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为媒”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4-07-15 06:25:31 - 辽沈晚报

“以花为媒”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强化“凌源百合”品牌输出

记者:凌源市众多产业中,是基于哪些关键因素最终确定花卉产业作为本地区主导产业?

张旭:首要的是自然环境因素。凌源拥有典型的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雨量集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且昼夜温差显著。这种气候条件为冬季反季节花卉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先进的日光温室技术,凌源花卉能在外界极寒(-30℃)条件下实现周年生产。此外,凌源土壤以疏松的褐壤土为主,富含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特别适宜百合等花卉的生长。

其次,体制机制保障因素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凌源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将发展设施农业特别是花卉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来抓,成立了市政府直属的蔬菜花卉管理部门,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推广和服务。

再者,政策支持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凌源市委、市政府在花卉产业发展上给予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政策支持,通过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产品流通补贴等措施,激发了企业、市场主体和农户的发展热情。仅在2022年和2023年,政府就累计投入约3.2亿元资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激励体系。

最后,从业人员因素也是凌源花卉产业得以蓬勃发展的基础,近3万名花卉从业者凭借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凌源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记者:凌源市的花卉在全国市场面对来自其他花卉产区的竞争时,如何突出自身特色,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张旭:在我国花卉生产格局不断优化的大背景下,凌源市主动出击,深入挖掘自身潜力。凭借靠近北京、沈阳等大中城市的地域优势,凌源市在花卉销售上也占据了有利地位。

在物流方面,我们充分发挥了航空、陆运、高铁协同发力的优势,确保了花卉的快速、高效运输,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此外,我们还持续强化“凌源百合”这一区域品牌的输出,增强了消费者对凌源花卉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在全国花卉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并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赞誉。

加快种球国产化繁育进程

全面实施“六大升级”战略

记者: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凌源市针对花卉产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制定了哪些具体的举措?

张旭:首战之年,凌源市的花卉产业成绩令人瞩目。种植规模上,花卉种植面积增加到2.5万亩。品种创新方面,花卉品类实现了由单一的百合、唐菖蒲、郁金香向切花菊、洋桔梗、芍药、北美冬青等多品类的丰富转变,品种数量更是高达200多个,充分展示了凌源市花卉产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截至2023年末,全市年产鲜切花达2.91亿枝,种球0.5亿粒,鲜切花花卉产值超10亿元,凌源的反季节百合定价已经能够影响国内百合的销售价格。

攻坚之年,也是我市花卉产业正经历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型期。随着产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持续扩大,花卉种球依赖进口的问题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突破发展瓶颈,我们大力推动院地合作,深化科研攻关。我们与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等机构保持紧密合作,通过自主研发与海外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专注于花卉核心育种技术。依托花卉研发中心,我们加强了脱毒种源产业化研发,显著加快了百合种球的国产化繁育进程。

利用科研院所的试验示范优势,我们积极推广新品种并普及相关技术服务,鼓励农户尝试种植新品种,提高种植效益。

深化与沈阳农业大学的合作,我们实施了包括品牌价值、产业升级、市场拓展、物流优化、消费升级和主体培育在内的“六大升级”战略。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深化院地合作,推动花卉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打造“永不落幕的百合节”

延伸花卉文化的产业链

记者:凌源市花卉产业与文体旅产业如何进行深度融合?

张旭:为了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我们积极推广“花卉+”模式。我们精心建设的百合博览园已成为北方地区独特的花卉观光胜地,不仅实现了全年无休的百合鲜花观赏,更展示了超过500种的百合品种,赢得了“永不落幕的百合节”的美誉,2023年4月还荣获了“文旅惠农”全国首批十大专项典型案例的殊荣。

我们深入挖掘了花卉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将其与红山文化、化石文化、汤泉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相融合,同时也与凌源市独特的文化元素相结合,旨在培养公众对花卉的热爱和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我们致力于将花卉产业与文旅、休闲、康养等多元产业相结合,通过跨产业的融合,不断延伸花卉文化的产业链,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以此增强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报记者吕洋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