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结”与“解”

2022-02-25 07:09:48 - 媒体滚动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结”与“解”

冯兴元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结”与“解”

费翔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结”与“解”

孙克文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结”与“解”

李林军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结”与“解”

主持人徐春培刘梅芳

嘉宾

冯兴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费翔江苏东台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孙克文山东长岛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林军山西柳林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阳勇军广西平乐农村合作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基石。由于多方面原因,农村普惠金融在发展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实现从“阵地服务”向“云上作业”的功能转换,是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破局之策。作为地方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中小银行,应克服自身短板,推出多样化产品、便捷式渠道、包容性体验等产品和服务,全面满足农村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发挥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优势,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政策领航:把握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时”与“势”

农村金融导刊: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的实施,需要大力加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请谈谈国家在政策层面对强化农村普惠金融的引领。

冯兴元:普惠金融的本义为“包容性金融”,旨在提供“普遍惠及所有人”的服务,尤其强调正规金融机构要包容和服务那些过去被排斥或者服务不足的有金融需求群体。发展普惠金融,是国之大计。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金融改革的方向,标志着中央把“发展普惠金融”上升到国家战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村普惠金融”,同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发展农村普惠金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普惠金融重点要放在乡村”,同年9月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重点提出“发展乡村普惠金融”;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稳妥扩大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点,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银保担”风险共担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2021年的一号文件甚至提出了“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农村中小银行特别是农商行(农信社)顺应时代大潮,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深耕“三农”,扛起服务乡村振兴的历史重任,在打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方面作出了很多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经济金融密不可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亟待建立一套“科技化、普惠化、多元化、高效化、便捷化、系统化”的现代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体系。

农村金融导刊:农村中小银行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承担了哪些不可替代的职能?

冯兴元:农商行(农信社)等农村中小银行是最扎根农村基层、真正接近、了解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需求的金融机构,在农村信贷市场中发挥支柱性作用。一方面,农商行(农信社)是最有温度的银行。特别是在重大疫情和洪涝灾害面前,广大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大面积出现经营危机,资金链断裂,最先挺身而出、雪中送炭的往往是农商行(农信社)。可以说,没有农商行(农信社),就失去了真正扎根农村最基层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农商行(农信社)在信用评级中最有话语权。长期以来,农商行(农信社)植根农村,网点最多,有庞大的基层服务团队,也有时间最长、最全的农户信用记录,只有农商行(农信社)才能真正地、大范围地组织客户经理,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进行信用户授信评级和信用村的评定。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很难做到这一点。

阳勇军:一是服务方式更加“多元”。为解决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农商行在广大农村均设立“金融服务站”“便民服务点”,并对接和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建立金融组织员、金融特派员、金融联络员队伍,和村组干部一起,承担大量金融宣传工作,把金融政策和知识送进千家万户。二是服务对象更接“地气”。农商行始终坚持“一立足,三面向”的市场定位,把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是一以贯之的初心和使命。

孙克文:一是承担社会责任最大。长期以来立足农村市场,市场定位主要服务“三农”和小微群体,使得它更多地活跃于农村基层,与群众的关系最亲近、最熟悉,可谓当地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如长岛农商银行位于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营业网点分布在渤海深处8个岛屿,很多商业银行因为岛上人口外流经营效益不能覆盖成本而撤出海岛,只有农商行长久以来一直坚守海岛,为岛上人民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二是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主要资金来源于当地农村、社区,主要信贷支持对象是辖内小微企业和个人,大部分股东是当地老百姓和中小微企业,他们与农商行一起成长。三是信贷支持更为灵活便捷。大银行规模庞大,信贷审批链条长,因而灵活性较差。而农商行基于地缘人缘优势,平时对已知和潜在的客户都积累了大量的信用信息,因此对客户需求具备快速的决策能力和灵活的处置能力,从而及时满足当地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贷款资金需求。

费翔:一直以来,东台农商银行坚守“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地方经济”的战略定位,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法人单位、机制灵活、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等优势,通过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金融供给,丰富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特色金融服务,加大信贷资源向“三农”倾斜的力度,切实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

现实三问: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遭遇“结”之困

农村金融导刊:农村普惠金融面临价格竞争之困。近几年来,农村中小银行在普惠金融服务和市场竞争中,面临怎样的定价劣势?

