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队的“小业余”
▌马冬昕著
几次训练下来,我不仅感受到身体的疲惫,也体会到内心的压力。从小到大,我向来是班里的“好学生”,大学前三年尽管也遇到过一些挫折,但整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心里就难免有些小小的“骄傲”。现在进了校队,我发现大家都很厉害,自己却处处不如别人,原有的“骄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失落与自卑。我不无郁闷地想,早知如此,当初我就不应该进校队。我不是特长生,基础又这么差,教练何必把我招进来呢?要是有一天轮到我这样的“小业余”代表学校出去打比赛,不会给清华丢脸吗?
这一天居然很快到来了。
2011年底,北京高校乒乓球锦标赛在北方工业大学举行。赛前一个月,教练就要求我们近期着重练习发球、接发球、抢攻等实战技术,又分别统计了每名队员的运动上衣、裤子的尺码。
我惊讶地问:“就我这样的,也有队服吗?”教练说:“当然了,球队缺女生,你还得上场呢。”就这样,我穿着新发的、印有“清华大学”字样的运动衣,战战兢兢地上了赛场。没想到的是,我斗志昂扬上去,无精打采下来;打一场,输一场。输到不想再输的时候,我又羞又恼,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哭着对教练说:“我不打了,上去也是输球!”
看到我如此难过,教练先拍拍我的肩膀,安慰了我,又对我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只要是清华参加的比赛,就不能弃权,输球没关系,但你不能不打!”第二句是:“你现在输多少场,将来就会赢多少场。”
第一句话我能理解,第二句话却没有马上明白。很久之后,当我的球技逐渐提高,开始为清华赢球的时候,我才懂得了教练当初的一番苦心。她告诉我,既然穿上队服,代表清华出征,就不要患得患失,前怕狼、后怕虎。她告诉我,胜败乃兵家常事,要放平心态,面对困难不害怕,开动脑筋想办法。她告诉我,在赛场上,不管遇到多么强大的对手,都要抖擞精神,打出自己的风格来。她还告诉我,强者不抱怨,勇者不言败,与其垂头丧气,不如迎头赶上!
在校乒乓球队训练期间,我养成了很多好习惯。
记得有一次,体育代表队开全队会的时候,著名短跑运动员、“眼镜飞人”胡凯学长给我们做报告。他带来了一大摞训练笔记,里面记录了他从2001年9月11日入学到2009年4月7日退役这八年间,每一天的训练轨迹。他说,训练笔记里面的细节,是他一生最宝贵的东西。他从这些细节中,学会了坚守和坚持,等回头再看“梦想”这个词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它那么虚无缥缈、高不可攀。他还对我们说:“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毅力或者持续的勇气,把参加的每一次训练、每一次比赛都记下来?如果能做到的话,你们也一定会小有成果!”
我深受鼓舞,也开始写训练笔记。我的笔记,包括每一次训练的时间、地点、搭档;包括每一次训练的内容、要点、感想;也包括教练和队友对我的技战术指导,甚至包括那些肯定的言辞和鼓励的话语——这在当时,足以成为鼓励我继续刻苦训练的精神支柱。
写训练笔记使我懂得了“循序渐进”的道理。我从每一次训练的数据中,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第一次50个球可能一个都没打上,第二次有10个球打上了,第三次有20个球打上了;这个月学会了正手快带、反手快撕;下个月练成了高抛发球、下蹲式发球;正反手对攻测速,从每分钟40、50个增加到80、90个……即使这些数据难以与队友媲美,我仍然颇有成就感。我经常在这些数据的下面写上一句话:“每天进步一点点,未来就会不一样”,鼓励自己再接再厉,做得更好。
写训练笔记使我感到了“聚沙成塔”的快乐。体能曾经是我的一大难关。教练很重视体能训练,要求我们每天坚持,她还特别对我说:“你球技暂时落后没有关系,但体能一定得跟上大家!”因此,校队训练时,我咬牙跟上大家的节奏;不训练的日子里,我就额外给自己加量,绑着沙袋练步法,增加腿部肌肉力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校队训练的6年里,我从来没有偷过懒。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的平板支撑时长,从30秒增加到120秒;一分钟“单摇”跳绳,从60个提高到130个……我由此获得了教练的表扬,也慢慢恢复了信心。(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