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记录|他花了十年完成“承诺” 让50万字志愿军“战地日记”重见天日

2023-10-25 11:42:39 - 上游新闻看点

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3周年纪念日。

骆振宇静静坐在窗前,将一本书翻开,低声念了其中两段。这是一本志愿军汽车老兵写下的战地日记,由他亲手整理而成。

百姓记录|他花了十年完成“承诺” 让50万字志愿军“战地日记”重见天日

年近八旬的老人如释重负,露出久违的笑容——他完成了一个承诺,将从小视为英雄的杨舅舅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日记整理成册,集结成书,并被重庆图书馆作为地方文献珍藏。

七十年前炮火纷飞中的日记重见天日。为了完成这个诺言,他花了整整十年时间。

从遗物中发现五本“秘密”日记

从骆振宇记事起,家中那一个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的杨舅舅就在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那可是顶顶了不起的人物!

杨舅舅的经历,骆振宇如数家珍。杨舅舅杨光幼时经历过重庆大轰炸,19岁时怀着对日寇的痛恨,参加了远征军,学习并掌握了娴熟的汽车驾驶技能,不管是GMC(十轮大卡车),还是大道奇,开起来都游刃有余。杨舅舅还曾在滇缅公路上冒着炮火运送抗战物资,和战友们一起打通了抗战“输血线”。

日本投降后,意气风发的杨光开着思蒂贝克十轮大卡车,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重庆。

1950年底,他在《重庆日报》上看到征汽车兵的告示,立即又报名参军,开赴朝鲜,成为一名英勇的汽车运输兵,驾驶着苏式吉斯卡车驰骋战场。直到1954年7月离朝回国,三年7个月,始终与汽车为伴,为前线运送武器弹药、炒面大米、医药器材、建筑材料,还运送过伤病员、朝鲜普通民众、为国捐躯的战友遗体…..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杨光驾驶的车被美机炮弹击中,全身多处受伤,但伤愈后,他又立即重返前线。他因行车安全,获得过两次“万公里红旗车”,“四万公里光荣牌”。

复员转业后,杨光继续从事汽车运输工作。1979年,他获得了重庆市交通局和公安局联合颁发的“安全行驶五十万公里”奖章。

百姓记录|他花了十年完成“承诺” 让50万字志愿军“战地日记”重见天日

1949年骆振宇的外婆60岁生日,大家在南岸区马鞍山照了一张全家福(前排左2为骆振宇,后排右3为杨光)。

“其实啊,他并不是我的亲舅舅!”骆振宇娓娓道来两人的情缘:杨光的亲生父母去世得早,骆振宇的外公外婆将其收为义子,这个他从小就喊杨舅舅的男子经常来家里看望二老。1949年骆振宇的外婆60岁生日,大家在南岸区马鞍山照了一张全家福。“你看,这个是我,这个是杨舅舅!”他指着照片露出笑容,一个是俊朗的年轻人,一个是天真烂漫的幼童,这是骆振宇与杨舅舅首次“同框”。

2013年初,老兵杨光去世。

骆振宇和当时正准备采访杨光的《重庆晨报》记者马拉来到杨舅舅家,正好家人正在清理遗物。

众人从紧锁的柜子里翻出一摞橡皮筋捆着的日记本,和儿女们送他的好酒搁在一起。

杨光的小儿子杨小波说,这些旧日记,父亲生前从未示人,秘密保存了半个多世纪。

“这是抗美援朝的战地日记啊,太珍贵了!”马拉翻看日记内容,惊讶地脱口而出。骆振宇发现,这些泛黄的笔记中记录了不少杨舅舅出生入死的经历。

当时已古稀之年的骆振宇在马拉鼓励下,和杨小波商量后,当即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我要把日记全部整理出来,让更多人看到,告慰杨舅舅在天之灵!”

百姓记录|他花了十年完成“承诺” 让50万字志愿军“战地日记”重见天日

“差一点没机会实现承诺”

说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初,骆振宇心里也没有底。

当年,杨光在参军入朝后,就不间断地写日记。可惜的是,中途日记随着行李被窃丢失了。后来他又接着写,在朝鲜四年,保存下来的共两本“行车日记”和三本私人日记。

行车日记从1952年3月17日到1954年5月30日,私人日记总共约40多万字,其中1953年和1954年两天天都有写,一天未落下。

在出书这个事情上骆振宇是有经验的,他是一名从事火电设计的高级工程师,退休后曾著有《清代重庆的火灾与火政》一书。但如今人老了,患有糖尿病,视力也不太好,整理日记一坐就是大半天,在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再加上日记年代已久,有的字迹已模糊不清,有时辨认一个字需要好几天,非常费眼。

老伴最初也不太理解:“你花这么大精力,投入这么多时间去做这事儿,值得吗?真的会有人看吗?”

会有人看吗?

