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1—7月国控断面水质指数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2024-09-15 20:30:0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记者近日从山东省威海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年1—7月,威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PM2.5、PM10、O3浓度同比分别改善12%、12.8%、8%,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8.3%,同比改善5.3个百分点;国控断面水质指数改善幅度全省第一,重点河流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春季航次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4年达到100%。

近年来,威海市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制定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暨第三轮“四减四增”行动计划,开展扬尘综合整治提升、散煤治理、餐饮油烟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治理4大专项行动,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控,狠抓空气污染过程应对。

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严格落实河湖湾长制,加强重点河流水质超标预警、通报、督办、帮扶,开展重点河流水质“增Ⅲ”攻坚、入海排污口巩固提升、岸滩垃圾污染防治、渔港码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和入海河流总氮治理等专项行动。

全力打好净土保卫战,坚持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紧盯关闭搬迁企业地块和在产企业“两个重点”,严把准入、评审、质量“三个关口”,守住“两公一住”(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用地和住宅用地)地块环境安全底线。高质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坚持“1+6+N”机制、“4+2”模式不动摇,筛选无废航区、无废景区等6大类12个“无废细胞”,打造典型样板,争当引领标杆。

威海市持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52平方公里,构建形成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牢牢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出台《威海市海岸带保护条例》《威海市山体保护条例》,为生态保护提供法治保障。制定《威海市域海岸带保护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最大限度保留自然岸线。研究制定生态质量指数提升目标措施,强化生态质量变化趋势分析研判和评价成果应用,2023年生态质量指数为63.08,连续3年全省最优。

开展生态系统修复,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项目50多个,修复岸线100多公里。在荣成东楮岛建立全国首个海草床生态系统观测站,成功引入蚂蚁森林、阿拉善基金等社会资本参与实施海草床修复工程,累计修复海草床6750亩,固碳约6.2万吨。推进“绿满威海·四季多彩”绿化行动,完成造林27.19万亩。实施废弃矿山整治,累计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00余处,治理面积达600余公顷。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投资186万元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全市现有野生动物资源647种,列入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Ⅰ级7种、Ⅱ级29种,列入国家保护的野生植物Ⅰ级6种、Ⅱ级17种。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分批次在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7个自然保护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建设威海五垒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养护观测站、荣成海驴岛黄嘴白鹭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2个省级养护观测站,摸清了特有物种种群数量及分布范围。

深入开展示范创建,建立“优中选优”推荐机制,逐一审核,严格把关。威海市级和荣成市、乳山市均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市域全覆盖;成功创建2个国家、4个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环翠区、荣成市入选省级生态文明强县。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