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2024-08-15 07:26:27 - ratingdog

根据我国统计局的定义,GDP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我国根据《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对GDP进行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核算方法包括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现价GDP核算主要采用生产法与收入法的混合计算,而不变价GDP核算则主要使用缩减法或外推法。

GDP分析包括总量和结构两个口径。总量分析判断宏观大势走向和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结构分析则关注具体的行业拉动和细分产业发展情况。不变价口径下的数据可以有效剔除价格因素的扰动。GDP季节性因素较为明显且符合逐季增长的规律,不变价GDP当季同比和统计局通过NBS-SA进行季节调整处理后的季调GDP环比,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熨平季节性波动。

结构分析又分为生产法和支出法。生产法口径下的GDP结构分析主要对三次产业进行分析。支出法口径下的GDP结构分析主要对“三驾马车”进行分析。本文分别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和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对三者进行替代分析。

2000年以来的GDP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7年)以全球化和投资驱动为特征,GDP维持高速增长;第二阶段(2008-2019年)GDP增长经历了“V”型反弹和“L”型新常态,但从“四万亿”开始的刺激政策逐步导致中国严重的产能过剩以及地方债务高压;第三阶段(2020年至今)新冠疫情和地产衰退导致GDP增长进一步承压。

01什么是GDP?

1.1GDP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我国统计局的定义,GDP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其中:

“常住单位”是指在我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其中,“经济领土”是指我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和管辖区,“经济单位”是指我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

“生产活动”是指在机构单位负责、控制和管理下,利用劳动和资本等要素,将某些货物和服务投入转化为另一些货物和服务产出的过程。“生产活动”的范围(即:GDP核算范围)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

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

第三,生产者为了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而进行的知识载体产品的自给性生产(不包括住户部门)的活动;

第四,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以及雇佣有酬家庭服务人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1.2GDP核算方法

目前,我国GDP是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的要求进行测算的,该体系采纳了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2008)》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

GDP核算需经过两个阶段: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GDP的初步核算值存在一定误差,初步核算完成后,会根据更完整的数据源和对错误数据的校正,在最终核实阶段对GDP数值进行调整。

季度GDP的初步核算结果通常在季后大约15天发布,而年度GDP的初步核算结果一般在次年1月20日左右发布。季度和年度的最终核实GDP数据通常在隔年1月发布。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具体来看,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是从社会最终产品价值的角度出发,统计不同产业部门增加值汇总后的结果,即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计算公式为: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同样,各部门收入法增加值汇总的结果是收入法GDP,计算公式为: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支出法是从生产活动成果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三种方法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均有公布,分别是生产角度的生产法和收入法以及使用角度的支出法,统计工作实际获取数据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距则归为“统计误差”一栏。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GDP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但并非完全等同于“生产法”,具体来看《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案(2010年修订版)》的内容,对于现价GDP的核算,我国GDP主要采取生产法与收入法的混合计算方法。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统计局也会进行不变价核算,我国不变价GDP生产核算主要利用缩减法或外推法计算各行业不变价增加值。缩减法是指用相关价格指数直接缩减现价增加值,计算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外推法是指用指标的增速推算不变价增加值的增速,然后再乘上年同期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得出当期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02怎么分析GDP?

我们一般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口径去分析GDP。总量分析判断宏观大势走向和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结构分析则关注具体的行业拉动和细分产业发展情况。不管是总量还是结构分析,我们通常更关注GDP增长率的动态变化,而非其名义数值的增减幅度。

