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加咖啡,一杯又一杯?400年前,它俩还在掐......

2023-09-15 11:25:42 - 瞭望智库

最近,“酱香拿铁”走红全网,口碑却两极分化。喜欢的人普遍表示,这款白酒味的咖啡同时满足了自己“早C晚A”的需求,不喜欢的人各有各的理由,要么是味道难喝,要么是没有酒味,还有的既不喜欢咖啡也不喜欢酒,只为能拍到红蓝配色咖啡杯在手中摇晃的打卡照。

美酒加咖啡,一杯又一杯?400年前,它俩还在掐......

2023年9月7日,贵州仁怀的一家瑞幸咖啡店内,服务员正在制作“酱香拿铁”。

早上咖啡(Coffee)提神,晚上酒精(Alcohol)助眠,是这两年出现的高频网络用语,形容一种流行于年轻人中的生活方式。一种让人清醒,一种让人沉醉,咖啡和酒各安其位,已经成为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400多年前,咖啡和酒曾有过激烈的C位之争,在各国都上演过一场场精彩好戏。历史上,咖啡的意义并不止于“提神饮料”,它最初流行于阿拉伯世界,17世纪传到欧洲后又迅速走向世界。到后来,咖啡与酒和谐相处,并被探索出同饮的方式,比如爱尔兰咖啡、拿破仑咖啡等。

咖啡和酒,这些我们日常喝的饮品,都曾对当时的社会产生过巨大影响。饮品是如何改变人类历史的?人们选择饮品背后,又透露着怎样的时代特质?

文|王乙雯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咖啡,纯正的东方饮品

咖啡与西方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体现在人们的饮食习惯上,其背后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社会变迁。与石油、棉花、茶叶一样,这些大自然的馈赠,都被卷入了全球工业生产链,一次次被重新分配,改变着世界的走向。

美酒加咖啡,一杯又一杯?400年前,它俩还在掐......

而咖啡这个西方文化符号,最初是一款纯正的东方饮品。关于其起源,至今都没有统一的说法,流传最广的是一位埃塞俄比亚的牧羊人卡尔笛(Kaldi)的故事,他有天发现羊群里的羊在吃了一种灌木的红色浆果后,变得异常兴奋,于是便咀嚼尝试,不久后就觉得神清气爽,这种红色浆果就是后来被人熟知的咖啡果。虽然咖啡的故事起源众说纷纭,但历史学家们基本同意咖啡的诞生地是埃塞俄比亚的高原地区。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咖啡传播到了也门。那里的阿拉伯人开始种植咖啡果树,并通过贸易将咖啡传入阿拉伯世界的其他地区。彼时的阿拉伯人已经懂得将生的咖啡豆晒干,加以烘焙,再捣碎后熬煮,以得到咖啡液。由于伊斯兰教禁止饮酒,人们便以它取代酒精作为日常饮品,所以咖啡也被称为“阿拉伯酒”。

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强势崛起,咖啡便在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流行了起来,出现了第一批咖啡馆。而正是通过与奥斯曼帝国的贸易,这款神秘的“东方饮料”又进入了威尼斯、那不勒斯等意大利港口城市,之后便在欧洲流行起来。

随着咖啡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咖啡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甚至产生了“黑色金子”的称号。欧洲人担心会过度依赖进口,于是想自己生产。阿拉伯人为了维持对咖啡的垄断,阻止欧洲人种植,会先将咖啡豆烘熟再装船,甚至禁止外国人进入到咖啡产区。不过还是有荷兰的水手将从咖啡树上偷来的枝干带回阿姆斯特丹培植。

由于纬度偏高、气温低,欧洲并不适宜种植咖啡;此时碰巧是风起云涌的大航海时代,借由海运的传播,全世界都被几个欧洲强国纳入了咖啡的生产和消费版图中。17世纪90年代,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在爪哇的巴达维亚建立了咖啡种植园;荷兰成功后,法国也开将咖啡种植带到了马提尼克岛(位于安的列斯群岛最北部)等地。1746年,荷兰人又将咖啡传入南美殖民地苏里南,并在海地、古巴等地繁衍生长,最终,巴西成为了重要的咖啡产地之一。

可以说,18世纪就是咖啡的跨大洲种植史。在占据阿拉伯世界之后,咖啡传遍了欧洲,又随着欧洲国家的海外殖民地扩张传遍世界各地。

2

喝醒欧洲、改变美国

在17世纪前,欧洲人的日常饮品不是啤酒就是葡萄酒,想喝得酩酊大醉时还会选烈酒。与整日饮酒的萎靡相比,咖啡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它能提神醒脑,让人们感到精力充沛。从前在早餐时喜欢喝点小酒的人,纷纷开始改喝咖啡。1660年,一位英国观察家写道:“咖啡使欧洲各国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美酒加咖啡,一杯又一杯?400年前,它俩还在掐......