当骆振宇想到这个问题时,就会回想起杨舅舅的形象。杨光曾从战场上寄回一张照片,他和战友们手叉腰站在一辆军车前,皮肤被晒得黝黑,气宇轩昂。

“杨舅舅,会有人看得见。你经历过的,我想让更多人看见……”

中途骆振宇生了一场重病,在病床上,最让他牵挂的,是还没有完成对杨舅舅的承诺。“都以为没有机会完成了,还好,上天给了我机会。”康复后,老人继续整理日记。

整理日记的那些日子,杨舅舅的形象也越来越鲜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不仅仅是那个直爽、亲切的杨舅舅,更是一名英勇无畏的战士。

百姓记录|他花了十年完成“承诺” 让50万字志愿军“战地日记”重见天日

杨光在战场上的老照片。

杨光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们去之前,后勤运输基本靠骡马。我们这批开着苏式吉斯卡车的‘老’司机一去,骡马队就回国了。”

“美国飞机多得很,他们看到目标就打。所以我们把一个山头挖开,上面用树来伪装。白天睡觉,晚上出车。美国飞机丢照明弹,亮得跟白天一样。我们就跑,路上的灰尘一起来,他们就看不到你了。但胆子小了,就死得不少,因为你要是被吓到,把车子一停,他照明弹一看到你,就用火箭炮、燃烧弹打你……”

部队长期住宿山洞和掩体,杨光患上了严重的风湿关节炎,长期下肢失去知觉,双腿踩油门和离合都很吃力。

杨光的日记:真实还原战争场景

“当时敌方利用空中优势,对志愿军后勤运输线进行了严密封锁。”骆振宇说,为避开敌机的狂轰滥炸,志愿军的运输车只能昼伏夜出,摸黑驾驶。每一次出车,都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

杨舅舅的日记,还原了志愿军汽车兵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真实的生活和艰难的战斗。

“1953年5月30日,阴,星期六。今天虽然阴云满天,飞机却并未减少。我们正休息,离我们不远,一车正开灯前进。敌机发现了这一个目标,当即投下二弹。大家还无所谓,正品评间,却当顶挂上了照明弹,大家也就无心再讨论,均急上车发动突围。马达又坏了,我与排长又下来与小赵推车发动后,才返回开车,良久始冲出险区。”

“真是过了一关又一关。前面头顶上一敌机,瞎蒙蒙无目标地往公路上乱扫射。离我们远时我还无所谓,有一个时候见敌机正面向我们扫来,我即停车叫大伙下来暂时找一地形隐蔽。扫了好一气,敌机掉头他去,也许子弹完了,也许以为方向不正确,此时我更不能怠慢。的确,车上药品珍贵,在这种时候,伤员如无消炎针药,一定会造成无可弥补的重大伤亡。叫大家急速上车,加大油门,一气跑至离新溪十余里的一山峡里。一时卸货完毕,四时到队,天已大明。大家均回洞睡觉,我则在事务处看书报。六时将豆浆油条打回,吃毕始休息。”

百姓记录|他花了十年完成“承诺” 让50万字志愿军“战地日记”重见天日

行车日记的“司机守则”里提到:“遵守中朝联军司令部颁发之交通规则,主动团结中朝人民及兄弟部队,并主动援助中途受难车辆”、“遵守防空纪律,不逞个人英雄,细心伪装、闻警号闭灯”、“为伤病员服务”,足以看出志愿军严明的纪律。

百姓记录|他花了十年完成“承诺” 让50万字志愿军“战地日记”重见天日

百姓记录|他花了十年完成“承诺” 让50万字志愿军“战地日记”重见天日

在“汽车司机手册”里,详细记载了杨光承担的运输任务等信息。

在“汽车司机手册”里,详细记载了杨光承担的运输任务,运输物资、人员、里程、行程、油耗、损坏零件、事故等等,一目了然。例如:“1952年3月26日,运饼干100箱,重量:4000斤,总里程:10874公里,起点:中和,止点:物开里,当日行程:224公里,油耗:25加仑。”

骆振宇读着日记发现,长期在紧张严酷的环境下,志愿军汽车兵的生活也有不少轻松乐观的一面,战友之间互取绰号,他们还把敌机狂轰滥炸,戏称为”替朝鲜免费开荒”。

545篇战地日记重见天日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国。1951年,党中央将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的时间作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为了整理好日记,骆振宇查阅了无数抗美援朝背景资料,两次前往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2023年,杨舅舅去世十年后,骆振宇终于将五本日记自费集结成书,545篇日记,共50多万字。

在这本《杨光战地日记》的扉页,他还亲手速写了一幅杨舅舅的画像。

当马拉和杨光的家人们看到这本书时,都连说“没想到”!“这是一个‘十年之约’,太不容易了!”马拉捧着书一页页翻看。十年前,他虽然没能亲自面对面采访到老人,但这本书将一位鲜活的汽车老兵推到了他的眼前。

百姓记录|他花了十年完成“承诺” 让50万字志愿军“战地日记”重见天日

在抗美援朝纪念日前夕,《杨光战地日记》被重庆图书馆作为珍贵的地方文献收藏。重图副馆长王宁远认为,这本书非常珍贵,来源是抗美援朝汽车兵第一手的笔记,这样的历史文献能够真实反应一个时代的烙印。

骆振华和杨光的家人还打算将日记原件捐献给中国军事博物馆。

在骆振宇心目中,杨舅舅是英雄一般的人物。“国家两次危难之时,他都挺身而出。我所做的,只是希望让他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报国之志,能够传承下去。”

他似乎又听到了七十年前杨舅舅刚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来时,那亲昵的呼唤,“大毛(骆振宇的小名),好久不见,你又长高了……”

上游新闻记者纪文伶视频编辑李贵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