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办论坛,让居民商户大胆吐槽,起到啥作用了?

2024-07-15 20:37:30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城管办论坛,让居民商户大胆吐槽,起到啥作用了?

城市烟火气和空间秩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街区商户多、人流大,热闹;但住在周边的人也免不了遭受噪音、油烟的侵扰,能不能有个两全其美的方案?7月15日,第三届浦东城管论坛就专门把这个问题搬上台面。

这不是一次传统意义上的论坛,请几位专家提提建议了事。论坛之上,一共聚集了250名左右的参与者,他们中有城管干部、街道干部、居民区书记、业委会主任,以及商户、居民代表和城市治理领域的专家。他们共同聚焦一个微观案例:浦东新区著名的火锅一条街——蓝村路。

这条路上目前共有280多个商户,其中80个是餐饮店,不少还可提供外摆位。街区的背后,是2万户当地居民。过去十余年来,矛盾就发生在居民和商户之间,居民与食客之间。街道和城管在疏堵并用的过程中,对蓝村路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整改,但时至今日,矛盾仍然存在。有居民说:“我们要抵制商户,坚决不去就餐。”有商户说:“我们已经花钱改造了设备,排烟符合国家标准,还不满意的话就住到别处去。”

蓝村路的故事,是特大城市公共治理的一个缩影。在上海,许多城市空间都要面临这样那样的两难处境。不过,这样一场论坛办下来,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些解题思路呢?

各方都在努力,矛盾依然存在

论坛上,居民的意见首先就不统一。有几位食客表示:现在的蓝村路不如从前热闹。“上次带朋友来吃,结果那家火锅店已经撤店了。后面就不会再来。”话音未落,住在火锅店楼上的大姐弹起来:“还不热闹?昨天晚上折腾到凌晨两点。我白天也要上班的。”

居民刘阿姨给了一个更公允的描述。她住在蓝村路上十几年,发现这里每经过一次整治,会规范一段时间,然后又重新回归到人声鼎沸、油烟升腾的状态。“最近因为有欧洲杯,龙虾店啤酒店又吵的不得了。马上还要奥运会嘞,日子难过。”

居民有“苦”,属地政府和执法单位其实也有委屈。街道一位工作人员透露,这些年街道持续在引导业态调整,更多欢迎奶茶、面包等少油烟污染的轻餐饮进来。“可是沿街铺面是在私人老板手里的,有些店签了十几年的长租合同。我们也只能劝导房东配合调整,并不能干预市场行为。”目前,蓝村路所在的塘桥街道还成立了一个街居联盟,周围的居民代表,以及280多家商户都参与了,遇到“投诉”,会首先在这个平台上协商。

城管办论坛,让居民商户大胆吐槽,起到啥作用了?

街居联盟

城管方面的积极作为,则体现在24小时油烟在线监测系统的布设。在场的一位城管工作人员表示,通过24小时监测,有异常现象的、不符合标准的现在都可以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置。

按理说,各方都动起来了,可投诉依然存在。问题出在哪里呢?真相逐步揭开:一位楼下老板是开小龙虾店的。前期因周边居民投诉油烟问题,花了十五万元彻底改造了店铺的净化系统。“我敢说,我的排放是绝对符合标准的,有任何问题我愿意继续投入改造。”

一位居民,恰好就住在小龙虾店的楼上。她一把接过话筒说:或许净化系统是符合标准的,但你来闻闻,味道真的消失了吗?“我家住高层,但只要窗户开着,被子、枕头上永远是一股味。”

可见,即便每个环节都做了分内的事,各方也并不涉及违规,许多城市问题依然不能完美解决。城市治理的复杂性,正考验着我们生活在其间的每一个人。

用好共治平台,难题也能协商

论坛进展到一半,开始有人渐渐从吐槽和宣泄中抽离出来,主动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一位在塘桥街道负责环保工作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街道已经开始试点“共享烟囱”工作了,即为多家商铺提供一个不影响居民生活的集中排放点,以解决大家的体感不适。不过,这样的技术手段也并不能包打天下。他指出,能否安装还要看当地是否有客观的场地条件。

城管办论坛,让居民商户大胆吐槽,起到啥作用了?

共享烟囱

一位隔壁花木街道的城管工作人员也来参加这次论坛。在她看来,恰如马车时代道路马粪堆积的问题,最终是靠着骑车时代的来临才能彻底解决,“要解决油烟和噪声扰民问题,也未必非要在当地找到平衡点。上海有一条热闹的蓝村路,很可能会出现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但如果上海有100条热闹的蓝村路,服务客群分散了,烟火气动态均衡了,矛盾自然就消失了。”

现场专家对这条建议深表认同,有人提出,可以效仿杭州开设夜市的做法,把拟开设的点位公示出来,让市民票选,最终决出最能代表广大利益的、合适的街区,进行夜间经济的开展。

也有人提出,解决蓝村路的问题关键在于要通过自治订立规则。“居民投诉的不是所有店铺,而是散发异味或者凌晨还在喧闹的店铺。商家开门做生意,也需要周边居民的支持,没有不配合改善的理由。而以往躲在后面的房东,如果也能积极主动地站出来,承担矛盾协调和业态调整的义务,大家共同坐下来商讨一个可以接受的经营规则,其实矛盾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大。”

一位住在周边的爷叔还提供了一种可效法的正面案例。他认为,居民生活和商户生存完全可以找到平衡点。例如哈尔滨早市之所以能在每天早上4:30-8:30之间服务居民,也让广大商铺有利可赚,就在于整个市场的规则建立。“通过城管、交通等部门的协同,每天8:30之后商铺摊贩全部停止营业,一点不影响街区正常秩序。如果蓝村路也能达成共识,如夜里10点以后外摆位收摊、商户主动提醒客人规范文明用餐,大家并不是不可以接受。”

夜间消费起势,规范亟待跟上

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重庆2/3以上的餐饮的营业额来自夜间;广州55%的服务业的产值源于夜间经济;上海的夜间商业销售额占全天的60%以上。城市烟火街区显然不宜“一禁了之”。

论坛在2个小时的热烈讨论中结束了。活动主办方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将论坛的主旨定为“外摆经济的日与夜,城市治理的疏与堵”,实际上就是希望能够在既守护城市的“烟火气”,又保护老百姓的居住环境这一两难问题中,更好地集中民智,触发共治。

一次大讨论能产生怎样的社会效应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次对话,商户、居民、执法者等不同的利益人群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相互理解。不少居民主动表示,不会再抵制家门口的这些餐饮店。“只要大家能平心静气协商解决问题的,我们愿意支持大家的经营。”龙虾店、烧烤店的老板也现场主动表示:会打开大门热烈欢迎群众的监督和体验。

有专家现场提出建议,街区应在共治的同时强调共享,通过已经成立的街居联盟,实施对商户的奖惩机制。占道经营的、经营产生污染的,通过公示、全民监督等方式予以惩戒;和谐经营的,予以相应的奖励,共同打造一个新的生态平衡。

而围绕蓝村路的这场讨论,也必将给上海更多街区治理破题,带来有益的思考。

城管办论坛,让居民商户大胆吐槽,起到啥作用了?

栏目主编:周楠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