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刮过,抢滩上市的涉核酸检测企业还能“吹”出什么?

2022-11-25 11:59:11 - 媒体滚动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金艾琳/文首席记者宋亚猛/图

近期,涉核酸检测企业扎堆IPO,引发热烈讨论。这也引起沪深交易所的回应,表示要高度关注相关企业的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

无论是已经上市的老牌医学检验企业,还是近两年冲出的上市“黑马”,大部分因为核酸检测业务而业绩激增。

即便收入下滑的风险显现,可巨大的市场规模仍旧让很多后来者打算再“冲一波”。

不想掉队、寻求融资支持、争夺未来市场、短期套利……各种评论声音兼而有之。

不过,有一种声音非常明确:大风刮过,这些抢滩上市的涉核酸检测企业,还会“吹”出什么?

沪深交易所:关注企业的科创属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

风口浪尖的涉核酸检测企业,非计划登陆创业板的深圳市达科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科为”)莫属。

除了因“95后做实控人”“00后是公司大股东”受到热议外,达科为核酸检测相关产品的营收成为各路网友深扒的重点。

大风刮过,抢滩上市的涉核酸检测企业还能“吹”出什么?

从招股书中得知,2020年,达科为自主研发了用于核酸检测样本收集及储存的病毒保存试剂产品。不过,这个产品占营收的比重并不高。

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病毒保存试剂的收入为5260.37万元、4827.88万元、4190.23万元,在营收中占比分别为8.71%、5.78%、8.84%。相比于一些核酸检测产品占营收40%-60%的上市公司,达科为的基本盘并不在此。

大风刮过,抢滩上市的涉核酸检测企业还能“吹”出什么?

然而,达科为病毒保存试剂的毛利率从63.93%降至16.3%,在问询函回复当中,达科为也提到“该部分收入存在不可持续的风险”。

除此之外,如若从品牌类别进行划分,报告期内达科为代理品牌的营收占比接近80%,研发属性并不明朗。问询函中也提问到,发行人称自主创新产品“在生命科学研究服务及病理诊断领域建立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是否准确。

一叶知秋,科创属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或许是外界对涉核酸企业担忧的最终锚点。从沪深交易所在11月21日晚发布的“答记者问”中不难看出,“高度关注企业的科创属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严把市场准入关”、“把握创业板、科创板上市条件和审核标准”释放出了重要信号。

“可持续经营能力其实不光包括我们所讲的营收和利润,这其实是注册制改革的一大关键。在我看来,可持续的经营能力其实是成长性的体现。”经济学家、增量研究院院长张奥平认为,如果企业具备可持续的成长性,资本市场也会给它一定的资本预期。相反,企业没有可持续的成长性,只是因为市场短期供需因素的影响,让企业有了大量的营收和利润,它的资本价值可能会持续地减弱,很难长期在注册制环境下的资本市场实现持续的融资发展。

那么,沪深交易所发出的内容,是否利好已经上市的涉核酸检测企业?

张奥平认为,这种所谓的“利好”具有两面性。“短期来看,涉核酸检测企业上市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从长期来看,需要考虑企业的发展是否符合市场发展的一个根本逻辑,上市之后的监管可能会越来越严。”

“快乐”和“忧愁”并存

不论是已经上市的,还是扎堆IPO的,这几年进入到大众视野的涉核酸检测企业,确实是在“烈火烹油”和“如履薄冰”当中来回跳转。

大风刮过,抢滩上市的涉核酸检测企业还能“吹”出什么?

起死回生者有之。从圣湘生物的招股书中可以得知,2020年,圣湘生物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快速取得注册证书,系国内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获批上市的前6家企业之一。同年8月,作为“抗疫第一股”圣湘生物在科创板上市。2021年,圣湘生物营收实现45.15亿元,净利润22.43亿元

而在此前,圣湘生物的原股东李迟康私刻公司印章、伪造法定代表人戴立忠的签名,引发了债务纠纷。圣湘生物土地、房产、存款等多项资产被扣押、查封或冻结,公司股权、银行账户被冻结,经营发展受到较大影响。2017年,圣湘生物开始债务重组,步入正轨。

不过,并非所有涉核酸检测企业上市都十分顺利。2020年12月,菲鹏生物的招股书已经获得受理,并在2022年3月14日提交注册申请,但在9月30日,菲鹏生物的审核状态变更为“中止”。

大风刮过,抢滩上市的涉核酸检测企业还能“吹”出什么?