2.1GDP总量分析

GDP总量分析判断宏观大势走向和经济整体发展情况,首先需要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通常使用不变价GDP进行分析,不变价GDP提供了一个衡量经济规模的稳定标准,不受通货膨胀或紧缩等价格因素的影响。其次,无论是现价还是不变价GDP,季节性因素的影响都较为明显,存在逐季递增的规律。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为了在剔除季节性因素的情况下对GDP进行总量分析,我们一般可以通过不变价GDP当季同比或季调环比去分析。每个季度,国家统计局除了公布季度GDP绝对额之外,还会公布同比和季节调整后的环比数据。在相同季节时间段中,季节性影响程度也是相似的。因此,不变价GDP当季同比口径可以较好地剔除季节性影响。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季节调整数据则是通过季节调整软件(NBS-SA)进行的,NBS-SA是在国际通行的X13-ARIMA季调方法基础上,考虑了我国特有的季节因素(包括春节、端午、中秋等移动假日因素、周工作天数从原来的6天制到5天制转变的因素、假期变动及调休带来的变化因素)研制而成,同样地,它能较好的剔除季节性因素。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除同比和季调环比外,市场还关注了一种海外成熟经济体常用的分析工具——环比折年率。它将季度的环比增长率年化,既能够反映即时经济动态,又能够预测长期趋势影响。计算公式如下: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尽管环比折年率放大了环比波动,但它是否能观察到潜在的拐点还有待商榷,环比折年率默认当期的环比增长率持续一整年,忽视了经济冲击事件,因此我们在分析时较少采用此方法。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2.2GDP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主要关注具体的行业拉动和细分产业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将GDP结构分析拆分为生产法和支出法两个口径。

2.2.1生产法口径下的结构分析

生产法口径下的分析和核算的方法具有共通之处,均以三次产业的结构为基础进行探讨。本文的三次产业口径主要按照国家统计局2018年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为准。

其中,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剔除国际组织)。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从三次产业权重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权重逐年降低,而第三产业的权重则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到了2023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16%、37.61%和54.78%。此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和对GDP拉动情况也是我们关注的指标。按统计局给的贡献率口径,可以由各行业不变价增加值的增量除以当期GDP的不变价增量计算得到,计算公式为: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从三次产业贡献率来看,2013年之前,第二产业拉动较强。2013年之后,基本确立了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低至高的结构。2020年,疫情对第三产业的餐饮服务业和金融地产相关行业造成负面冲击,第三产业贡献率大幅下降。截至2023年,一、二、三次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9%、33.9%和60.2%,第三产业占我国GDP增长主导地位。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通过贡献率可以算出三次产业对GDP的具体拉动情况,计算公式为: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为了更好的判断三次产业内部行业对GDP的影响,我们可以对三次产业进行拆解,第一产业的权重和对GDP贡献率均较低,且无高相关指标,遂暂不展开分析。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两大行业。工业自身又可细分为采矿业、制造业以及能源和水的生产与供应业。2005年以来,工业在第二产业权重维持在81%以上。截至2023年,建筑业占比第二产业17.3%,工业占比82.7%。具体看工业,制造业占比较大,近年来基本维持在80%以上,是工业的核心行业。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第三产业包含的行业类目广泛,因此我们聚焦有高权重和显著贡献率的行业,主要关注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和房地产业。截至2023年,三者分别占比14.63%、17.88%和10.71%。就贡献率来看,三者之间的贡献率在不同时期有所波动,但总体趋势显示金融业的贡献率相对较高,批发和零售业次之,房地产由于近几年的景气度欠佳,从2021年开始贡献率持续下滑至拖累。截至2022年,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房地产业对第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21.11%、5.54%和-21.72%。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总的来看,生产法口径下的GDP结构分析主要对三次产业进行了拆解分析。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权重最高且逐年上升。第一产业对GDP影响较小,进一步看第二、三产业的划分,第二产业中工业权重最高,工业中制造业权重最高;第三产业中行业较多,我们仅关注金融业和批发和零售业,由于近期地产表现欠佳,房地产业的关注度有所下行。对GDP进行结构分析时,可以通过这些分项去判断拉动情况,找出影响GDP的关键行业。

