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从一条大河到一条更大的河

2024-10-25 06:26:38 - 四川日报

徐则臣:从一条大河到一条更大的河

记者:20多年来都一直在写大运河,《北上》能否视为您前期创作的一次集大成之作?

徐则臣:是的,20多年来我一直都在写,比如“花街”系列。如果没有这样一些文字做铺垫,我就很难建立一个对于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的认识,也很难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疑问,当然也就可能不会写《北上》,这是我的一次倾囊而出,把大运河作为主角推到小说的前台来。

记者:为了写大运河,您做了很多积累?

徐则臣:是的,写《北上》的那4年,我读了有六七十本书。运河史、漕运史、地方志,国内国外的,很多。我必须知道真实的历史,让小说中的细节能经得起推敲,我的虚构需要一个牢靠的基座。同时,我还利用出差、回乡的机会,一趟趟“南下”,将大运河重新走了一遍。每到一个地方,只要有运河,我都会去看看,了解那里的植被、河道、水质。

记者:您说大运河是您写作重要的资源,最可靠的背景,能阐释一下其中的意义吗?

徐则臣: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有自己独特的文学地理或文学原乡,而大运河便是我的文学原乡。故乡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对一个创作者而言,故乡是一个创作的根据地,是我们文学的一个根据地,也是一个精神的出发点。对我来说,大运河之所以这么重要,不是因为它是一个大题材,而是因为我从小对这条河很熟悉,很多年来我一直是靠着这条河想象世界。这条河流得越远,它带着我的想象力,带着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走得越远。这条河开拓了我对这个世界的想象,所以,大运河就是我文学意义上的原乡。

记者:很多人说,提起“运河文学”,就会想到徐则臣。您如何对待这样的评价?

徐则臣:我在《北上》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其实,我自己一直想彻底把对运河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我不敢说我的作品写得很好,但我敢说,我的小说是在自己的时代,琢磨自己与世界关系,在我能力范围内,尽量一点一点往前尝试,努力拓宽小说边界的成果。我们不能遗忘这条河,不能忘记我们的来路。运河的意义还需要学者、作家、艺术家等各类人去呈现,给我们重新审视它的底气。

记者:您觉得在当下,认识大运河、了解大运河,其意义是什么?

徐则臣:从源头上去理解它,就会知道它有多重要。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流动的大水,它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跟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和性格塑造都有极大的关系。在今天,运河的运输功能式微了,但运河承载的中华文明和悠久文脉不容被遗忘,运河之于当下的意义正在这里。

记者:接下来会继续书写河流吗、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吗?

徐则臣:会的,我的写作离不开它。只要写到河流,笔就活了,一切水到渠成。我想,接下来的路,我大概都要继续跟着河流往前走。2022年的时候,我开始关注与长江有关的信息,由大运河而及长江,从一条大河到一条更大的河,会是一次通往历史深处和高远源头的探秘与跋涉吗?我充满好奇,我决定摸着石头过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