17世纪50年代,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开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人们用咖啡来暖身、提神并缓解情绪,那时的咖啡对英国人来说是一种平民的饮料。然而咖啡的大受欢迎,却引得酒商和酒馆老板们纷纷反对。比如就在英国的第一家咖啡馆开张之后,啤酒商们到市长那里抗议,说外地人开的咖啡馆没有权利与他们在生意上竞争,会打压本地产业。作为让步,咖啡馆不得兼售啤酒。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法国,葡萄酒商们也担心咖啡会抢了他们生意,于是唆使马赛的医生以有害健康为由,反对人们饮用咖啡。这些医生宣称“咖啡使人热血沸腾,能导致痉挛、身体虚弱和消瘦”。

但这些并没有使欧洲人停止对喝咖啡和泡咖啡馆的喜爱。早期的英国咖啡馆是咖啡精神的最佳写照,咖啡馆被称之为“便士大学”,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走进来和大家交谈,只需支付一杯咖啡的价钱(大概一两个便士),就可以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交流的机会。同时,同行交换信息和工作也喜欢在咖啡馆,世界上最早的股票市场和保险公司都诞生于此。

而巴黎的每间咖啡馆的顾客,往往都有对应的行业或领域。比如普各伯咖啡馆和巴那斯咖啡馆就是诗人和哲学家聚会的地方,卢梭、狄德罗、伏尔泰等都是常客。

咖啡被英国人引入美国后,又成了独立的象征。起初,北美殖民地的人们效仿英国人喝茶,咖啡只是作为“二流饮料”存在。后来英国对茶叶征税并倾销茶叶,严重影响了当地人的生计。于是当地居民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倾倒茶叶,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独立战争打响后,美国人逐渐把茶叶与欺压他们的英国殖民者联系在一起,于是纷纷投向了咖啡。

再到后来工业社会,“咖啡休息时间”成为一种标配,工厂管理者们很多都愿意主动给员工提供咖啡,因为他们看到了咖啡因能带来效率的明显提升。

3

三波浪潮,体会咖啡快慢之变

那么,咖啡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2002年,咖啡烘焙师翠西·萝丝格(TrishRothgeb)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挪威与咖啡第三波》(NorwayandCoffee'sThirdWave),其中提到了咖啡的三波演化进程。回顾这三波席卷世界的浪潮,便可清晰感受到咖啡产业之变给人们消费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咖啡浪潮的第一波,是速溶咖啡的出现。1890年,新西兰咖啡师大卫·斯特朗(DavidStran)发明了速溶咖啡并登记了专利;之后,生活在美国的日本发明家加藤改进了速溶咖啡的保存方案,但在市场上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

同时期,巴西咖啡种植业达到最辉煌的顶峰,咖啡出口成为巴西经济的绝对支柱。然而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导致巴西咖啡出口暴跌,咖啡豆过剩成为突出问题。

1930年,巴西咖啡研究所同瑞士“雀巢”公司商量,请求他们设法生产一种加热水搅拌后立即成为饮料的干型咖啡。咖啡师马克思·莫根特尔(MaxMorgenthaler)花了七年时间完善,由此诞生了雀巢速溶咖啡。二战时期,美国军方将咖啡纳入军用物资,不仅在部队中受到欢迎,还风行全美,并随着全球化的脚步进入到世界各地的超市中。

1966年,美国的艾佛瑞·毕特(AlfredPeet)创立毕茨咖啡与茶(Peet'sCoffee&Tea),采用100%高海拔阿拉比卡(Arabica)豆,同时推广欧式重焙与现磨现泡的新鲜理念。而他收的三名徒弟在1971年成立了星巴克(Statbucks),引进意大利卡布奇诺与拿铁,并将其包装成时尚饮料,开设连锁咖啡馆,带动了第二波咖啡浪潮。

进入2000年后,手冲咖啡的单品黑咖啡美学复兴。相对于第二波的重烘,第三波咖啡浪潮聚焦精品咖啡,喜欢浅烘,重视咖啡豆的产地、品种与地域风土之味,同时提倡让咖啡农户获得更多优惠和公平的交易。而“精品咖啡”这个概念,早在1974年就被娥娜·努森(ErnaKnustsen)女士在《茶与咖啡月刊》上提出,她认为“只有最有利的微型气候与水土,才能栽培出风味独特的精品咖啡”。

有趣的是,这三波咖啡革命在冲泡速度上,是由快到慢、从效率回归咖啡本身的过程,而对消费者来说,也从无需选择地接受到主动挑选与品测,口味喜好也由大众化变得个性化。

4

咖啡加美酒,从味蕾到商业的联手

所谓众口难调,咖啡、酒等饮品自出现起就有着各自的喜爱者,也有不少喜欢混合调制的尝鲜者。对于咖啡和酒的混搭,谁来调味谁又来定性,不同的搭配法则早已被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了探索。