支出法口径下的结构分析

支出法口径下的GDP结构分析基于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最终消费支出(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投资)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出口)。具体来看,截至2023年,三者分别占比55.72%、42.14%和2.13%。消费和投资权重较高,出口权重较小,但也是构成支出法的重要部分。从三驾马车的贡献率来看,截至2023年,消费、投资和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82.5%、28.9%和-11.4%,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出口表现较差成主要拖累。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单从三驾马车本身出发,对GDP结构分析的深度或有欠缺。就2022年四季度来看,尽管GDP的同比增长率并未出现显著波动,但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拉动作用仅0.37个百分点,其贡献率大幅降至12.8%,而投资端拉动3.78个百分点,贡献率涨至130.5%。为了深入探究消费端及投资端内部因素对GDP贡献率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采用相对高频的替代指标来进行分析,具体的实例分析将在后文中阐述。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2.2.2三驾马车替代分析

为了具体分析三驾马车内部行业对GDP的影响,同时保证对GDP有相对高频的跟踪和分析,我们可以引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和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分别对三驾马车进行替代分析。

从消费端看,我们可以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以下简称“社零”)替代分析。两者在走势上大致相同,因此社零往往被认为是观察短期GDP消费端波动的一个“相对有效”的指标,但存在部分统计范围上的差异:

一是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对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而社零仅包括货物零售和餐饮服务消费,不包括除餐饮服务外的其他服务消费。

二是居民消费支出统计实物报酬和虚拟消费,社零仅统计货币交易。

三是居民消费支出核算常住住户国内外消费,社零统计境内所有消费。

四是社零包括对社会集团的办公用品销售,居民消费支出则不包括该项。

五是社零包括居民自建房材料,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该项。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从投资端看,可以用固定资产投资(以下简称“固投”)替代分析。200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与资本形成总额的比值在108.49%上下波动,受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方法变更、地方统计“挤水分”、土地购置费增速较快等因素影响,2017年之后,比值逐步回落,截至2023年,比值收录96.09%,差额有所减小。两者差异主要在于:

一是统计范围差异。一方面,部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并未纳入全社会固投完成额统计范围,例如,总投资500万元以下的建设项目完成的投资,未经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支出,非生产资产的所有权转移费用等。另一方面,全社会固投完成额中还包括购买旧建筑、旧设备的价值和土地购置费,这些内容不是核算期内所增加的固定资产,资本形成总额不包括该项;

二是指标性质差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一个核算指标,需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评估和调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则是一个统计指标,通常基于调查资料汇总,不进行调整。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在使用固投和社零进行替代分析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前文提及的三驾马车贡献率异常情况。2022年四季度,三驾马车拉动情况异常。从社零和固投替代分析角度出发,2022年10月和11月社零同比增速分别录得-0.5%和-5.9%。11月疫情的广泛扩散叠加12月多地疫情高峰期的到来,进一步加剧了对线下商品零售和餐饮服务的负面冲击,消费端的疲软表现对整体经济活力构成了制约,而基建投资创新高拉动投资端,有效地对冲了消费疲软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确保了GDP同比数据的相对稳定。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从出口端看,可以用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替代分析。2013年之前,两者的同比波动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之后一致性显著下降。因此,贸易差额的波动仅可以判断GDP出口端趋势性变化。两者同样存在差异:

一是范围不同。支出法GDP中的进出口既包括货物的进出口,也包括服务的进出口,海关进出口只包括货物的进出口;

二是计算价格不同。支出法GDP中货物进出口价值按离岸价格计算;海关进出口中的进口按到岸价格,出口按离岸价格计算。货物到岸价格和离岸价格之间存在运输费用和保险费用等方面的差别;

三是确认标准不同。支出法GDP以经济所有权转移为标准,海关统计以货物实际进出关境为依据。例如,来料加工在支出法GDP中不计入货物进出口,海关统计则包括等情况。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总的来看,支出法口径下的GDP结构分析主要对“三驾马车”进行了拆解分析,三大需求中,消费和投资权重较大,出口权重较小。我们分别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对三者进行替代分析。虽然替代指标与三大需求存在差异,包括计算方法、统计范围或确认标准等,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走势情况。

