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人只看沪语版《繁花》,这是怎么做到的?

2024-01-25 10:45:44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长三角人只看沪语版《繁花》,这是怎么做到的?

在长三角,电视剧《繁花》沪语版“更响”。视频网站一片弹幕“杭州人全看懂,苏州人都能懂”。我在朋友圈提问:“为啥选沪语版?”身在苏浙沪的观众纷纷答:要的就是原汁原味!长三角一家亲,看《繁花》,言相通、习相近,拥有集体记忆。

长三角人只看沪语版《繁花》,这是怎么做到的?

长三角人只看沪语版《繁花》,这是怎么做到的?

长三角人只看沪语版《繁花》,这是怎么做到的?

原汁原味、乡音乡情

无锡小许快人快语:讲上海的剧,当然要看沪语才有味道!象山朱女士接:否则找不到上海滩的腔调。杭州小华说,沪语版更接地气。如学者毛尖所说“规则在普通话里,感情在沪语里”。

上海方言属现代吴方言太湖片,是上海开埠后以原先本地方言为基础,融合各地移民方言(苏浙为主)而成的一种新型城市方言。所谓“海派”,就是多元开放、土洋交融、新旧交替。百年流变,上海话聚江南语言精华,集南腔北调大成,融中西交流痕迹,才让整个长三角都看懂。

如20世纪初,大批宁波人闯上海,形成近代中国最大商帮“宁波帮”,成就上海滩几多“大亨”。上海话里的“阿拉”,乃宁波话留痕。《繁花》里点化阿宝的“爷叔”,正是宁波老法师。更多的普通人带着各自方言、口音与梦想,融入大上海。《繁花》沪语版里除了上海话,还有杭州话、宁波话、海宁话、扬州话、苏州话等多种方言,甚至阿宝的口音都有普通话、沪普和上海话三种。这是海纳百川的真实表现。上海滩头,浪奔浪流,百川到海,莫问出处。谁能分清,浪花来自太湖、巢湖、镜湖、淀山湖,还是吴淞江、钱塘江、新安江?是长江主脉还是大运河支流?

苏州评弹演员周梦白形容苏州话和上海话的关系,如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剧中很多“上海俚语”,“碰哭精”“打相打”“淘糨糊”“额角头高”等,吴语区人民都会说。泰州小张来沪工作10年,她和泰州家人都看沪语版。原因除去乡音,还有亲情,从她爷爷辈起,就有不少亲戚在上海,“说到底,苏浙沪本来就是亲戚嘛”。

长三角人只看沪语版《繁花》,这是怎么做到的?

胡适说过:“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剧中,杭州湖西针织厂范总、海宁皮草少爷魏总、拿着金华火腿出场的“小宁波”、造出“三羊牌”高仿品的诸暨麻老板等人物,方言各异、个性鲜明。最有喜感的范总,口音是特意设计。演员董勇老家是杭州萧山,他融合杭州话、杭普话、蹩脚的上海话等,演出一个典型的乡镇企业小老板,在上海滩努力突围求生,“夹生”的上海话正合“扮猪吃老虎”的个性。引发点赞的还有扬州话,“扬州三把刀”(厨刀、剃头刀和修脚刀)享誉沪上,《繁花》里从小乐惠、夜东京到至真园,厨师多操苏北话。黄河路上,胖师傅在后厨熊熊灶火中以苏北话解说“干炒牛河”之奥妙;和平饭店里,来自扬州百年老店的师傅于短短几秒间便展示“顶上功夫”之“剃头、修面”技艺,都让人想起汪曾祺的小说笔法。

长三角人只看沪语版《繁花》,这是怎么做到的?

《繁花》电视剧台词

大江大河、浪奔浪流

王家卫谈《繁花》原著,“表面是饮食男女,里面是山河岁月、时代变迁”。观众看剧,与其说在看阿宝们的人生,不如说在感悟一代人的青春,追忆上世纪90年代那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劲。

无锡小许激动不已:“好多90年代的金曲,这是我们的父辈们闪闪发光的青春呀!”泰州小张说,那时看到有人用大哥大,觉得好酷!剧中人说“没有人走茶凉,只有照常营业。相信多劳多得,永远轰轰烈烈”。认清生活、依然热爱,认准事业、执着奋斗。“目标从来都不遥远,一步步,一天天,只管全力以赴,剩下的交给时间。”

剧里的东方明珠,象征着那个充满奋斗与梦想的年代,见证着“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常州小傅说,《繁花》描写了《长恨歌》《半生缘》以外的上海,那种一年千变、滔滔向前的感觉,特别符合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内核。剧中南京路上出售“法国产的梦特娇亮丝T恤衫,令大多数中国人第一次开始了对时尚品牌的追求”。芜湖小程、安庆小侯回忆:“爸爸叔叔们也有梦特娇,特意从上海买来的;那时的‘小镇青年’都以去过大上海为荣,去上海就是买买买。”

《繁花》的主舞台在上海,背后展现的是长三角地区“大江大河”的经济体全貌。那个人人渴望向上的年代,苏浙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大胆闯试,共同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老家盐城、现居苏州的大学老师蔡先生说,《繁花》里那些行业浪潮、商场传奇,有点像人类学研究或者口述史研究,让任教于商学院的他看得非常“扎劲”。海宁小陈,一位现实中的“海宁皮革小王子”说,《繁花》里魏总的经历,勾起了家人对海宁皮革产业的发展记忆;郑恺的几句海宁话很地道,剧里的海宁“爷叔们”,都是当地的文艺骨干;家里做服装生意的亲戚,和范总也很像。这位“海宁二代”也留在了上海,他说:觉得《繁花》不仅是上海人的《繁花》,也是江浙一带沪语文化辐射区内所有人的《繁花》。

原著作者金宇澄曾说:“方言是一种味道,是最能代表地域的一种滋味。”方言是文脉,从《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到《孽债》《股疯》《夺子战争》《爱情神话》再到《繁花》,一脉相承。

长三角人只看沪语版《繁花》,这是怎么做到的?

方言也是情感。王家卫导演曾送胡歌八个字“似曾相识,热泪盈眶”。他说希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这部戏时也有那样的感受。这种“似曾相识”,由乡镇厂、大哥大、梦特娇发起,长三角人民感同身受,激荡三十年。

栏目主编:孔令君文字编辑:陈抒怡题图来源:资料图图片编辑:邵竞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