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创新传承故事多

2024-10-25 13:39:00 - 知识产权报

河北蔚县剪纸、江苏南通蓝印花布、羌族刺绣……10月17日至2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行。该届博览会以“保护传承守正创新”为主题,邀请211项非遗代表性项目、1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展,全面展现我国非遗保护成果。

一把剪刀“剪裁”美好生活

“这是剪纸?怎么看起来像刺绣?”“这幅《龙行天下》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展览会上,蔚县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淑英的展位前挤满了观众。

蔚县剪纸源于河北蔚县,有2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蔚县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蔚县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主要内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蔚县剪纸逐渐走上产业化道路,成为拉动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周淑英的父亲周永明是蔚县剪纸的第二代传承人,耳濡目染之下,她从小就喜欢剪纸。从艺几十载,她创作了诸多精品佳作,如1995年为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设计的会徽。此届博览会上,周淑英展示了一幅长9.9米、高0.99米的剪纸作品《龙行天下》吸引众多观众,这是她花费了3年时间创作的。

在创作中,周淑英一直坚持创新,自创杂染法等12种点染技法,让蔚县剪纸更加富有生机和神韵。而剪纸题材与内容的大胆拓展,更是充分体现出她所提倡的“万物皆可师法”的创新精神。

近年来,周淑英陆续创作了大量融合冬奥会、冰雪运动、民俗活动等元素的作品,让剪纸艺术与时俱进,《冰雪之美与月亮宫》《冰嬉图》《大好河山》等作品就是例证。

“比起剪出好作品,更重要的是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周淑英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18年开始,她通过非遗进校园、海外宣讲等活动,推动剪纸艺术大众化、市场化、时代化和国际化。其中,她在北京20多个学校开设剪纸课程,讲述和传授蔚县剪纸的理念、艺术价值、技法等。同时,周淑英民间文艺家工作室举办各种活动逾百场,让人们对剪纸艺术有了清晰的认知。

剪纸艺术来自民间,还要反哺民间,让更多乡亲们富裕起来。多年来,周淑英积极推动剪纸产品走向市场,努力寻求剪纸艺术与建筑、服装、公益宣传等领域的合作,将剪纸元素融入商品设计中,创新开发了许多非遗产品,与更多企业“联姻”发展。同时,她还率领团队调研海南、浙江等地,计划到当地建立剪纸工厂、开办剪纸艺术培训班、举办剪纸艺术节。

剪纸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绽放出亮眼的光芒。

耄耋老人的创新与坚守

展览现场,一幅复色蓝印花布壁挂《秋之韵》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这个壁挂融合了国画的形式和传统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是我的一件创新设计作品,有很强的立体感。”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振兴向记者介绍。

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南通蓝印花布市场快速发展,不少产品还销往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二甲镇是南通蓝印花布之乡,85岁的王振兴是二甲蓝印花布第六代传人。“18岁时,我成为二甲印染厂的一名学徒工,从此便与蓝印花布结下了不解之缘。”王振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勤快聪明的王振兴,深得师傅们的喜爱,短短几年便成为当时厂里的技术骨干。在承袭传统技艺的同时,王振兴还不断创新。他首创深蓝、中蓝、浅蓝三种颜色,改变了单一的蓝色格局;在花型上,他兼容国画、版画和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推陈出新,不断开发出新图案;在材质方面,他也进行了一些改进尝试,将蓝印花布使用传统土布向麻布、棉麻混纺等材质进行突破。经过革新、创研,他推出了《重明翚逸》《孔雀台布》《中国瑞兽——黑花龙纹蓝印花布壁挂》等多件复色工艺品,并屡屡在各类展赛中斩获大奖。

退休后,在朋友的建议下,王振兴带领全家人办起了家庭作坊“正兴染坊”,生产传统蓝印花布和蓝印花布工艺品。从创办作坊之日起,王振兴就坚持用“大青叶”和“小青缸”做“真正的蓝印花布”。为了保留住这种“真正的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王振兴带领全家齐上阵:大儿子王建烽负责业务接洽、图案设计以及花版制作工作;二儿子王建勇主要负责染色、配置浆料、刮花等工序;小儿子王建炜负责靛缸配料事务;三个儿媳则负责将染好的蓝印花布缝制成服装、帽子、台布、提包等多种工艺品。一家人配合默契,他们的作品屡获工艺大奖。2011年,王振兴被评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尽管如此,王振兴仍时常感叹手艺传承不易。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关注这门老手艺。从2006年“正兴染坊”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展示基地以来,这里每年都会接待七八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这位耄耋老人希望在这里能给更多的年轻人种下传承的种子。

一根线连接羌绣与世界

“羌族刺绣(下称羌绣)是如何制作的?”“这些刺绣文创产品怎么卖?”……

博览会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绣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居悦所在的展位同样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羌绣是一项传统的民族手工艺,为羌族文化的一种物化形式,也是羌族女性聪明才智的客观体现。2008年,羌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羌绣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

“90后”张居悦是羌族人,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张居悦从小就对羌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3年大学毕业后便回到家乡理县,投身到羌绣的传承和发展事业中。

羌绣针法丰富,常用的就有20多种,纹样更是繁复,不同的羌寨有不同的特色。为此,张居悦深入到各个村寨收集羌绣纹样,拜师学艺。她的这个行为曾让家人和朋友不解。“背着一包线穿梭在大村小寨,乡亲们都觉得我不务正业,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大学生毕业会选择‘绣花儿’,而且很多妇女不认为我能绣得比她们好。”张居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她那时就有自己的坚持:不单学习技术,还要思考如何把羌绣传承好,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2014年,张居悦成立理县囍悦藏羌绣专业合作社,开展羌绣技能培训,大力培养发展绣娘队伍,并与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其中,通过高校非遗研培项目,她走进国内多地的校园,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了解和喜欢上了羌绣。

不仅如此,羌绣还走出了国门。在上海美术学院相关老师的牵线下,张居悦得到了与时装设计师创作高级定制羌绣礼服的机会。后来,这款名为“大山之托”的礼服出现在巴黎时装周,让国外观众也感受到了羌绣之美。

当然,对非遗最好的传承,就是让它融入当代生活。对此,张居悦不断进行探索,如将传统羌绣植入更多产品,开发的熊猫玩偶、箱包挂饰等深受市场青睐。目前,合作社已经设计了上千款文创产品。针穿线过,羌绣与现代生活连接起来。

羌绣产品受欢迎,绣娘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目前,合作社已经带动300余人就业。2023年,张居悦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发布的“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2023年度扶持对象名单。(本报记者侯伟)

非遗创新传承故事多

河北蔚县剪纸传承人周淑英(中)展示剪纸产品。

非遗创新传承故事多

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王振兴(右)讲解蓝印花布特色。

非遗创新传承故事多

(资料图)

(编辑:刘珊)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