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墙根”古街旧影

2023-08-15 14:00:45 - 北京晚报

▌黄永顺

说起北京最古老的胡同,老墙根街必属其一。老墙根街位于宣武门外校场口地区,顾名思义,这巷子跟“墙根”有关。这可不是一般的“墙根”,而是原辽代南京城的安东门北侧墙根,也就是古城城墙。老墙根成街于何时?在侯仁之先生的《北平历史地理》一书中有答案:“现今的老墙根原来是辽南京城北城墙的原址。”由此得知,老墙根成街不晚于辽代。

“老墙根”古街旧影

“墙根”并非繁华之地

老墙根街历史悠久,古称“老墙根”,至1956年北京地名改动时,才添加了“街”字。该街与附近的三庙街并列为北京千年以上的古老街巷。

辽南京城的城垣已无踪可寻,但考古资料对辽城垣的具体方位有确定,即:北城垣位于宣武门内头发胡同至白云观北一线,西城垣位于广安门外甘石桥一带,南垣相当于今日白纸坊东街、西街一线,东城垣在今校场五条至烂缦胡同一线。老墙根东临校场五条,即辽城墙之内。今菜市口烂缦胡同北口,路边的绿化带中立有“辽代故址”碑,上书“辽安东门故址”。

《北京胡同志》一书介绍辽代老墙根位于南京城东城垣内:“辽南京城的东垣亦即唐幽州城的东垣。”考古工作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于菜市口偏西地下人防工事中(地下6米处)发现有石桥,似为南京城门护城河桥,故认为辽南京城东垣在今烂缦胡同西侧较为可靠。由烂缦胡同往北直至西城区今受水河胡同,途经校场四条一带,证明老墙根街处于辽南京城东垣内垣。

老北京对城墙根附近的称呼是“城根儿”。北京历代的城墙之外均有护城河,城墙与护城河之间是较窄的空地,是为起护城作用,是不允许住人的。城根儿是指城墙内城根地段,这里并不是繁华之地,富人很少居住在这里。

如今的老墙根街东西走向,东邻校场五条,西至下斜街,全长约600米。这条老胡同历经千年,曾有不少知名建筑:建于金代的玉虚观和白衣庵、复建于明代的广惠寺、明清时代的炭机库、清末的陕西商山会馆。

“老墙根”古街旧影

广惠寺山门,现为民居,上有“护国广惠寺”匾额。

玉虚观建于金代

玉虚观、白衣庵两殿宇南北相连,位于老墙根街中段南侧。玉虚观建于金代,至元代时称作玉虚宫,《日下旧闻考》载:“金有玉虚观,元有玉虚宫。观有正统中礼部尚书胡瀅碑,刑部侍郎周瑄篆蓋,中书舍人吴谦书。”而白衣庵的建造年代无考。

玉虚观的历史可通过该观的旧石碑来了解。石碑今何在?不得而知。但在《日下旧闻考》还有:“观中有金故太师梁忠烈王祠堂,王讳宗弼,乃太祖武元第八子。”观中梁忠烈祠堂,即金太祖武元第八子(完颜宗弼)祠堂。

说到完颜宗弼,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提及兀术,读过《岳飞传》的人都会熟悉他。观中有碑,碑记称兀术是完颜阿骨打的第八子,这与后世小说中对兀术称为“四太子”有差异。

道教是以汉人为主,金朝受汉人的影响,也信奉道教,在金代的世宗和章宗时期,道教得到了全新的发展。玉虚观是金中都的著名寺庙,由完颜宗弼的王妃徒单氏建造。

白衣庵坐落于玉虚观的北侧,即今诚实胡同(原称玉虚观胡同)北口西侧。白衣庵始建年代不详,庵现已无存,而在《乾隆京城全图》中有“白衣庵”标示。庵内曾有清乾隆石刻。笔者在参观五塔寺时见到过重修白衣庵石碑,此碑高大,镌刻有《重修宣武门外老墙根白衣庵碑记》。碑文:“宣武门外老墙根有古刹白衣庵,始建年代不详,仅存大士殿五楹,圣像一尊,其殿倾圮,不蔽风雨,余地瓦砾一片而已……先修大殿三楹……新修东殿、山门及寮房七间……”

白衣庵复建于1923年至1927年,相对于玉虚观还是小了很多。北京档案馆保存的1936年《北平市政府第一次寺庙总登记》显示:“庵内房舍54间,法物有佛像29尊,神像21尊,经典3部,铁大钟1口,小鼓1面,大鼓1面,另有槐树一株,主持人德缘。”