032000年以来我国GDP分析

具体来看2000年以来我国GDP的发展情况,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GDP总量角度来看,受经济全球化大背景影响,叠加九八房改和中国加入WTO后的推动,GDP在阶段一维持高速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开启GDP涨势收窄的阶段二,为对冲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通过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实现经济V型拉动,但投资端发力弱化后,中国进入L型经济新常态;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开启阶段三。接着,我们可以基于GDP整体走势和结构拉动情况,在前文提及的方法基础上对GDP三阶段进行分析。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3.1阶段一(2000-2007年):全球化与投资驱动

阶段一在1997年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中开始,该阶段GDP同比平均值为10.56%,阶段末2007年GDP同比14.23%,为2000年至2023年的最高涨幅。

受外商投资加速叠加WTO效应拉动,该阶段GDP的维持高速增长。2001年中国加入WTO,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推动了出口端的高增长,同时外商投资明显加速。此外,九八房改的四轮启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住宅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因而拉动了投资端的增长。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结构分析方面,我们认为该阶段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出口,但并非净出口直接拉动,而是进出口总额提升对其他需求和生产端的辐射影响。受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外贸高增长现实辐射消费和投资,本阶段消费和投资整体拉动能力较强。海外需求刺激工业生产快速发展,拉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该阶段第二产业拉动情况略大于第三产业。

3.2阶段二(2008-2019年):金融危机下的结构调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海外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辐射中国经济,GDP增长率增速降温,阶段二GDP同比均值为7.99%。受不同产业和需求拉动能力的变化影响,GDP在阶段二期间的增速表现也出现了两种态势,因此我们将阶段二分为前后段来看。

3.2.1阶段二前段(2008-2011年):四万亿逆势拉动V型经济

在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作用下,本阶段GDP同比均值为9.81%。中国GDP增长率自阶段二前段后便再无两位数表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段L型经济新常态的出现。

具体来看该阶段GDP波动主要影响因素。国际方面,金融危机对海外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外需减少降低国内工业端生产意愿,负面辐射三驾马车,拖累GDP。国内方面,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逆势拉动V型经济,有效对冲了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为了持续推动经济增长,2008年9月中国政府推出了以四万亿元投资为核心的经济刺激计划,显著拉升投资端。具体来看四万亿刺激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009年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的累计同比均在下滑,基建投资一枝独秀,累计同比显著提高,投资端的优秀表现对冲了净出口拖累。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结构分析方面,我们认为阶段二前段的核心支撑因素是四万亿对投资和消费两驾马车的拉动。四万亿元财政助力有效推动基建投资的增速,从而拉动投资端整体发力,显著对冲了贸易逆差带来的拖累。基建投资增幅作用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拉动依旧高于第三产业。但是,在四万亿刺激拉动GDP维持高速增长的背后,它并没有给中国经济带来持续性根本性的改善,仅仅是延后了经济下行的出现。

3.2.2阶段二后段(2012-2019年):投资弱化后的L型新常态

随着四万亿投资的推进和落地,其后遗症也开始显露。阶段二后段GDP同比维持低速,并呈震荡下行趋势,GDP同比均值为7.07%,GDP同比到阶段末已减速至5.95%,中国经济进入L型新常态。

就该阶段GDP影响因素来看,外需维持低位。国内经济L型出现主要受人口结构导致的老龄化问题和四万亿投资计划后遗症影响。四万亿投资虽然在短期对经济形成显著拉动,但依靠投资来驱动经济的增长效果过剩。现有的旧产能未能有效出清导致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业的自我调节和优化,也阻碍了新技术和高效率产能的引入与升级。乘数效应减弱拖累投资端对GDP的拉动能力,消费端拉动重要性提升。此外,伴随着地方债务压力持续上行,国家主动进行预期管理和宏观方向调整,明确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内外环境变了,速度调整是必然的,强调扩大内需并关注供给侧改革。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结构分析方面,我国经济增长结构于该阶段发生调整。投资端拉动情况弱化,消费端和出口端拉动情况维稳。本阶段第二产业拉动整体呈下行趋势,颓势较为明显,第三产业发力。不变价口径下,2016年第三产业权重提升至51.36%,首次超越第二产业。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3.3阶段三(2020年至今):疫情冲击后的颓势

