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大学校园开放程度恢复到几成功力?我们去看了看各校,放得最开的是…
转自:徐瑞哲李蕾
开学季,沪上高校数十万学子陆续返校报到。新学期,青葱的大学校园对外开放程度如何了?校外人士能否便捷地出入校区?师生员工与市民游客是否和谐共享?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实地走访了各个地标级高校,发现不同地段、不同人流、不同规模的学校,校园开放管理措施和对外放开程度也不尽相同。总体上,从林荫绿地到运动场馆,各校不再是过去几年来的“一刀切”,而均已通过或刷卡或预约等方式实现向社会开放,甚至放得最开的高校也有免刷免约的,恢复到疫情前的全部功力。
【基本“入校自由”】
作为“一江一河”标志景观之一,苏州河华政段堪称“开放校园”先行者。眼下,不仅苏州河右岸的滨河步道,可直接通往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的百年文保建筑群;中山公园对面的华政万航渡路正校门也完全处于开放状态,连身份证也不用刷。记者唯一找到的限制条件在于:一是外来社会车辆无法入校,仍需提前报备;二是步道东西两端设有本行政区的通行时限,深夜关闭入口;三是不能露营搭帐篷之类,也不能跳广场舞之类。
“这是校园最大程度的开放,已没有校内与校外的差别。”今年73岁的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民,从求学到工作见证了苏州河畔40多年变迁,他家与华政长宁校区仅一墙之隔。王教授告诉记者,这样开放使学校老师与周边社区都从中受益。一来方便自己到校工作,径直而去,不必绕弯;二来方便居民到校散步散心,吸收新鲜空气,提高生活质量;三来方便游人到校参观校园,欣赏红色文化、中西文化、教育文化。“好处多多,有利无害。”
事实上,对于多数沪上高校,只要带着身份证,基本就“入校自由”。如东华大学等同时拥有市区与城郊校园的高校,执行同样的校门刷证管理办法,当然外卖小哥等仍送餐在校门外。相对而言,从松江、奉贤到临港等的远郊校区,比中心城区的校区开放程度更高。在杨浦区,记者在同济大学四平路大门口看到,大门右侧为行人通道入口,左侧则为出口,当中为车辆进出通道。在右侧通道处,3台闸机上都贴有“刷身份证”字样,并用箭头表示上方黑色区域为身份证刷卡区,而下方则用于刷校园卡。无论刷什么卡,闸机反应都很灵敏,确认后便自动打开。见到有人掏出身份证,校门保安还会细心提醒:“刷身份证,放在上面的黑色部位。”
即使没带实体身份证件,也有方法进入校园。门口保安告诉记者:“刷电子身份证也能入校;如果没有绑定电子身份证,出示身份证原件的照片,在门卫处登记身份证号码后,便可进入校园。”一位入校办事的许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刷身份证入校很方便,不用先在网上小程序里预约,再经过校内教职工审核,“流程简化很多,省却不少麻烦。”
【场馆成为“刚需”】
其实,在大学各种软硬件资源中,对社会而言最“刚需”的,莫过于体育锻炼的场地资源。“我们交大游泳馆暑期里高峰时,一天大约有1800人入馆,其中至少500人是通过校外预约渠道进校园的体锻者。”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西部,拥有高标准建设的室内恒温泳池,作为负责人的朱凤军老师告诉记者,校外前来游泳的小朋友和老年人“两头多”,毕竟全馆执行社区公益价,一张平日泳票只要20元,小泳友更是只需15元。即使双休日,50元的票价也大大低于社会游泳馆。相对于新游泳馆,校内羽毛球场馆体量小,还限于向师生或校友开放。
华东师范大学新老两大校区的体育场馆资源,与3年前相比不减反增,并已面向校内外开放,只要在线查询并预约场地、完成缴费,进校时刷个身份证就行。记者观察,包括游泳馆、健身房等大部分场地的人流量都还好,羽毛球场地则比较紧张,其主要原因是羽毛球场地数量有限,爱好者又众多,且一片场地共享人数有限,最多也只是双打4人。“从忙闲时段上看,各项目也有异同。”负责校园体育设施运行管理的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助理、办公室主任孙洁丽表示,比如最受欢迎的3个项目中,羽毛球、健身房在工作日人更多,游泳馆则是双休日人更多。“目前我们把场地开放的关闭时间从晚上9点延迟到10点,又缓解了一下压力。”
目前,上海财经大学游泳馆也对外开放,校外人员直接至前台买票进入;游泳馆内的羽毛球、网球、壁球场地均收费经营,需提前至现场或电话预约。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的游泳馆同样如此,付费开放并提前预约。上海理工大学则表示,受场地资源限制,校内体育场馆要确保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和学生锻炼需要,暂不对外开放。据了解,原来上理工各个校区共有约7万平方米的体育场馆,但这几年学校陆续进行大翻修,目前校内可使用的场地只有3万平方米不到,设施资源比较紧张,改建投用后将灵活调整对外开放措施。
【“供需”如何平衡】
记者在同济校门口大致计算了一下,十分钟内约有10多位校外人士,通过刷证进入校园,其他更多的是刷校园卡入校。记者从保安了解到,目前同济对外开放时段为6:00至22:00,在暑假期间的最高峰时每日达到四五千人,少的时候约有三四千人。“感觉开学后,校外人员入校人数变少了。”上海财经大学的校外人员进校时间段则更短些,为6:30到20:00,凭电子身份证或登记身份证号尚不能入校。现在日均校外人员入校约2000到3000人,最高时超过3500人。对于大校名校,尤其是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百年校园,校方开放的入校名额对于参观人数往往供不应求,由此校方也会通过预约制度有所限流,以求达到供需平衡。带着家人专程走访上海交大徐汇校区的外地游客李先生表示,随着各个高等院校建设,“新大全”成为主流,而历史与文化的厚度无法复制,其实交大老校区并不大,人流控制后不觉得特别多,总体有序,体验感好。
据了解,开放后,校外人员不仅可以造访校园,还能在学校食堂用餐。不过,这也造成了“甜蜜的烦恼”。并不是所有同济食堂都可用支付宝、微信或现金支付餐费,因此不少参观者只能先借用同济学生或老师的校园卡付费,再把钱转给对方。“有一天,我在食堂就遇到了好几位请我代付餐费的。”一位同济学生表示,一次两次还可以,但次数多了,还是感觉有点被干扰。同时,也有部分高校反映,大开校门后伴有一些顾虑:比如,有时老人带小孩入校,孩子到处奔跑,校内又有车辆行驶,发生交通事故风险上升;又如,校园大草坪被随意踩踏,自行车“失踪”现象也有所增多。
“记忆犹新的是,进入伦敦大学教学楼,与学生讨论组擦肩而过,我们轻轻地进入,悄悄地出来,互不打扰。随后,还在文宣店里挑选周边手伴……”李先生也到访过美欧等地大学校园,他认为只要不影响学生学习和教研工作,大学可以呈现更开放的态度。“通过网上数据控制总量,放宽但恰当设置上限,人性化管理和引导。”他认为,若大学够大,限流没必要,大学偏小则有必要,但需将数字化抢票和人性化导流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