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锦城一茫茫 “杜甫 成都 诗”收官之讲挥别诗圣

2023-09-15 04:15:17 - 四川日报

9月9日,阿来系列讲座——“杜甫成都诗”迎来第20讲,这也是该系列的收官讲座。在这一讲中,阿来以“回首锦城一茫茫”为主题,详解《去蜀》《寄岑嘉州》《怀锦水居止二首》《杜鹃》等杜诗作品,送别杜甫;并借元稹等人诗文,再证“杜诗光芒”。

离别情再回望一次成都

本场讲座从《去蜀》开始,这也是杜甫在成都写下的最后一首诗,作于公元765年。阿来表示,杜甫原本是想一路向北,翻越秦岭回到故乡的。但当时的北方,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个别地方动乱还在继续,北上回到老家的愿望无法实现,他只好从成都的万里桥头上船,顺江而下去往潇湘。

“临别时,杜甫写下‘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他感叹这一生就这样漂泊无定,在不系之舟上,在这不能靠岸的舟上,顺着流水一路飘荡。”阿来认为,虽然即将离去、虽然内心感慨万千,但在《去蜀》中,杜甫情感的底色仍然是国家安危,是“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这是他留在成都的最后一首诗,还是有一种依依不舍、忧国忧民的情怀。”

从万里桥头上船,杜甫一路舟行也一路写诗,他的小舟先是顺着岷江一路向南,途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之后一路向东,经过渝州(今重庆)、云安(今重庆云阳)、夔州(今重庆奉节)等地,最后穿过三峡离别巴蜀。

住在嘉州的青溪驿时,杜甫写《宿青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说“我生本飘飘,今复在何许”。“听说这个地方叫青溪,但是不是青溪又有什么关系呢?知道它,我也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不知道它,无非是把不能把握命运那种感受更为加深一些罢了。”

小舟一路前行,杜甫在戎州写下《宴戎州杨使君东楼》,在渝州写下《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在云安写下《子规》。他又遇到了新朋与旧友,也因为疾病耽误了东下归乡的行程,或许也无数次地回想起曾经的“黄四娘家花满蹊”。

寄岑参盛唐诗坛的最后两颗“明星”

“盛唐的诗歌,好像命定要在四川拉上帷幕。”阿来表示,公认的盛唐诗人有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等几人,这其中杜甫、岑参是年龄最小的两个,杜甫在成都迎来了诗歌技艺的纯熟,而岑参则在蜀中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大约在杜甫离开成都前后,岑参进入当时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的幕府,后来又被任命为嘉州刺史。在《寄岑嘉州》中,杜甫分别用谢朓和冯唐来比喻岑参和自己,“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他说如今的岑参就像南朝的谢朓一样,每一作品写出来大家都争相传诵。而自己就像汉代的冯唐一样,空有一腔报国壮志,但等到头发花白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

这是否是两人之间的最后一次通信不得而知,但是作为经历过开元盛世的一代人,“杜甫和岑参无疑都参与过中国精神史、中国诗歌史最伟大的众声合唱的时代。而伟大的盛唐诗的时代,也在诗人余韵悠长的歌声中结束了。”

怀锦水再留传世名句

来到云安。杜甫写了《怀锦水居止二首》,怀念成都。在这首诗中,杜甫见水思蜀,“每天看着巫峡的汤汤流水,想起锦江的水波。”阿来直接点明杜甫的心意:“他想回去。”

但终究是回不去了,“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形胜,就是山水各种景色都很好,回首一茫茫,只有回忆,只有叹息。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还贡献了流传颇广的名句: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阿来介绍:“大家今天去杜甫草堂的西门口,那副对联前两句就是杜甫自己写的,记录的是他自己草堂的位置。”

阿来感叹:“多么好啊,杜甫还留下了一座草堂,永驻成都。即便这座草堂并不真是杜甫当年那座草堂。但这座草堂也表示了成都对杜甫的珍重。”“杜甫自己用丰富的诗作展现了自己,以至于用不着我们再来费什么笔墨。我们只要在锦江夜雨时轻声吟咏他那些诗作就好了。”

阿来表示,在杜甫生前以及去世后的一段时间,他的名气与李白、王维等同时代的诗人并不能相比。大约要到他去世40多年后,中唐诗人元稹在应杜甫之孙杜嗣业之请,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再次发现了杜甫。“这是第一次有一个人,而且是当时有足够声望的人评价杜甫。”“元稹说,‘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换成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在元稹看来,杜甫堪称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