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坚:新中国成立75周年:江山万里,人民至上

2024-10-25 17:38:00 - 媒体滚动

转自:千龙网

陈坚:新中国成立75周年:江山万里,人民至上

陈坚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研究员

点此查看高端论述

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这里回答了世界观、历史观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所在。

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把群众路线贯彻到自己的一切工作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之后进行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六亿神州尽舜尧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通讯,报道了江西省余江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毛泽东同志读罢通讯,心潮起伏,激情赋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首诗是《七律二首·送瘟神》的第二首,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人民的热爱。

第一,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确立。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

一是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二是确立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级人民政府为行使各级政权的机关。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1954年,宪法进一步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1949年8月9日至14日,北平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举行。经推选出来的会议代表,包括了各民主党派和工人、农民、妇女、青年、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少数民族、教育界、文化界、新闻界、艺术界及宗教界民主人士等各方人士一共332名。这些代表穿着迥异,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戴瓜皮帽的,这许多一望而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讨论问题,在我说是平生第一次。”

第二,土地改革。在漫长的岁月里,旧中国的农民们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梦寐以求能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大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因此,继续推进土地改革,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最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1950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想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完成土地改革。

第三,民主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革。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举个例子,我们废除了旧社会的婚姻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基本法律性质的法律,颁布时间比1954年宪法还要早4年。这部只有8章27条的新中国首部法律,彻底颠覆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废除了包办买卖婚姻、纳妾、男人随意停妻休妻等封建婚姻制度的糟粕,其确立的“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四大基本原则也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国婚姻家庭立法的基本旋律。

第四,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1952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这一时期,我们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航天等方面取得诸多成绩,尤其是原子弹试验成功。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在水利建设方面,我们修建了红旗渠。红旗渠是由一群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创造的英雄工程。红旗渠是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战胜困难、赢得未来的精神力量。

在农业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严重短缺,“吃饱饭”曾经是一件难事。当时,我国粮食产量仅2000多亿斤,经过多年努力,到了1962年,我国的粮食产量稳定在3000亿斤以上。

在教育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浪潮中。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6年,周恩来总理号召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文化进军,掀起了第二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两年后,陈毅元帅在有关会议上说:扫盲是使6万万人民睁开眼睛的工作,非干好不可,第三次扫盲运动吹响了号角。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在医疗卫生方面,2024年8月底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相比1949年的35岁,增长了一倍还多。这样的增速,与世界上一些高收入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亿万人民闯神州

“亿万人民闯神州”的“闯”字表现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广大中国人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邓小平同志还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脑筋研究不出新东西,要依靠群众才能推动改革的大船破浪前行。

邓小平同志强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各项政策成败得失的根本依据。”这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奉行的格言。

第一,恢复高考。1977年冬,关闭已久的中国高考大门再次面向莘莘学子敞开。恢复高考,成为国家和时代的拐点。邓小平同志于千头万绪中抓住恢复高考这一关键环节,为扭转教育战线混乱局面乃至实行全面拨乱反正、开辟新道路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第二,农业农村改革。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在一份契约上摁下鲜红的手印,由此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台,助力中国改革向纵深推进。小岗村因此被视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980年,邓小平同志肯定了农村的包产到户,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第三,城市改革。继农业农村改革之后,我们开始推动城市改革。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的时间比农村改革稍早一些。但是,与农村改革相比,城市经济涉及工业、商业、服务业等,改革的难度更大。因此,我们没有急于推行全面改革,而是采取局部试点、逐步推进的战略。

第四,对外开放与创办经济特区。创办经济特区的设想萌发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1978年,为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国务院曾先后组织多批团组分别考察了港澳地区和一些西方国家。其中,港澳经济考察组回到北京后向中央建议,把靠近港澳的广东宝安、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这一设想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主要领导人的支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创办经济特区的设想逐步形成。1979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广东省委负责人在向中央领导同志作汇报时,建议中央下放若干权力,允许在毗邻港澳的深圳市、珠海市和重要侨乡汕头市开办出口加工区。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

第五,提出小康社会。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1987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国民生产总值在80年代翻一番;第二步,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第三步,在21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发表讲话,正式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即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还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让人民过得更加幸福。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后,经济增长更为快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2005年,我们的经济总量超过英国,2006年超过法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现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当时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200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延续两千六百多年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这对中国农村发展、农业发展是一件大事情。

这一时期,中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这一切为中国的发展进步、人民的福祉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举国同心强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承人民至上的立场理念,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超4亿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领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阔步前进。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强调:“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思想观念的束缚、利益固化的藩篱、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弊端,以及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党的自身建设同样面临很多考验。

所以,我们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2012年,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调查研究、会议活动、文件简报、出访活动、警卫工作、新闻报道、文稿发表、勤俭节约等8个方面对加强作风建设立下规矩,直面现实问题,提出具体要求。中央八项规定的提出,成为新时代共产党人作风建设的一张“金色名片”。

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2022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国家统计局合作开展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97.4%的群众认为全面从严治党卓有成效,比2012年提高了22.4%,99%的群众认为党中央正风肃纪反腐的举措体现了我们党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地造福于民。

这一时期,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一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制度是党和国家各领域各方面制度的“纲”,处于统筹、统领、统帅地位,是我国最重要最根本的制度。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规定着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基本原则,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三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派生的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的主体性制度,具体讲就是建立在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之上的关于法律法治、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一国两制”、对外事务、党和国家监督等方面的主体性制度。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什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对比有哪些变化?怎样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答案,就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之中。这五个新发展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色和开阔的世界眼光,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历程、发展经验、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提炼。五大发展理念,缺一不可,哪一个贯彻不到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必须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完整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对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也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是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的根本之道。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任务已如期完成,中国踏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大道,“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扎实迈向共同富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完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实现了从大幅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新跨越。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秉承人民至上理念,始终与人民同命运、共呼吸,给人民以温暖和力量;人民始终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跟党走、听党话、不离不弃,共同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推动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届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