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璧山兴隆场

2024-11-25 00:35:50 - 上游新闻

有一种爱叫璧山兴隆场

□张鉴

日前,笔者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璧山荣誉市民伊莎白之子、工合国际主席柯马凯发来的信息:“你好,张鉴!我弟弟刚刚告诉我老妈写的英文版《兴隆场》最近又来了些版税。数额不多,你有什么好建议吗?要不给上次我没能参观的大兴两所学校买两个足球?”

他说的上次,是指5月29日我的报告文学《信仰照亮生命——伊莎白与兴隆场》新书首发式他重回璧山时。原本他要走访大兴四所学校,但因时间太紧,只走了大兴初中和大兴小学,丹凤小学和大鹏小学未能去成,没想到他一直挂念着那些孩子们。笔者心头滚过一阵温热的潮水,那天的往事清晰浮现于眼前……

1

80多年后他替母亲重回故地

5月29日一早,我们陪同柯马凯来到大兴镇(以前叫兴隆场)政府。那天他精神抖擞,满是笑容的脸上写满期待和渴望。

此前,我和他就行程有过沟通。他反复强调,最想看的是大兴的学校,若有可能,每一所都去看看。因为他们家几代人都是搞教育的,更何况母亲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来到这里,开展过扫盲运动,免费招收当地的贫困孩子,开办妇女识字班,所以最关心的自然是大兴的教育事业。确实,他的外公、外婆曾来到成都,外公担任华西协合大学教育系主任,外婆倾尽全力办教育;太姥姥因带外孙女来到中国也教过书;他的父母帮助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央外事学校(北外的前身),成为新中国英语教学拓荒人,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外语教育事业;而他深受祖、父辈影响,1994年便和朋友创办了北京第一所国际学校北京京西学校;女儿文杨兰也一直在北京从事幼教工作……

一个多世纪,六代人中的五代人,都从事中国教育事业,教育是贯穿其家族的重要事业。正如他的父亲大卫·柯鲁克在北外的雕塑底座上那句话“中国人民的朋友”,这七个字是整个家族的真实写照。

兴隆街尽头右转,来到大兴初中。这是伊莎白曾无比挂念的地方。

1940年,伊莎白和同事来到兴隆场,开展乡村建设实验,开办西医诊所和妇女识字班,想尽一切办法让乡村女孩读书,还教她们唱歌、跳舞、做衣服。同时,她们还常去小学上课,教授知识,对这里的孩子充满关切和大爱。

时光流转,时过境迁。1999年,伊莎白、俞锡玑和另一位年轻的合作伙伴柯临清重回大兴,同样极为关心这里的教育,当看到还有少数孩子因贫困而失学,他们设立“伊·柯基金”,资助贫困学生。伊莎白与被资助孩子长期保持沟通,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鼓励他们认真学习。“伊·柯基金”先后资助贫困学生19人次,时间长达10余年,资助现金10多万元,各类书籍、学习用品无数。2012年,柯临清去世后,“伊·柯基金”由柯马凯打理,当年柯马凯首次来到大兴镇。

2023年8月20日,伊莎白在北京辞世,享年108岁。

如今,柯马凯代表母亲再次回到大兴,看望孩子们。

校园绿树成荫,宁静优美。进门右边的宣传栏写着“明德至善笃行于微——国际友人伊莎白与大兴教育的世纪情缘”,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一位是年过百岁的加拿大老太太,一个是中国西南小城璧山的小乡镇,是一份浓浓的中国情结在长达79年跨越两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将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

宣传栏图文并茂,文章从伊莎白踌躇满志初到兴隆场到造福百姓、教书、办诊所,再到六度重访完成《兴隆场》,设立基金资助贫困生,提炼大兴初中校训“明德至善,笃行于微”……看得出来,大兴初中对这位国际友人非常尊敬、热爱和感恩。柯马凯驻足观看,内心翻涌着感动的浪花。

附近是开阔平坦的塑胶运动场,喜欢运动的柯马凯与老师交流,然后拿起一个实心球,在他转身的瞬间,映入眼帘的竟是关于伊莎白当年在兴隆场调查的整壁大理石浮雕。浮雕以写实手法雕刻了伊莎白等人当年在兴隆场耕地、种田、织布的场景。

沿石梯往上,是一个小操场,惊喜再次涌入柯马凯的眼睛。边上的宣传栏,是对浮雕设计背景和设计内容的介绍——伊莎白和俞锡玑既是人类学家又是教育家,她们当年“笃行于微,止于至善”的行为,恰是对儒学经典《大学》中的名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最好注释。面对宣传栏,柯马凯被深深触动,他动情地说:“我要把这些拍给我的家人看,看兴隆场的乡亲们一直记得母亲。大兴初中秉承‘明德至善、笃行于微’的校训,这是对母亲当年教育实践的最好传承。”

