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物】廖宝林:海底育林,筑梦深蓝

2023-08-15 23:28:33 - 政府网站

转自:深圳发布

“这次要重点记录浅海部分的鹿角珊瑚生长情况,特别要关注有没出现‘热白化’现象……”7月23日中午,烈日下的海贝湾,廖宝林一边帮忙将珊瑚普查的装备、工具搬上船,一边叮嘱着即将前往大澳湾站点普查工作志愿者。

当天,农历大暑,2023中国珊瑚普查广东站启动仪式在首站深圳大鹏举行,热情的志愿者们从全国各地赶来。作为10年来广东省珊瑚普查的组织者,被大家亲切称为“小宝”老师的他公布了一则消息:去年广东珊瑚普查结果发现,受全球海水温度升高的影响,在邻近大鹏半岛的惠州三门岛、大小辣甲2米左右的浅海域,部分鹿角珊瑚出现“热白化”现象。

【深圳人物】廖宝林:海底育林,筑梦深蓝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25%海洋生物的庇护所,被视为海洋中敏感的生态指标。而今年夏天天气持续高温,廖宝林有些忧心忡忡。

廖宝林是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7年来,他一直从事珊瑚礁生态修复及珊瑚保育方面的研究工作,珊瑚是他始终牵挂的那个敏感、脆弱的“宝宝”。

“下海”到深圳种珊瑚

也正因为珊瑚保护,早在2007年,廖宝林与深圳大鹏结下不解之缘。

那一年,在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的他,参加了广东首次全省珊瑚普查。在大鹏湾、大亚湾做普查时,廖宝林被这片海底的珊瑚“惊呆”了。“深圳作为千万级人口的一线城市,东部海域珊瑚覆盖率平均达到30%以上,而在大澳湾、杨梅坑局部区域竟达到了70%左右!”更让他惊奇的是,当地渔民对珊瑚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很高,“他们随普查船出海时,不会随便抛锚,怕伤害到珊瑚。”

但连续多年普查数据显示,尽管深圳东部海域珊瑚覆盖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珊瑚礁区的鱼虾蟹贝等生物多样性比较少,整个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状态。

【深圳人物】廖宝林:海底育林,筑梦深蓝

2015年初,大鹏湾发生了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赤潮”,海底生物受到严重影响,珊瑚礁覆盖率更是跌到了只有18%。这让廖宝林和普查队员很痛心,“我们一定要做点什么,让珊瑚的生长环境能够慢慢变好起来。”

同年10月,大鹏新区与广东海洋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共建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以下简称“海大深研院”)。广东海洋大学带来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大鹏新区提供政策、场地、项目与资金等配套支持,共同打造海洋科技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

2016年,廖宝林辞去公职来到深圳,参与了海大深研院的筹建工作,并兼任研究院珊瑚保育中心主任。

“这次是真正到深圳‘下海’了。”他表示,深圳是全球珊瑚礁黄金三角带最北沿地区,其珊瑚保护科研价值极高;加上深圳作为志愿者之城,从政府机构到民间环保组织,珊瑚保护力度大、氛围好。“同时,大鹏新区对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视,对我和团队都很有吸引力。”

看到珊瑚坚强活着时,感到“值得”

2016年5月,海大深研院正式注册成立,成为深圳第一家高等海洋教育科研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在珊瑚礁生态修复、珊瑚繁育等项目的科研成果,很快在深圳得到转化。廖宝林带领团队在大鹏新区建成国内首个珊瑚保育中心,人工繁育出深圳第一批有性繁殖的珊瑚宝宝;并成立全国首个以“珊瑚和珊瑚礁海洋生物”为对象的珍稀濒危海洋生物救护网络,以及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基地等。

【深圳人物】廖宝林:海底育林,筑梦深蓝

“深圳给予我们很好的平台,不管是深圳市科创委,还是大鹏新区科创经服局,对科研项目支持很大。”廖宝林介绍,大鹏新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新区协助申请下,海大深研院获得石珊瑚的采集证、驯养和繁殖许可证,成为国内首家获得相关资质的科研机构,在全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深圳夏、秋两季多台风天气,如何把珊瑚稳固在一个地方生长,这是廖宝林和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我们目前采用第四代人工生态礁的修复技术,适用于风浪较大区域,已经受17级超强台风‘山竹’的考验。”廖宝林介绍,这项技术可根据各个区域不同的海况,去设计不同的修复方式。

此外,廖宝林和团队参与的石珊瑚人工繁养关键技术,获得了国家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包括珊瑚幼虫采集技术、水下钻孔珊瑚种植等技术在内,团队已先后获得专利超过30项,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南海珊瑚礁生态修复。