利口酒(又称力娇酒,一般作为饭后甜酒)中的咖啡酒,就是以咖啡为调味的甜酒。一般是将烘烤后的咖啡豆与香草、甘蔗等原料一起加入到酒中酿制而成。在咖啡调酒中,从名字就能看出背后的地域特色。比如“黑色俄罗斯”,就是冷萃咖啡加伏特加;咖啡金汤力,即咖啡加金酒和汤力水,这个喝法在旧金山比较流行;法国的皇家咖啡,是将咖啡和白兰地混合,据说拿破仑很喜欢喝;还有我们熟悉的爱尔兰咖啡,就是咖啡加爱尔兰威士忌,再来些奶油和糖制造出一抹入口的微甜……

在经营模式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咖啡店里也可以点到酒,而酒吧里也卖咖啡。现在,白天卖咖啡夜晚卖酒的店铺颇受欢迎,消费者在一家店里就可以找到“日咖夜酒”的体验。

这种模式看起来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到店消费,但对经营者来说却是一个挑战。餐饮企业的出发点是增加空间利用率,但日咖和夜酒对于空间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除了环境布局、装修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咖啡馆追求的是翻台率,而酒吧追求的则是消费者长时间坐在店铺中。如果琢磨得不透彻,贸然将两种业态相结合,会导致消费者体验不好,之后就不再去了。

作为生活必需品之一,饮品早已自然地融入了生活的大背景中,体现着各自时代的文化特质。

而白天喝咖啡不瞌睡,晚上喝酒睡得香,正是当下一部分人的生活镜像,他们自称为“早C晚A”人。

5

“日咖夜酒”的当代年轻人

“早C晚A”最初是指护肤的一种搭配方式,即早上使用含有维生素C(VC)类成分的护肤品,晚上使用含有维生素A(VA)类成分的护肤品,早晚搭配使用,从而达到美白和抗衰老的效果。

后来,“早C晚A”又被年轻人赋予了新的含义:早上需要Coffee(咖啡)提神来开启学习和打工的生活,晚上则需要Alcohol(含酒精饮料)进行“助眠”,来结束一天辛苦的工作。甚至,有人把咖啡当作“解酒剂”,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表面上,咖啡使醉酒的人清醒,但实际上,喝了咖啡,酒精反而更难从血液中代谢掉。

精神刺激性瘾品一旦可以广泛取得,加上积极促销,往往就会广受欢迎。一面是年轻人喜欢尝试新的事物,另一面被有意制造的新鲜不断抢夺着年轻人的注意力。调查显示,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是咖啡消费的主力军且增速最快,而90后、95后正在成为酒市场中新鲜的增长动力,其中90后的人均消费已超整体水平。起初,他们带着好奇与困顿点了一杯生椰拿铁,意外地又甜又精神,之后上班打卡来一杯成为常态;他们同样因为好奇搜索过某款酒,也会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被花式调酒的视频种草。

过于依赖“早C晚A”的生活方式,不仅考验着我们的消化系统,还有不少健康风险。如果习惯于早上空腹喝咖啡,会给胃黏膜造成较大的刺激,尤其是对本身患有胃黏膜病变的患者来说,可能更容易形成溃疡;咖啡还可能导致一部分人代谢加快,空腹喝可能会引起低血糖;此外,有些人对咖啡因比较敏感,喝咖啡后会有心跳加速、心慌、胸闷等症状。对于上述人群来讲,咖啡都不是太合适的饮料。而晚上通过喝酒来助眠,就更加不推荐了。有些人在饮酒后感觉容易入睡,其实只是酒精对神经的一过性的麻痹作用,睡眠质量其实并不高,还会导致多梦、易醒,甚至头痛等副作用。

我们的味蕾需要饮品,生活也需要调剂。人们不见得会追求“早C晚A”的生活习惯,却更似寻求一场情绪的共鸣。早上下定决心挑战自己、勇往直前,虽然偶尔emo(情绪化)地想放弃,但次日随朝阳升起的,不又是一腔勇气?

参考资料:

1.《全球上瘾:咖啡如何搅动人类历史》海因里希·爱德华·雅各布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01

2.《咖啡瘾史:一场穿越800年的咖啡冒险》斯图尔德·李·艾伦|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08

3.《六个瓶子里的历史》汤姆·斯丹迪奇 |中信出版集团.2017.01

4.《“早C晚A”,被年轻人爱上的“日咖夜酒”风靡,为何连锁巨头却难“打个样”?》|每日经济新闻.2023.01.03

5.《咖啡产业第三波浪潮来临》|中国新闻网.2021.04.12

6.《早C晚A,这届年轻人人均“液体青年”》|新周刊.2022.04.06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