笔者在老墙根街走访时得知,白衣庵后来划给了玉虚观,如今均已无存,遗留的原物只有诚实胡同3号内一株古槐树及街门下的青石板。1949年后,白衣庵与玉虚观原址连通后建起楼房,为北京日化四厂厂房。

老墙根街东段南侧有“广惠寺”,相传该寺建于元代,地址在老墙根3号广惠寺夹道。《宸垣识略》卷九载:“广慧寺在宣武门外司家坑,明嘉靖中太监刘成、朱仲重修。”今广惠寺山门尚存,门额镌刻清晰“护国广惠寺”。

广惠寺坐北朝南,建筑规模较大,分东、中、西三路,三进院落、四重殿堂,后损毁严重。据资料,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太监刘成途经此地,见其败落颇为伤感,捐黄金500两进行重修。嘉靖三十七年,太监朱仲也慷慨资助,后历时近十年,重新修葺了广惠寺。

广惠寺规模宏大,在清朝和民国时期都曾得到修缮。清末,广惠寺遭到八国联军损坏,损失较大。1929年,梁启超先生在京逝世后,曾停灵柩于此寺,前来吊唁人群甚众。

今广惠寺尚存部分建筑,东部曾为北京链条厂厂房,现为民居。西部南北殿堂保存良好,曾一度作为低压电器一厂的办公和厂房用,厂房门向西,开在新桥胡同。工厂迁出后,改建为宾馆,现遗存有殿堂和院内古树一株。

“老墙根”古街旧影

白衣庵碑

炭机库是琉璃厂配套

炭机库胡同位于老墙根街东端北侧,胡同不大,原只有4个院落。炭机库胡同原独立称名,1965年街巷统一命名后归属老墙根街。

炭机库源于琉璃厂。元代时在琉璃厂建有小型琉璃窑,明永乐后,琉璃厂作为修建北京皇城储备砖瓦的工厂之一,需要相应的材料供应,便在周围街巷建立配套材料供应基地。明时期烧窑需要木材、木炭等,为存放这些材料,附近出现惜薪司南厂、炭胡同、柴胡同、炭机库胡同。清代儿化音后称为炭儿胡同、柴儿胡同、盆儿胡同,后来柴儿胡同被称为茶儿胡同了!

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可以看到,“玉虚观、惜薪司南厂同属于宣北坊”。惜薪司是明清代专门掌管宫中薪炭的衙门之一,掌管收贮炭柴。惜薪司所属有北厂、南厂、西厂、东厂等专门机构。惜薪司南厂设在老墙根西部的康乐里一代,即惜薪司储放柴炭之地,至清后期惜薪司南厂拆除。清《京师坊巷志稿》载:“老墙根,工部所属惜薪厂在北,俗讹七星厂,旧设监督,今改隶内务府营造司……西抵下斜街回子营,旧有蓝旗营分居于此,今废。”

炭机库应是制炭的机器存放处,随着琉璃厂西迁至门头沟区琉璃渠后,配套材料存放地随之弃用,但这些胡同的名称却保留下来。炭机库胡同不大,炭机库四号是该胡同最大的院落,空置很长时间后,此房产出售给旅居于扬州会馆的扬州人士黄景琪先生。

炭机库四号(今老墙根街37号)院内北侧有硬山式三大殿堂建筑,其余是硕大的空院。后经主人的陆续修造,修建东房3间及门道间,院西建月洞门小院,院内南北房各2间,院曰“希园”,今为民宅。

地处宣南,老墙根街也建有会馆,分别为商山会馆和仁钱会馆。商山会馆(亦称商州会馆),即陕西省商县、雒南、镇安、山阳、商南等五县之会馆。这里曾作为陕西同乡试馆,旧时科举考试时,陕西五县同乡应试者居住该处。

商山会馆建于清光绪年间。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乡里推荐的重要人物晏公海向众人聚资,购得官房一所,作为商山会馆。当时有瓦房26间,灰平房13间。如今会馆保存尚好,作为民居使用。

老墙根街中部还有浙江人的仁钱会馆,《北京会馆基础信息研究》书中介绍:“仁钱会馆建于清中期,位于西城区老墙根街69号(旧为老墙根三十一号),占地1.03亩,有房26.5间。现为商业用房。”

(文中图片为作者提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