【深圳人物】廖宝林:海底育林,筑梦深蓝

带着五六十斤重的潜水装备,在海底种珊瑚是个高风险的体力活。种珊瑚的过程中,廖宝林和同伴需要将安放着幼苗的“珊瑚杯”,通过螺母固定在人工鱼礁的苗圃上。“在水下作业很难,有时候半个小时都拧不好一个螺丝。一个暗流过来,就会把你卷走,因此我们必须是两个人一组作业。”海上天气变化快,有一次下海前还是晴空万里,可等潜到下水时,突然天空电闪雷鸣,海面波涛汹涌,海底伸手不见五指。“当时大浪还差点将我们的船只卷翻了……”

虽然回想起来有点后怕,但廖宝林说,“当看到种下去的珊瑚坚强地活着,你会感到这一切都‘值得’。”

为珊瑚保护公益而奔走

“任何生态系统,只有处于临界值以下,才不得不需要人工干预。”廖宝林清醒而坚定,“生态修复都是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珊瑚礁生态修复、珊瑚种植等技术方法,只是促进整个海区生态的辅助手段,更重要的,还是要提升公众对珊瑚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2019年12月,海大深研院联合国内几家研究机构,发起成立中国珊瑚保护联盟。这是廖宝林觉得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我们把每年9月20号定为‘全国珊瑚日’,共同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珊瑚这项工作。”全国珊瑚日活动在深圳开展了2届,很多热爱环保公益的明星志愿者积极参与,共同为珊瑚保护发声。

多年来,廖宝林和团队为号召社会各界参与珊瑚保护公益而奔走,从“海洋大学堂”的创立,到“政府引导、企业出资、第三方实施、社会参与”的海洋生态补偿模式的创新,再到全国首个珊瑚公益基金——广电公益基金会·珊瑚公益基金的建立……

【深圳人物】廖宝林:海底育林,筑梦深蓝

作为中国珊瑚礁普查总干事、广东珊瑚礁普查负责人,廖宝林推动这项以民间力量为主的公益项目,持续开展了17年,累计超过4000名志愿者参与活动。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要保护珊瑚,去海边玩水不能涂防晒霜,不能往海里排污水和垃圾……”廖宝林介绍,持续多年的珊瑚普查,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一手调研数据,促进中国近岸珊瑚保护与管理措施的实施,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和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环境同时,让群众享受海洋带来的快乐

5月13日,在2023年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分会场上,大鹏湾国家级海洋牧场规划总体方案正式亮相。

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作为海洋牧场的管理、维护单位,廖宝林带着团队参与整个规划工作。这是全国首个以珊瑚保育为主题的海洋牧场,将通过投放人工珊瑚礁688个,种植10万株珊瑚,实现海底珊瑚育林,吸引海洋生物集聚,打造集生态修复、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体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牧场示范标杆。

【深圳人物】廖宝林:海底育林,筑梦深蓝

“海洋牧场的规划初衷,就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周边群众享受到海洋带来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在廖宝林看来,在深圳这座创新之城,未来的珊瑚保育有着无限可能。“水下机器人、AI智能监测、物种识别和大数据分析等更多前沿科学技术,都可跨界应用在珊瑚保护重点分布区,以及海洋牧场的管护上,让珊瑚保护海陆统筹科学规划,更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希望珊瑚礁生态修复不再需要人工干预

在位于大鹏较场尾海边的珊瑚保育中心,培育着超过100种的石珊瑚。有被称为“甜甜圈”的葡萄蓟珊瑚,有触手像水草摇摆的“火柴棒”珊瑚等国外珍稀品种,还有在大鹏培育的本土霜鹿角珊瑚、扁脑珊瑚等,像一个五彩斑斓的微型海底世界。“我们正在建立全球珊瑚种质资源库,将与印度尼西亚进行战略合作,以推动解决我国珊瑚种质资源‘卡脖子’问题。”廖宝林介绍道。

【深圳人物】廖宝林:海底育林,筑梦深蓝

近十年来,廖宝林和团队在深圳海域种植珊瑚超过6万株,修复珊瑚礁面积超过15公顷,成活率超过85%。其中,大澳湾区域的生态系统也逐步修复,珊瑚覆盖率较2015年普查时恢复到将近30%。

“这很令人欣慰,珊瑚礁生长缓慢,其生态修复需要几代人,甚至是十几代人的努力。”廖宝林和他的团队有个“小目标”——希望能够在这一代人的努力下,大鹏海洋生态环境健康稳定,珊瑚覆盖率能够恢复到40%、50%以上,珊瑚礁生态系统不再需要人工干预。

海底育林,筑梦深蓝。大鹏这群“海底农夫”正矢志耕耘海洋,守护更多的蔚蓝。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