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历史研究】德国工业腾飞的两翼:制度改革与市场整合
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702 篇推送
在针对工业革命起源的研究中,制度往往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同时市场整合带来的总需求扩张也被发现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制度和市场规模两个因素在研究中往往难以区分,经济环境的差异也会导致相同的制度产生不同的后果。
为了深入辨析制度和市场规模如何催生了工业革命,MartinDohmen发表在EuropeanEconomicReview的论文“FreedomofenterpriseandeconomicdevelopmentintheGermanindustrialtake-off”巧妙地利用威斯特伐利亚王国(theKingdomofWestphalia)解体作为自然实验,同时考察了制度改革和市场整合两个因素在促进德国工业腾飞中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因素的单独影响都不能成为经济腾飞的原因,只有两者的共同作用才是德国实现工业革命的真正原因。
作者首先介绍了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历史。1792年,法国与反法联盟的战争开始。1806年,在拿破仑的领导下,法国击败普鲁士和俄罗斯联军,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1807年,拿破仑将原来属于普鲁士和汉诺威的领土合并成了威斯特伐利亚王国,并实施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1813年,普鲁士军队联合俄国击败法国,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灭亡。1814-1815年的维也纳议会对原威斯特伐利亚王国领土进行了重新划分,形成了普鲁士(Prussia)和黑森选帝侯国(theElectorateofHesse)两个政治实体,整个德国的政治格局就此确定下来,直到1864年普鲁士发起德国统一战争,并于1866年吞并黑森选帝侯国。
对原威斯特伐利亚王国领土及相关地区的划分基于对普鲁士承诺的居民数量要求,所以几乎完全是政治因素的考量。因此在领土调整之后,德意志联邦有相当大的地区是原本法国及其势力范围(参考图1)。这些地区在拿破仑时期经历了广泛而彻底的制度改革,加上这些地区原本类似的文化和制度背景,所以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分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历史准自然实验。
普鲁士和黑森选帝侯国继承了很多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其中包括了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企业自由法(Gewerbefreiheit)。该法案废除了行会制度,允许个体企业自由建立。由于当时的手工业基本上都是有待工业化的行业,手工业行会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工业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自由法实际上极大地降低了工业企业的固定成本,推动了手工业向工业的转型。但不同于普鲁士一直保留了原本的企业自由法,黑森选帝侯国在1816年废除了这一制度,而复活了传统的手工业行会制度。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Zollverein)建立,普鲁士和黑森选帝侯国之间的进出口限制全被废除,两国市场实现了整合。由此,两国的市场规模都得到了显著的扩大,但两国的企业制度却并不相同。
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作者利用威斯特伐利亚王国解体和德意志关税联盟成立作为外生冲击构造双重差分DID。具体而言,作者利用原本所属威斯特伐利亚王国、后来所属普鲁士和黑森选帝侯国的省作为样本,根据所能收集到的数据,选择1821、1837、1849和1864年四个观测时间点,用人口增长情况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最接近德意志关税同盟实际成立的1837年作为冲击发生年份,检验是否只有在制度改革与市场规模扩张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够实现经济腾飞。
实证结果表明,1821年到1837年,普鲁士与黑森选帝侯国的省人口增长差异非常小,但1837年之后,拥有企业自由法的普鲁士人口有了显著增加。1837年到1864年,拥有企业自由法的普鲁士省的人口平均增长了21个对数,而同期没有企业自由法的黑森选帝侯国省的人口平均增长仅为2.1个对数。这表明,即便拥有企业自由化的良好制度,1837年以前的普鲁士也没有显著的经济增长优势,只有结合了关税同盟这一市场整合条件之后,普鲁士才开始经济腾飞。
为了进一步佐证文章的结论,作者聚焦到黑森选帝侯国西北部与普鲁士边界的地区,将样本观测单位缩小到德国最小的行政单位——市,通过地理断点回归(RD)的方法分析制度改革和市场整合的交互影响。具体而言,作者选择了原本所属威斯特伐利亚王国的Fulda省,图2展示了Fulda省的地图,其中,红色线划定的是Fulda省Höxter区,该区域大部分被划归普鲁士;黄色线划定的是Fulda省的Kassel区,该区域大部分被划归黑森选帝侯国。蓝色线是普鲁士与黑森选帝侯国的新边界。可以看到,新边界与原本两个地区的边界之间并不重叠,并且该边界也没有依托任何重要的地理自然屏障,新边界的划分实际上相当随机。这很好的保证了地理断点所需的边界两边需要有类似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条件。
图2 威斯特伐利亚王国Fulda省的地图及其新边界
注:图中红线部分是Fulda省Höxter区,黄线部分是Fulda省的Kassel区。蓝色线表示黑森选帝侯国和普鲁士之间的新边界,橙色线内的范围是文章进行断点回归所用的样本地区。
图3展示了距离边界不同距离范围内分属不同国家的城市人口平均增长情况(图2中的橙色线范围就是地理断点所使用的区域)。可以看到,与黑森选帝侯国的城市(距离为负,图3中蓝色点)相比,普鲁士的城市(距离为正,图3中红色点)在1837年至1849年期间的平均人口增长率更高。
为了确保文章结论的外部有效性,作者进一步将分析拓展到黑森大公国(theGrandDuchyofHesse,图1中橙色部分)和拿骚公国(theDuchyofNassau,图1中绿色部分)。黑森大公国与黑森选帝侯国类似,同样采取行会制度,同时是关税同盟的成员国。拿骚公国是德意志除普鲁士以外企业最自由的国家,虽然其并非关税同盟创始国家,但于1836年加入关税同盟。两国在维也纳会议期间领土有很大的调整,新边界对后来的经济增长比较外生。通过比较拿骚公国和黑森大公国,作者得到了与使用普鲁士和黑森选帝侯国一致的结论,只有当企业自由化制度与市场规模扩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经济腾飞才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只考虑良好制度,或只考虑市场整合都无法充分解释德国的经济腾飞,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在提供良好制度的同时,通过市场整合创造规模经济,才能有效开启工业革命。这一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制度创新和市场规模扩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两者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未来制订相关政策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文献来源: Dohmen,M.(2022).FreedomofenterpriseandeconomicdevelopmentintheGermanindustrialtake-off.EuropeanEconomicReview,148,104163.
“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由陈志武(香港大学郑裕彤基金讲席教授、原耶鲁大学教授)及其团队——林展(中国人民大学)、熊金武(中国政法大学)、何石军(武汉大学)、蒋勤(上海交通大学)、彭雪梅(中山大学)等人负责。向学界和业界朋友,定期推送量化历史研究经典、前沿文献。同时作为“量化历史讲习班”信息交流平台。喜欢我们的朋友请搜寻公众号:QuantitativeHistory,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我们也诚邀八方学人发送电邮建言献策。邮箱:lianghualishi@163.com。
轮值主编:熊金武 责任编辑:彭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