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丨别让“羽绒服里没有羽绒”寒了消费者的心

2024-11-25 17:20:00 - 澎湃新闻

冬天到了,羽绒服成了很多人外出的必备服装。可是总台《财经调查》最近的一则报道,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羽绒服了。

“95%的绒子,像葡萄串一样,很蓬松”“98鹅吊绒,一等品”……报道指出,有些直播间里的样品可能是真的,但消费者最终收到的,则可能是货不对板的次品:填充羽绒服的不是羽绒,而是羽绒加工过程中从羽毛上脱落下来的单根短丝,也即“飞丝”,不仅不保暖,还可能产生异味和病菌。

而且,用“飞丝”填充的羽绒服,无论是外观看还是用手摸,普通人很难分辨真伪,自然也就意识不到被商家忽悠了。

不仅是网络直播间,线下一些羽绒服装企业,同样存在鱼目混珠的情况。造假方式说穿了也比较简单,就是厂家同时生产合格和不合格的羽绒服,都挂一样的标牌,然后在发货的时候看地方下菜。监管比较严的地方,就发合格产品;监管不严的地方,则发不合格产品滥竽充数。

由此不难看出,“羽绒服里没有羽绒”现象,之所以线上线下都存在,原因就是存在一定的专业壁垒。以“飞丝”替代羽绒,消费者往往无法直观辨认,如果轻信了主播或者销售人员的忽悠,那就完全意识不到自己被骗,当然也就不可能去维权。

现实当中,如果没有消费者主动发起维权,监管往往容易滞后,这类欺诈也就更容易得逞。所以,要避免消费者成为冤大头,还是要尽可能地填补监管漏洞,不给一些违法违规商家和带货主播留下钻空子的机会。

需要认识到,以“飞丝”替代羽绒,本质上是以次充好,这种忽悠手段如果被放任,不仅会让上当受骗的消费者寒心,也会对行业和市场秩序造成破坏:那些正规的羽绒服厂家,就有可能被这些偷奸耍滑的“寄生虫”抢占市场,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无论从保障消费者权益,还是捍卫市场良性发展的角度,监管部门都有必要更主动作为。在央视报道之后,涉事商家所在地市监局发布通报,称已采取固定证据、查封扣押、立案查处等执法措施,并且对全市家纺经营主体进行排查,坚决打击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生产经营违法行为。

监管部门及时反应,开展行业性的排查十分有必要。同时也要看到,诸如“羽绒服里没有羽绒”的现象,恐怕不是最近才有,也不只是一地的独有现象。其他地方也应该引以为戒,主动跟踪调查,真正把有效执法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说到底,造假卖假“赌”的就是一个利润和风险的比较,只有通过常态化执法来提高违法风险成本,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查处在整个行业形成威慑效应,商家才不会为了短期利润铤而走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