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家书》导演手记|可曾记起爱

2024-08-15 11:18:27 - 东南卫视

2023年6月22日,我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第一次打开《破镜重圆海峡情》。这不是一本正式出版物,而是湖北籍老兵王德耀和妻子刘谷香的一些书信和手稿,经过同乡友人选编,自行印刷而成。在接下来的一两个小时里,我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本书里说的,是真的吗?

《两岸家书》导演手记|可曾记起爱

作为一个长期采访的人,我深知人们记忆的不可靠。尤其是所有原始文字全部缺失的情况下,在二次编译过程中,各种美化和修饰是不可避免的。1949年前后的普通人故事,最痛苦的一点就是:亲历者大部分都已故去,故事本身又没有重要到值得官方记录或严格考证的地步,于是大线或许清晰,但是人物具体的情感、经历就必然存在大量的空白。

而王德耀与刘谷香,他们在《破镜重圆海峡情》中留下了大量的书信片段,其中蕴含可称为巨量的感情信息。用词之“肉麻”,感情之浓烈,情节之曲折,几乎到了电视剧一般的程度。叹为观止之余,不能不怀疑:这种情感到底是真的,还是二次编译过程中的人为添加?

而再现他们故事的过程中,另一个疑问也变得越来越大:为什么我不愿意相信,这种浓烈的感情,真挚的爱,是真的存在过的?

《两岸家书》导演手记|可曾记起爱

在《两岸家书》整个项目的调研中,不难感受到,所有经历过1949前后历史巨大变革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都呈现出极强的偶然性:

王德耀隶属的青年军206师,在洛阳战役中被全歼,如果王德耀没有被派回武汉,途中没有在鸡公山被偷走盘缠与公文,他很可能就会在这场战役中丧生或被俘,故事的走向就会完全不同。

同样,刘谷香在1980年看到王德耀的照片也纯属偶然。因为她寄往台湾的寻夫信,有极大的可能像许许多多类似信件一样没有回应。若果真如此,她就只能接受孤寡一生的命运。

《两岸家书》导演手记|可曾记起爱

第三集故事中的梁月心老人,她母亲1948年底还打算先携幼子回大陆,过几个月再去接梁月心回来,那几个月,恰恰是大陆与台湾进入“冰封期”之前的最后几个月。

还有没能进入故事的台湾抗日志士林正亨之子林为民,当年万般无奈之下,母亲选择先将他带回大陆,把妹妹暂留在台湾。后来,被带回的林为民18岁便进入《北京日报》工作,而妹妹因没有父母照拂,从小失学,八岁当家,一生穷困潦倒。

《两岸家书》导演手记|可曾记起爱

在那样强烈的时代之风中,普通人的命运确如飞砂风中转,是生、是死,是分离,还是团聚,毫无把握。生活在如今这个确定性远大于偶然性的时代,我们不太可能理解那种“今日不知明日事”的惶恐。所以,当1980年王德耀第一次接到刘谷香的信的时候,他们所感受到的,可能就是四个字:劫后余生。

台湾老一辈的演员孙越,曾经出演过《搭错车》,他塑造了极多的老兵形象。我最喜欢的,是他的《老莫的第二个春天》。在他的饰演下,我们能看到这些被命运捉弄之人,对于爱情与婚姻的做法:一旦抓住,死不放手。可若抓不住,那么将自己奉献出去,也没什么大不了。这条命本来就是老天挑剩下的,给谁不是给呢?

《两岸家书》导演手记|可曾记起爱

所以他们不吝于表达自己最单纯最热烈的情感,毫无顾忌地倾泻爱意;他们对钱看得很重,因为那是他们用命换来的,唯一可以补贴未来的屏障;当这种向往被破灭时,也就会瞬间变得万念俱灰,甚至一死了之。所以他们如果运气好,就能成王德耀;运气不好,就成了孤注一掷、因抢劫银行被枪毙的李师科。

《两岸家书》导演手记|可曾记起爱

时代的巨变让他们一生都活在不确定的洪流之中,所以才会有逆境甚至无望中一次次向上伸出的手。而如今连爱情都要计较得失的我们,又凭什么去怀疑他们呢?

《两岸家书》导演手记|可曾记起爱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