事情。”

这次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格罗斯用赢来的钱支付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商学院的学费,打开了进入投资界的职业通道。更重要的是,这份经历使格罗斯训练了头脑与直觉。几十年后,格罗斯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回忆道:“这使我有了一种风险意识。这种风险意识在20世纪70年代并不常见,因为当时没有足够的量化风险模型。”

格罗斯在商学院继续追随埃德·索普的思想足迹,他发现了更大的游戏:投资。后者在1967年出版了另一本书《击败市场:一个科学的股票市场系统》,讲述如何通过可转债、股票来套利。格罗斯在商学院随身携带这本书,并且硕士论文也以可转债为题,这使他敲开了美国的太平洋人寿大门,进入债券投资领域。

在金融危机中达到人生巅峰

太平洋人寿是一家小型区域性保险公司,信贷投资组合总额不到10亿美元。当时,人寿保险行业的运营模式老套沉闷,最大的诉求是从业人员大致知道每年可能有多少客户死亡、需要支付多少保险金、需要在什么时间赔付。在这中间的时差,保险公司就可以做一些稳定的投资。格罗斯的工作非常简单,很多是事务性的工作,诸如从公司债券发行凭证底端剪下小小的债券息票,并将息票寄回给发行公司获取利息。

对于格罗斯而言,这样的工作难以接受,幸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通胀率逐步上升,主动交易债券的机会开始被格罗斯发现:与其让债券在保险公司不断贬值,不如主动进行交易来赚钱。债券开始变得类似股票一样赚钱,而且还更稳定。

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产业和技术的发展,金融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更为主动的债券市场应运而生。正如作者所言,格罗斯是债券潮流的弄潮儿,“他参与了债券市场从诞生到成形的演进过程,并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那时起至今,债券市场一直在为全世界的企业提供投融资工具。格罗斯则启迪了成千上万的人像他一样投资、交易,把钱投出去并收回更多的钱。”

就这样,从内部创业开始,格罗斯不断拓展事业版图。他和同事构成创业三人组,不断拓展外部客户。1982年,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独立运营,总资产最开始在20亿美元左右,在格罗斯的操盘之下,PIMCO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管理规模最高曾超过2万亿美元。2000年,太平洋人寿以35亿美元将PIMCO的七成股权转售给德国的安联集团,隔着欧洲,安联对于公司的管理一直满足于当大股东,这使格罗斯始终是公司最重要的创始人和管理者。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华尔街很多机构遭遇重大打击,PIMCO却安然无恙,这也与格罗斯有着重大关系。在金融危机之后几年,他达到了事业的巅峰,多次被晨星公司提名为年度最佳固定收益基金经理。PIMCO最大的基金就是格罗斯一手创立的总回报基金(PIMCOTotalReturnFund)。这只基金一度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共同基金,格罗斯从1987年开始接手,浓缩了他一生的交易风格和策略,简直类似他的孩子。顾名思义,总回报意味着投资不仅关注价格回报,而且关注资本收益,这意味着债券可以类似股票一样主动交易。而PIMCO这样的巨头,在很大程度上更类似一只规模庞大的对冲基金,20年间该基金的年化回报率高达9.4%。

如作者所言,格罗斯的成功坚实地树立了“总回报”作为一种投资风格和投资策略的类别,使得债券投资摆脱了仅仅依靠利息获得回报的传统,即资本增值和债券的利息收入合并创造了“总回报”。这一成功为格罗斯奠定了行业大师地位。

不仅如此,总回报策略也使得债券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个债券市场变成了一个正循环市场,债券市场越来越繁荣,投资者也乐于参与其中,企业的借贷成本越来越低,市场资金容量越来越大。可以说,格罗斯不仅开创了一种投资风格,还创造更多借贷套利与就业机会。

成功离不开时代背景

格罗斯的成功并不是偶然,也是大时代的产物。作者在书中指出,格罗斯成功的背后潜伏着一个重要逻辑:“格罗斯的很多结构性阿尔法交易,也就是那些帮他跑赢市场的秘密,是建立在一个利率不断下降的世界中。”一旦利率停滞走低,那么格罗斯的策略就不会那么奏效,这家公司的成长以及市场的变化,也逐渐在超越格罗斯熟悉的样子,甚至包括他自己。“在更重大的时刻,他也看到自己曾经帮助建立的系统不知为什么正在崩溃。这个他喜欢的游戏——把钱变成更多的钱,那些在闪光的电脑屏幕上整齐排列的小数字,以及随着他不断探索,也在不断扩张的债券市场——最后变成了与美国公众对赌,与全世界对赌。”

当业绩出现波动的时候,个人生活的负面新闻也被挖掘出来,无论是他的自大、反复还是脆弱,都成为被攻击的潜在要点。格罗斯在电视上的形象往往是温和的,但是在公司中,他被认为“为人严格,从不屈服,从不退让”。和他类似,PIMCO的员工也多少被要求这样对待交易对手,榨取每一个基点。如此一来,PIMCO的员工与其他交易对手的关系并不那么友好,离开PIMCO后往往没有更好的去处。

在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中,格罗斯成为事实上的王者。他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6点就到办公室工作,公司距离他家不远,一切似乎都是按照他的心意安排。在他到来之前,办公室的彭博终端以及打印机已经被提前设置好,整个交易大厅也被要求保持安静,能用邮件交流绝不用电话或者声音,这就是因为格罗斯的要求。

随着年龄接近70岁,格罗斯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接班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埃里安原本是格罗斯的接班人,也获得了他的认可,但是最终埃里安却选择离开,并引发了媒体关注,这让格罗斯的公众形象大打折扣,也使得管理层觉得格罗斯日渐失控。这场公司内斗严重伤害了格罗斯。最终,格罗斯离开了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然而,在新公司,他的业绩与管理规模都不尽如人意,最终在2019年宣布退休。

也许童年的缺失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格罗斯人生的另类动力。面对形形色色的应聘者,功成名就后的格罗斯总是喜欢问一个问题:“下面三个东西中你最想拥有哪个——金钱、权力或是名誉?”多数人选择了金钱和权力。对于格罗斯,他的答案就是名誉,“一开始,我的动力就是要出名。”他一直在追求外界的认可以及成功,他甚至认为自己将这些缺憾运用到了正面方向上。

格罗斯得到自己想要的荣誉,但是他也付出了不少代价。可以说,比尔·格罗斯是全球债券市场呼风唤雨的顶级人物,他的业绩、他对经济的思考,以及他和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之间的复杂恩怨,使得他在财经媒体获得了有如摇滚明星般的报道待遇,也让美国债券市场赢得更多关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