2020年新冠疫情对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和结构都造成了较大冲击,本阶段GDP震荡波动,GDP同比平均值录得4.72%。2019年末疫情开始作用于中国,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最大冲击,环比降幅10.4%,随后于2020年二季度快速恢复至疫情前水平,2022年二季度再次受疫情冲击影响并于2022年四季度恢复。2023年开始,中国全面结束新冠疫情管控,GDP同比增速为5.2%。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具体来看,疫情反复近两年多,给旅游业、餐饮零售业和制造业等都造成了巨大冲击,拖累消费和投资端。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和我国出口产品结构造成一定冲击,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上升,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链条的动荡,企业的经营利润不断的被挤压。此外,出口方面,得益于全球供需失衡和中国在复工复产方面的相对优势,我国制造业出口有所增加。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结构分析方面,疫情对餐饮和商品零售的冲击拖累消费,施工暂停叠加投资弱化负影响投资端。疫情期间,中国复工速度快于海外,出口获得一定喘息空间,2023年,受全球产业链调整和海外疫情情况的改善,出口端表现较差。第一产业受冲击相对较小,第二产业因供应链中断和需求减少而受损,线下餐饮和商品零售受疫情巨大打击,严重拖累第三产业,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超过第二产业。

随着全球疫情的逐步缓解,期待中的经济复苏并未如期而至。2024上半年实际GDP录得5.0%,持平于今年目标,但在消费持续不足、投资平淡、出口预期减弱的背景下,全年经济目标的实现承压。

结构分析方面,第二、三产业同比均走弱,且第三产业降幅最大。6月消费端颓势明显,消费中枢超预期降低。社零季调环比增速录得-0.1%,为近5年同月最低值,同比增速跌至2%,为疫情以来最低值。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投资端表现维稳。基建投资回升,地产持续拖累,制造业增速维持高位。出口端维持弱增长。基于2023年低基数,同比数据表现较好,在全球制造业周期上行、PPI跌幅持续收窄的背景下,二季度外需回暖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YY | 宏观分析框架:GDP分析方法

04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GDP的分析框架。我国按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对GDP进行核算,且GDP核算需要经过“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阶段。一般采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去核算GDP,对于现价GDP的核算,我国GDP主要采取生产法与收入法的混合计算方法,对于不变价GDP的生产核算,主要采用缩减法或外推法。

GDP分析包括总量和结构两个口径。总量分析判断宏观大势走向和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结构分析则关注具体的行业拉动和细分产业发展情况。价格和季节性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GDP分析。不变价口径下的数据可以有效剔除价格因素的扰动。GDP季节性因素较为明显且符合逐季增长的规律,不变价GDP当季同比和统计局通过NBS-SA进行季节调整处理后的季调GDP环比,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熨平季节性波动。

结构分析又分为生产法和支出法。生产法口径下的GDP结构分析主要对三次产业进行分析。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权重最高且逐年上升。第二产业中工业权重较高,工业中制造业权重较高。第三产业中门类较多,仅关注权重较高的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和房地产业。

支出法口径下的GDP结构分析主要对“三驾马车”进行分析。三驾马车中,消费和投资权重较大,出口权重较小。本文分别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和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对三者进行替代分析,虽然替代指标与三大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包括计算方法、统计范围或确认标准等,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走势情况。

最后,本文基于论述的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GDP情况进行了分析。从三个阶段出发:第一阶段(2000-2007年)以全球化和投资驱动为特征,GDP维持高速增长,主要受出口和外商投资的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结构于第二阶段(2008-2019年)发生调整,因此分前段和后段。前段(2008-2011年),为了对冲金融危机下外需大幅减弱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我国通过四万亿刺激计划实现经济V型反弹。四万亿计划的主要正面影响于后段(2012-2019年)逐渐消退,旧产能未有效出清引发产能过剩的问题,拖累产业升级转型与新产能的进入。此外,地方债务率持续增长,外需依旧疲软叠加投资影响弱化,中国经济进入L型新常态;第三阶段(2020年至今)受新冠疫情冲击,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三驾马车显颓势。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