冯兴元:农村中小银行点多人多,是优势也是劣势。因其网点固定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相对较高,吸收存款的成本也高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在价格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局面。近几年来,国家鼓励各类银行实施普惠金融服务,并要求降低贷款利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下沉到县域,利用其低成本资金优势,扩大对农村地区的放贷,并通过降低贷款利率争夺中小银行存量优质客户,导致中小银行优质客户不断流失。在首季“开门红”“春天行动”期间,客户争夺的价格大战呈白热化态势。

阳勇军:就平乐农合行而言,存在一定竞争压力。如小微企业贷款只规定了价格的上限,而无价格下限,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国有银行拥有市场利率定价的主导权,农商行利率定价能力相对不足,面临更大的净息差收窄压力。如他行推出的“网捷贷”利率低至3.9%,而我行目前最优惠的贷款产品“桂惠贷”利率为4.35%,相比而言,我们的利率定价没有优势。

费翔: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业务重心不断下沉,做小做散早已不再是农商行“专利”。贷款方面,有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利率可低至4.0025%,抵押贷款利率对标LPR不加点,东台农商行受成本高(仅存款综合成本就达2.25%)所限,贷款定价一般高于4.35%(除个别政策性贷款外),贷款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存款方面,首季为组织存款高峰期,相比辖内大多数其他银行,农商行在存款利率竞争上不占优势。

李林军:农商银行定价水平较低。一是缺乏科学的贷款利率定价方式。当前,本地农商行贷款利率定价一般都是采取“基准利率+浮动幅度”的方式,定价依据较缺乏、方式不严谨,虽然制订了相应的贷款定价管理办法,但没有科学具体的定价浮动标准。二是缺乏健全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因本地尚无专门的利率管理机构,对浮动利率定价机制的形成、具体浮动利率标准的确定及资金成本的测算等缺乏相关的预判能力。上级行统一定价,统一执行,基层支行定价缺乏灵活性;缺乏信用评定标准划分、客户风险度、贡献度自动测算等模块,虽有细分贷款对象的适用标准,但利率定价不精准。

农村金融导刊:农村中小银行面临盈利艰难之困。近几年来,农村中小银行面临怎样的盈利困境?

李林军:盈利能力弱在农商银行最核心的表现是,实体贷款投放少、占比小、收益率低。主要矛盾,一是实体贷款“主动脉”“主渠道”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二是在强监管、服务实体经济严要求下,资金业务、票据业务“副动脉”作用逐渐弱化,存款增长带来的高额利息支出,不断“吞噬”利润,“不挣钱”甚至是“亏本”成了我们面临的最大风险和挑战。主要症结,一是产品创新能力缺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贷款利率相对较高等直接导致客户流失。二是中间业务发展不足,仍然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中间业务从产品种类到配套营销都尚处初级阶段。

阳勇军:同业之间的价格竞争体现为贷款利率降低和存款利率上升,大大压缩了银行利差收益。大部分农村中小银行定期存款占比较大,存款付息逐年攀升,资金成本增大,利润下降;同时,受经济下行影响,客户资金需求下降,贷款投放产生的利息收入跟不上存款付息的成本支出,盈利能力大为下降,农商行市场份额占比有明显下滑趋势。

费翔:绝大部分农商行盈利来源主要为存贷款利差收入,就拿东台农商行来说,以今年1月末数据为例,经测算和对比,付息率降至2.19%,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各项贷款收息率也降至4.56%,同比下降0.35个百分点。存款组织方面,一季度,东台农商行到期大额存单34亿元,结合市场竞争情况,东台农商行计划首季发行大额存单43亿元,包含增发的二年期大额存单7亿元。发放贷款方面,除批量优惠外,2021年东台农商行合计对1460笔次82亿元贷款实行利率优惠,较测算利率累计优惠利息1.36亿元。上述数据表明,贷款收息率下降幅度大于成本付息率,贷款利率的持续下降成为制约利润增长的主要因素,加之存量存款到期,贷款利息减免,支付压力和创收压力剧增。

孙克文:县域农商行作为地方法人机构,业务经营只能在辖区以内,发展空间狭小。同时,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得不降低贷款利率,但与国有商业银行比,农商行在资金成本、产品研发以及风控水平等诸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风控能力欠缺的劣势逐渐被放大。过低的贷款利率难以覆盖成本上升带来的损失,可持续性不断受到冲击,还会逐步加剧信用风险。

农村金融导刊:农村中小银行面临普惠金融服务可持续之困,资金实力不足、服务能力下降的实际情况如何?

冯兴元:总的来看,农商行(农信社)作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为乡村振兴灌注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但当前面临的矛盾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一是数字金融后劲不足。IT技术、金融科技技术和相应的科技人才缺位。二是贷款风控后劲不足。部分县域农商行(农信社)不良贷款率较高,特别是疫情期间,经济下行导致不良贷款大面积反弹,市场风险防不胜防,加之大股东干预经营,导致风险加大。三是盈利能力后劲不足。农商行点多面广人多,加之所服务的群体基本上是小散客户和广大弱势群体,网点成本、人力资源成本、营销费用成本等均高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四是社会责任压力加大。绝大多数农商行基本上承担了全辖90%以上的精准扶贫、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减负减息让利等社会责任,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远大于自身责任,所发挥的社会效益远大于企业效益,但政策优势不明显,发展的可持续性减弱。

李林军: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经营困难,风险防控难,呈现“贷款难放、不良难控、利息难收、效益难增、人员难带”等不利局面,农商行亟须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同时,“三农”信贷主体抗风险能力弱,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影响大,缺乏有效抵质押物,出现风险较难处置。而经济下行也导致农村中小银行信贷风险及潜在风险不断暴露,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亟须改善。

解“结”之道:农村中小银行普惠金融在困境中崛起

农村金融导刊:农村中小银行如何直面激烈竞争,在逆境中奋发图强?

