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医药创新发展 提升卫生健康水平——全国政协“加快推进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发与临床应用”专题调研综述

2024-11-25 16:03:41 - 中国政协网

转自:全国政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确立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积极推进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发应用,健康中国建设成效显著,我国人民健康水平和健康获得感不断提高。

11月5日至8日,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专题调研组赴江苏,围绕“加快推进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发与临床应用”开展调研。调研组先后到南京、泰州、苏州等地调研,深入一线,摸清实情,详细了解当地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设备研发与临床应用情况,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助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政协智慧与力量。

科学谋划部署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持续推动14亿多人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进行全面部署,为推进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设备研发与临床应用提供了行动指南。

“为更好适应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需要进一步强化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让医药创新更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这是调研组在深入调研中凝聚的共识。

调研组了解到,江苏省坚持集约发展、集聚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医药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南京聚焦医药重点领域,加快构建“两核三级”的产业发展格局;支持无锡加快打造先进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等六大产业体系;支持苏州以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为牵引,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集群;支持连云港发挥知名药企引领作用,巩固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大优势产业,加快打造具有区域带动力的产业地标;支持泰州以国家首个医药高新区为核心,着力打造多元特色创新体系。

医药和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大省是如何科学谋划、创新推动医药产业发展工作的?“江苏省委、省政府聚力谋创新、强产业、优服务、促应用、引活水,近年来先后出台生物医药产业‘30条’、优化审评审批服务三年行动方案、完善促进创新药械研发的支撑体系、推动创新药械进医院进医保、推动金融助力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设备研发与临床应用。”江苏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李忠军向调研组介绍道,2024年前三季度,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3000多亿元、同比增长2.4%,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利润同比增长7.1%。下一步,将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开展联合攻关,做优服务体系,推进创新药使用,持续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学谋划、全面布局、积极实践、不断探索。”这是了解了江苏省的相关顶层设计和布局谋划后,调研组成员的评价。

“这项政策让我眼前一亮,也倍感欣慰、深受鼓舞。”全国政协委员、通用技术集团副总经理姚建红表示,江苏省对谈判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创新药前三年实行单列预算,不纳入当年医院医保总额预算,第四年按前三年最高一年使用情况纳入总额预算测算基数,这项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了创新药械研发应用,值得广泛推广。

“要充分认识推进高水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切实推进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发与临床应用,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强化顶层设计,进行科学谋划部署,让政策有效落到实处,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陈宝生表示。

把握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努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

今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会议强调要调动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强化新药创制基础研究,夯实我国创新药发展根基。

调研专题座谈会召开后,调研组奔赴的首个调研点是中国药科大学。这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国字号”高校,聚焦创新药研发,不断完善原创药物研发范式与技术体系,强化有组织的科研,积极构建原创药创新生态。“中国药科大学聚焦创新药研发中的瓶颈,创新基础研究体系,目前已经组建8个中心、部署了16个赛道。2023年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科研项目立项总数、大项目数、立项总经费均创历史新高。”中国药科大学党委书记戴建君表示,中国药科大学将发挥教学科研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携手社会各界共同推进我国创新药高质量发展。

“在医药创新研发方面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发展上有没有什么难处?”调研组深知医药创新的不易,除了关注发展成就,更关心创新和发展道路上的难点、堵点与痛点。

随着调研的深入,调研组深刻地意识到,虽然我国创新药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新药市场规模和获批数量不断增长,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企业创新领导力方面仍有完善和追赶的空间,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新药研发体系尚未建立,企业研发仍多依赖跟踪式创新,缺乏原创技术体系。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毕井泉将中国医药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精准归纳总结为“三难”:融资难、谈价难、入院难。“要进一步做好深化创新药临床价值的认识,加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鼓励社会资金投向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改革创新药价格形成机制和医保支付办法,大力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为创新药开辟新的支付渠道;积极为创新药进入医院扫清各种不合理限制,引导医院应当采购的尽量采购,引导医生应当使用的尽量使用。”毕井泉说道。

我国药物研究正在从“模仿创新”向“原始创新”迈进。“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探索懂医精药、善研善成的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学校产业联动,培养高质量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表示。

“与此同时,应该加强创新药临床价值的宣传,公开创新药上市的技术审评结论和药品有效性、安全性数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医院院长王广发认为,要重视对创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宣传,加大宣传投入力度,让老百姓充分信任创新药,才能开阔创新药的市场。

对于医疗设备的创新研发,委员们一致认为要“做强高端医疗装备‘中国造’”。

“完善医疗装备产品‘技术创新-产品研制-临床评价-示范应用-反馈改进-水平提升-辐射推广’创新体系,快速提升安全有效、先进优质医疗装备产品的供给能力。”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表示,医疗机构是临床研究的“最后一公里”,要支持医药装备企业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开展医疗装备临床应用创新研究,提升性能水平,打造优势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刘云认为,要聚焦智慧医院建设需求,进行医疗装备研发跨领域、跨行业深度合作,嵌入先进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研发出更多智能医疗装备,快速提升相应的服务供给能力,更好地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形成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先进生产力。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培养新质生产力的天然属性。

调研组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这里摆放的“基于能量精准控制的聚焦超声诊疗一体化高血压治疗仪器”“血谱成像仪”等新型医疗设备引起了委员们的兴趣与驻足。“这个好,不错,真不错!”在详细了解相关仪器的功能后,委员们不断发出感叹。

在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关于“泰州队列”的建设,也让调研组频频称赞。“泰州队列”目前已建成20万大型前瞻性自然人群队列,为我国重要慢病的精准防控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为我国大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

同样让调研组感到欣慰的还有泰州市重点推进的民生工程项目——“星网计划”。该计划聚焦恶性肿瘤、心脑血管、代谢、呼吸等四大慢病一体化健康管理,以泰州市人民医院为中心,县级医院为纽带,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网底,慢病智慧化管理平台为支撑,提供“防、筛、救、治、康”全流程个体化防治服务,构建全区域一体化医防融合创新体系。

一个个鲜活的探索实践,让委员们真切感受到江苏省在大力发展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上的用心与用力。“加快发展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经济问题、科技问题,更是重要的民生问题,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从人民健康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委员们一致表示。

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医药产业如何更好地向“新”而行?

“推进‘5G+医疗健康’新发展模式,培育可复制、可推广的5G智慧医疗健康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亚洲医疗集团董事长谢俊明表示,随着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的推广应用,要聚焦远程问诊、远程会诊等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促进高端医疗资源下沉服务基层。

“培育发展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需要积极调动老牌药企的积极性,引导传统药企围绕研、产、供、销、服全过程创新转型,让‘焕新’推动‘新质’,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老牌药企的优势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扬州大学副校长龚卫娟表示。

“要把推进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发与临床应用工作摆在医学科技创新乃至科技发展全局中更为重要的位置。”调研组表示,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力,强化研发投入、技术攻关、临床牵引、成果转化、人才支撑、金融赋能等创新全要素支撑,大力培育发展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为国民健康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记者方慧)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4年11月23日03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