资本市场的犹豫开始显现,业绩激增背后的隐患也在暴露。

首先,从供需两端来看,主营业务收入以新冠疫情核酸检测为主的公司,在需求端未来不明朗的前景下,未来业绩可能会有大变脸的可能。而供应端的竞争,也考验着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否能够持续提升。

其次,从经营角度看,涉核酸检测企业的“纸面繁荣”问题需要注意。

“核酸检测的企业收入大幅增长,同时应收账款也在大幅增长,未来会不会存在比较大的坏账风险,也是投资者要注意的问题。”前海开源基金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因为应收账款不一定能够正常回款,存在坏账的可能性。

这种情况,在达科为的招股书可以看到。2022年6月末,达科为对客户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128.18万元,双方的交易内容主要为核酸检测病毒采样管。

但在2022年5月27日,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达科为表示,预计应收的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货款无法收回,故计提坏账准备,且计提比例为100%。

加码常规业务线,是否在布局未来市场?

超高业绩引发的跟风不难理解,在核酸检测产业庞大的市场规模下,很多企业也想借此布局自己的市场。在一家主营常规医学检测的公司工作的王丽(化名)表示,新冠疫情到来后,公司在新冠核酸检测业务的布局判断上出现一些问题。“在这方面投入晚一些,规模也没那么大,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王丽说。

不过上文提到的情况,涉核酸检测企业也并非没有预见。许多龙头企业开始加码常规的业务线,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大风刮过,抢滩上市的涉核酸检测企业还能“吹”出什么?

9月19日,康圣环球与海尔集团旗下的海尔生物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媒体报道称,双方共同打造的智慧实验室将通过各类核心信息和结果数据的交互打破检验检测信息孤岛,同时实现按需调取综合平台架构形成的信息和数据,进一步提高检测效率。

11月9日,华大基因在参与2022深圳辖区上市公司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活动时,针对投资者“目前在海外的常规业务有什么新进展?”的问题进行了回复。

华大基因表示,目前新冠检测向常规业务转化已初具规模,公司已有多项常规业务的产品已经在海外取得了准入的资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产品获印度准入资质,为进一步拓展国际业务提供了相应的产品储备,推动了海外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特检还是普检,它的壁垒都是比较高的。”北京厚天资本创始合伙人、北京清大产研智库联合创始人田默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特检和普检的壁垒是不一样的,普检属于同质化的竞争,企业间比拼的是服务、价格、效率和成本控制,而特检属于差异化的这种检测项目,更多要比拼企业自身的学术和科研能力。

“不同的企业,(对自己的)要求也会不一样,比如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它去加码特检业务,我觉得是一个不错的业务选择。”田默表示,能否在赛道上形成持续的这种竞争力,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自身的战略资源储备和市场运营能力。

大风刮过,回归理性

如今的核酸检测行业,从进入人们视线开始的野蛮生长,已经步入到一个精耕细作的阶段。张奥平认为,还可以再加上一个阶段,“优胜劣汰”的阶段已经到来。

“在疫情防控更加科学和精准的前提下,也会对核酸检测有着更高的要求。”张奥平提到,在同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果看到竞争对手登陆资本市场去融资发展,如果企业自身没有拿到资金,可能在未来的市场快速的调整状态之下,会最先被市场所淘汰。

这也确实是一个现状,行业高增长难以维持,科技壁垒和经营能力成为关键。不过这些,都需要资金的加持。

一医学检测公司的负责人向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透露,研发每一个产品,大概率有10%的成功率。这位负责人举了一个例子,研发一个10块钱的试剂,前期投入在600万元左右。

大风刮过,抢滩上市的涉核酸检测企业还能“吹”出什么?

对于涉核酸检测企业上市目的,田默认为,无外乎是短期套利、长期布局以及两者兼而有之三种情况。在他看来,面对资本市场,企业要回归理性,并对市场保持足够的敬畏。“不管是已经登陆资本市场的这些企业,还是说正在排队的企业,其实大家都应该清楚一个道理,一场疫情可以成就一个行业,成就一家优秀的企业,但同样可以很轻易地摧毁掉。”

在核酸检测需求侧大幅下降之后,企业能否找到过去市场中积累的长板优势,并服务于新的需求和用户主体,决定企业能走多远。

核酸检测大风即将吹过,下一场起风的,会是什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