冯兴元:发展普惠金融,是兴行之策。当前,农村中小银行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着市场定位摇摆和数字化转型的压力,而“科技+普惠”的运用渗透,为普惠金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农商行强调“线上+线下”业务并轨,将金融服务延伸至传统信贷难以覆盖的地区和人群,牢牢把握了农村金融服务主动权……总之,通过差异化、特色化、便民化服务,为金融空白地区、弱势群体和长尾客户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是“受惠大众普及万民”的好事,是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利器,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助力器。

李林军:农商行要始终坚守“做农、做小、做精”普惠金融初心,立足本土,着眼于“细”,发力于“实”,全面启动金融服务网格化工程。要精细定位。划定网格责任区、责任网格员,明确目标和对象,深耕细作开发各自“责任田”。要点面结合。深入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活动,严格执行“定格、定岗、定人、定责”要求,对客户信息批量采集,分层分类管理,确保管理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要整合资源。开启“业务不掉线、服务不离线”的7×24小时线上绿色通道,构建金融网格化营销网络,通过“扫街、扫楼、进村组、进社区、进门店、进园区、进楼宇”,全面摸清广大群众金融服务需求,切实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阳勇军:一是紧扣一个“降”字,调优结构降成本。充分利用农信易扫,把聚合收款码铺出去,扩大低息存款占比。二是紧扣一个“勤”字,抢抓节点早授信。紧紧抓住春节返乡、春耕春种等关键节点,结合“开门红”营销活动,通过“整村授信”工作提高个贷新增客户数量及质量。三是紧扣一个“快”字,智慧赋能优服务。打造“线上+线下”场景全覆盖,走村入户,提前采集白名单,助力智慧贷(平台)系统“线上秒放款”,实现办贷无纸化、高效化。

费翔:农商行要始终坚持“立足本土、惠农兴村、扶微助小、做小而美、小而精银行”的服务宗旨,激活数字金融优势禀赋。以中介服务体系及支付清算系统为抓手,加强普惠金融助农服务点功能多元化建设,探索推行“龙头企业+农户+基地”“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产业链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加大对农户、核心企业、合作社上中下游三个层次的集中授信;大力推广“金东e贷2.0”纯线上信用贷款产品,实现“线下建档、无感授信、线上签约、自主用信”服务模式,提升客户体验感。

孙克文:长岛农商行定位于金融服务“海岛经济发展”,深入推进普惠金融。一是编制“规划图”,抓好顶层设计。二是做长“服务链”,打造样板工程,紧扣“海岛经济发展”战略,加大对渔业、渔村、渔养户的普惠金融服务力度。三是紧扣“客户群”,创新业务品种。四是夯实“普惠根”,履行社会责任。大力推进党建共建工作,成立“红马甲”金融服务小分队,积极开展“四张清单”走访营销,打造一站式、智慧型、便捷化普惠金融服务点,坚持“最短时间建档、最简流程授信、最快时间放款”,及时为渔村居民提供人工(柜员、客户经理、农金员等)+自助(ATM、CRS、农民自助服务终端等)+电子银行(信e贷、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智e购、聚合支付等)综合化服务,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

农村金融导刊:请展望一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提升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实现的前景。

冯兴元:目前农村普惠金融市场的价格竞争局面一时难以扭转,市场较难规范。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吸储成本低,下沉到县域乡镇后,可以通过贷款低定价的方式抢夺农村中小银行的优质客户。不过,社会信用体系、征信体系、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在加快,尤其是政府推行的社会信用体系即诚信体系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失信人员的制裁和对所有农村人口的警示作用非常明显,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在大幅改善。在这种情形下,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普及不断推进,线上授信、线上申贷、移动支付、超级金融柜台、一站式服务等智慧银行功能不断增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一,银行层面:要提升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贷数量和获贷率,以及两个主体获贷额占县域总贷款的比重;要提升县域总存贷比和各家银行的存贷比,这些指标都要纳入普惠金融服务的考核范畴。第二,保险层面:要加强对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任务的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的考核,省市县三级政府要联合兜底配套承接自己需要承担的农业保险费比例,保障提出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业经营主体能够买到保险,保险公司需要提供真实理赔。第三,监管和财税部门层面:通过加强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促进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可以在放开农村中小银行更多金融产品准入、定向降准、税收政策和开放与临近县金融机构竞合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