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劣币搅浑了甲醛检测治理市场

2024-08-15 09:21:00 - 中国经济网

转自:中国质量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四川成都的杜女士买房装修后担心甲醛超标,花费2990元购买了某公司的全屋甲醛检测和治理服务。经该公司工作人员治理后,现场检测室内甲醛浓度显示为“合格”。但入住后,杜女士和家人均感到身体不适,她怀疑与室内空气有关,便又找到具有CMA(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标志)资质的检测机构重新检测,结果显示其家中甲醛浓度超过国家标准。

杜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居住环境健康要求不断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尤其是甲醛污染问题备受关注,甲醛检测治理市场迎来了巨大商机。然而,市场快速成长也伴随诸多乱象。据媒体调查,目前甲醛检测治理市场鱼龙混杂,部分甲醛检测机构用调控检测仪及控制显色液滴数的方法造假,人为控制检测结果,并通过制造“甲醛焦虑”诱导消费者购买其治理产品,以此牟取利益。甲醛检测作为衡量室内污染程度的重要手段,本应科学严谨,但一些检测机构在利益驱动下进行一系列违规操作,不仅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让消费者陷入健康安全风险之中。

甲醛检测治理市场之所以出现“假需求、假检测、假治理”乱象,一个重要原因是甲醛检测治理行业门槛太低。有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机构购置几台检测仪、几瓶药剂就可支起摊子接活,甚至一些保洁员都改行干起了测甲醛、除甲醛的营生。目前,大量涌入该行业的企业多以品牌加盟方式扩大规模。而以抢市场、铺摊子赚钱为目的的加盟扩容模式,难以保证从业者的资质。一些企业先通过包装品牌吸引加盟商,这个品牌出事了,再换一个品牌另起炉灶。甲醛检测治理市场一直处于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健康竞争之中。

事实上,为了防止检测机构暗箱操作、人为控制检测结果的问题发生,我国《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明确规定,实验室及其人员不得与其从事的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和/或校准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据此,甲醛检测机构不得同时开展甲醛检测和甲醛治理业务,否则,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无法保证检测结果和治理效果的客观和准确。但现实中,仍有相当数量的机构同时经营两项业务。

即使甲醛检测机构不存在数据造假问题,但低门槛之下,其技术实力不足也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带来种种问题。检测是一种专业技术活动,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比如,在进行现场采样时,采样仪器不能被阳光直接照射,同时要采集现场空白样、平行样;采样结束后,样品在运输过程中要做好有效处理和防护,防止样品被污染;样品保存时限有要求,室温下保存的样品应在采样后12小时内完成样品分析,冷藏状态下,应在48小时内完成样品分析,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完成这一系列操作,既需要硬件设备支撑,也需要人员专业知识技能支撑。然而现实中,甲醛检测行业存在小、散、乱、弱等问题,一些企业不仅硬件条件差,人员素质也不高。为了揽业务,这些企业盲目压低价格,导致市场恶性竞争,严重影响该行业健康发展。

甲醛检测治理关乎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面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政府方面应高度重视,科学严格管理,规范甲醛检测治理市场。一方面,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为甲醛检测治理行业划清法律边界,明确行为准则,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审查企业资质,并明确检测标准和操作规程,杜绝“左手接检测、右手接治理”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管,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检测报告及恶意竞争、扰乱市场的行为。同时,引导社会检测机构积极参与环境检测持证上岗考核、技术培训活动,帮助检测机构技术人员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助力行业整体有序发展。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