教室里,孩子们正在上课,柯马凯朝向教室静静张望,还示意大家不要惊扰孩子们。看见孩子聚精会神学习,他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来到学生石头画展示室,柯马凯被造型各异、创意独特的石头画深深吸引,他说:“孩子们的创意生机勃勃,你看这些石头画多美啊!这让我想到了拜伦的诗:夜空颤抖着,颜色显得半蓝而半绿;月亮在其中如同一片贝壳,被时间不息的湖水洗刷……”

下课铃响时,柯马凯来到操场,用英语和孩子们打招呼,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越来越多的孩子奔跑过来,簇拥着他,与他热情交流。孩子们眼中,这位外国人爷爷和蔼可亲,言谈举止充满亲切友善。柯马凯和父母一样也是教育家,懂得孩子、理解孩子,孩子们被他深深打动。这一幕温馨的场面,让在场的人感动不已。

离开校园时,柯马凯有些激动,在操场跑道上忍不住奔跑了起来。

2

迎来蝶变,撒下的种子长成森林

接下来,柯马凯又走访了大兴小学。

大兴小学所在地,就是20世纪40年代的文庙。1935年,兴隆场创办的第一所小学就设在这里。不过,文庙当时是一个多功能综合场所,乡公所、民团驻地、集市等也在这里。协进会进驻兴隆场时,发现环境非常糟糕,教师根本没法上课。后来经过整修治理,这里成了宽敞安静的校园。绿树掩映的校园干净整洁、环境优美,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

教学楼前的舞台上,一位舞蹈老师正在教小孩们跳草帽舞。跳完舞,柯马凯走上前去,和小朋友们交流起来,这些小孩一个个落落大方,非常可爱,也很有礼貌。

从一楼走到二楼,柯马凯参观了孩子们上课的教室,也参观了老师们备课的办公室。教室宽敞明亮,课桌摆放整齐,前方有黑板,还有多媒体设施和图书角,供同学们课余时间自由阅读。教室里,不时传来琅琅书声。眼前的一切,不禁让人想起伊莎白当年在这里教书的场景:那时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上课无非是学一些汉字和手工。而现在的孩子们学习内容丰富,课余活动也非常精彩,学校有图书室、音乐室、体育室、实验室、微机室等,在“兴文尚礼,大写人生”的办学理念下,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间到了12点,孩子们的午餐时间到了。柯马凯也来到食堂,他挤在孩子们中间,问孩子“味道怎样”,孩子说“好吃,很好吃”。

柯马凯一行离开学校时,操场上汇集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孩子们围着他,有说有笑。有孩子用英文交流,但又不记得单词怎么说,飞快跑回教室拿来课本,一边翻书找词,一边表达,样子可爱极了。一个阳光小男孩望着柯马凯爷爷,用英文大声说:“Iloveyou!”逗得柯马凯哈哈大笑,他也大声回答:“Iloveyoutoo!”

雨越下越大,雨丝绵绵,仿佛有千言万语,也道不尽这份情谊。大雨中,柯马凯挥动手臂,与孩子们依依惜别。

让他倍感欣慰的是,在这块曾经蒙昧闭塞的土地上,他的母亲当年播撒下的平民教育种子,在园丁们的细心浇灌下,早已生根开花,长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他无不感慨地说:“我走过很多学校,学校既要教学生知识,也要让他们成为一个快乐的、积极向上的人。大兴现在的教育搞得很不错,孩子们活泼开朗、自信大方,我喜欢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喜欢他们充满活力、有创造力。我想,这也应该是我母亲最想看到的愿景吧。”

3

追寻母亲足迹,践行母亲信仰

循着母亲的足迹,当天下午柯马凯又去了船形村,参观了船形大院。

村委会前,一条宽大的公路直通璧山,一座宽阔的文体广场敞开怀抱;村委会后,林立着几栋整齐漂亮的安置房。以前住在山上的乡民们都搬到了这里,生活非常方便。村里的葡萄种植业等发展态势良好,农民的收入越来越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柯马凯来到茅莱山上,鸟瞰烟雨中的大兴镇,眼前的世界宁静安详,万物蓬勃,仿佛一个绿色童话,又如一幅水墨画,真应了一句话:天地有情,万物欣然而生。

望着远方的柯马凯双眼有些湿润,我猜想,此刻的他心中有关母亲与兴隆场的记忆,一定清晰无比。柯马凯追寻着母亲的足迹,也践行着母亲一生的信仰,继续对这片土地投以深情的目光。

柯马凯和璧山方面商议,准备恢复设立“伊·柯基金”,并且要将这个基金永久延续下去,为大兴的教育尽一份力……

(作者系重庆市璧山区作协副主席图片由作者提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