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寺里的爱情故事

2024-11-25 15:35:52 - 北京晚报

成志伟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首诗非常有名,道出了张生与崔莺莺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在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永济旧称蒲州,曾为繁华富庶之地。传说蒲州是尧舜建都的地方,城郭方整、街巷纵横、人口云集。蒲州古城东三公里处有峨嵋塬(“塬”是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形成的高地平台,四面陡峭,顶上平整),普救寺就在峨嵋塬头,三面临壑、一面依塬平展,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此寺始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历经地震、火灾、战乱,多次损毁,又多次重建。现在的寺院,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修复而成的。

其实在隋唐时期,普救寺就是一座普通的寺院,没有多大影响。它之所以声名大振,主要归因于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把张生与崔莺莺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定在了普救寺。伴随《西厢记》的大红大紫,普救寺也变成全国闻名的寺院。

进入普救寺,迎面可见一把巨大的同心锁,正面书“有情人终成眷属”,背面书“永结同心”。这把同心锁,预示着普救寺与爱情关系密切。寺中有一座塔名为“莺莺塔”,本是瞻礼建筑,共九层,这座塔能产生奇特的回音效果——游人在塔四周用石叩击,可听到塔上传来类似蛙鸣之声,称“普救蟾声”。相关机构研究后发现,回声有四个成因:一是此塔地处空旷的高台平地,四周没有障碍物,能接收一定范围内传来的声波;二是塔身各层塔檐挑出呈内凹弧形,能将声音反射出去;三是塔内一层下面有收缩的口子,发出的声音可来回反射,形成共振源;四是塔身、塔檐皆用青砖砌就,受风沙侵蚀后,表面就像涂了一层釉料,比较光滑,对声波有反射和谐振作用。可见“普救蟾声”不是神灵所赐,其中蕴含精妙的声学原理。当然,这座塔之所以更名“莺莺塔”,是因为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塔下的梨花院内——看来,爱情比声学更动人心魄。

游普救寺,一定要去梨花院“打卡”。《西厢记》写道,崔莺莺约张生来梨花院幽会,但院门被崔夫人锁闭,张生无法入内。东厢南侧的一段墙下,翠竹环抱一块太湖石,还有一株杏树,张生便在半夜借着月色跳粉墙与崔莺莺相会。梨花院今称“崔居别院”“莺莺院”,古朴的垂花门上有“梨花深院”的匾额,两侧有诗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书法出自《西厢记》研究专家王季思先生之手。尽管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已成旧闻,却一直昭示、鼓舞着一代代多情男女,冲破社会的、阶级的、观念的、家庭的羁绊与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

看过《西厢记》的人都知道红娘是不可或缺的人物,虽然她是侍奉主人的丫鬟,但美丽聪明、仗义执言。崔莺莺因与张生一见钟情,陷入苦恋而不可自拔,可崔夫人认为双方门不当、户不对,为此百般刁难。面对崔夫人的阻挠,红娘不仅为二人幽会创造条件,还在崔夫人拷打她时据理力争,驳斥得崔夫人认输退却,以此换来完满的爱情结局。红娘的形象大放光彩,《拷红》也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经典的折子戏,在舞台上频繁上演。红娘为张生传递约会情书的书斋院,是张生的住地,就在梨花院旁边;一来一往、穿针引线的美丽故事,发生在这两个院落之间。参观者到此无不驻足细看,悉心品味这一见钟情背后的苦辣酸甜。

关于普救寺的历代名人题咏、诗词和书法颇多,专为崔莺莺绘像的画家也不在少数,足见二人的爱情拨动了一众文人的心绪。时至今日,普救寺焕然一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青年男女前来参观,从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里感悟美好爱情的真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