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看到了和平与平等丨北京香山论坛记者手记

2024-09-15 21:12:36 - 媒体滚动

​9月12日至14日,北京进入一年一度的“香山时间”。

我和我的同事毕跃全程参与了北京香山论坛为期三天的报道,在我们的设想里,这样的国际安全战略对话场合,随时随地都可能上演激烈交锋、唇枪舌剑的场景。但在实际的跑会过程中,我们发现,剑拔弩张当然有,但包容、开放的讨论与交流,才是北京香山论坛的氛围底色。

在我第一天参加的“中美关系”高端访谈上,就有这样的生动案例。当谈到台海问题和美对华法案时,中美两方专家之间的氛围一度火药味十足。但我注意到,讨论结束后,中方专家吴心伯和美方专家华自强又面带微笑地聊天,甚至积极合影留念。不掩饰现实分歧,不追求虚假和气,在求同存异的真实互动中,双方的理解、友谊和互信也在加深。

在这里,我看到了和平与平等丨北京香山论坛记者手记

就在这场中美学者对谈后,我很幸运地“蹲”到了吴心伯院长,并邀请他进行了十几分钟的专访。吴院长是知名的美国问题专家,也是北京香山论坛的常客。在对谈中,我十分好奇他如何看美方代表团此次出席北京香山论坛的规格。毕竟有很多报道都指出,美方这次派出了比去年级别更高、资历更深的代表。

“今年美国代表团领队(蔡斯),他是美国国防部助理防长帮办,比去年美国代表团的领队级别要稍微高一点,但也不算太高,毕竟他不是副部长级别的。今年美方提高了代表团的层级,可以解读为美方释放出愿意加强中美军事对话交流和沟通的信号。”吴心伯说。

在这里,我看到了和平与平等丨北京香山论坛记者手记

事实上,开幕式当天,在主会场附近的茶歇厅里,我曾与蔡斯打过照面。他本人非常低调,身边只有一两个普通的工作人员,拒绝接受一切媒体采访。在蔡斯与一位中国军官进行短暂交流后不久,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何雷现身,与蔡斯握手,并向他赠送礼物。

这份礼物是军事科学院的一枚徽章,标志上有长城和橄榄枝。长城代表着防御,表明我们奉行的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去主动侵略任何一个国家,而橄榄枝则代表着和平。

此前一天,在一场名为“中外名家对话:人工智能安全”专场的对话活动上,何雷中将就曾向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帮办施灿德赠送了一幅写有“和为贵”三字的书法条幅。西方强调“分而治之”,中国则是“和为贵”“合则兴”。中国的逻辑非常理性,我们讲的是,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未来的朋友。

除了中美官员学者之间的交流引人注目外,在北京香山论坛上,来自“全球南方”国家的身影也被更多地看见。比如新加坡《联合早报》就注意到,今年参加北京香山论坛的代表中,有约六成来自“全球南方”国家。中国有关地区与全球安全的呼吁,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的影响力也持续增大。

此外,北京香山论坛在发言代表的安排上也颇为讲究。我注意到,今年四场全体会议的发言代表包括了亚洲国家、欧洲国家、非洲国家、南美洲国家,以及南太平洋岛国斐济武装部队司令琼·卡洛尼伟少将。来自不同大陆、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代表同台发言,且时长基本相当,这在美方搭台唱戏的国际场合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在这里,我看到了和平与平等丨北京香山论坛记者手记

“你说斐济的国防部长、越南的国防部长、巴基斯坦的国防部长要到慕安会拿着话筒,在主会场上、在全体大会上,和德国的国防部长用同样的时间发表演讲,可能吗?完全不可能,话筒都不可能给你。”

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在接受我和我的同事黄茹娟采访时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他在去年参加慕安会期间,想问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一个问题,因此他特意坐在前三排,并且举了很长时间的手,但是主持人的话筒没有递给他。“后来我问别人为什么不给我话筒,他们说不想让议题转移到中美关系上,他们只想把议题集中在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冲突上面。所以你要想在那里发出你的声音,连话筒都不给你。”

但在北京香山论坛,我们尽可能地做到了“话筒”公平。我留意到,在每一场全体会议后,都预留了提问机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只要举手,你就有可能向各国的国防部长们发问。在北京香山论坛的其他平行分组会议上,更是如此。根据我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只要举手,不管在前排还是后排,主持人都会给你发问的机会,并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所有举手的人都有提问机会。

在升级为“一轨半对话论坛”的第十个年头,北京香山论坛的话题越来越多元,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安全领域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正如国防大学教授孟祥青接受采访时所言,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对话平台来解决所有的安全问题,但至少通过这样一个平等、开放、包容、互鉴的平台,我们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沟通,找到更多在战略问题上的认知点,求同存异,探讨建立新的安全合作制度。“我觉得在这个方面,北京香山论坛是功不可没的。”

作者丨朱海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