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医院专家提醒:春天到,对“这群人”的关心尤为重要
春季万物复苏,可精神疾病患者复发率在这个季节也明显增加。上海市同仁医院心身医学专科主任郭本玉提醒,这个时期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家庭成员要及时了解对方的精神状况,随时观察对方的精神与心理上是否存在异常,以免延误病情。
每年春天,是晓凌(化名)最“难熬”的日子。
从15岁第一次出现抑郁症状开始,到几年内的连续发作,再到医生建议不间断服药,晓凌已经与抑郁症“相处”了18年。
“平时吃药控制得挺好,可这几天在没有外因的情况下,情绪突然就失控了。”晓凌说,每年春天都是她特别难过的一个“坎”,常常要到医生那里就诊,相应增加药量才能“渡劫”。
而晓凌并不是个例,同仁医院心身医学专科主任郭本玉告诉记者,每年春季来心理科就诊的患者数量比平时多出不少。据相关数据统计,春季尤其是4—5月份,精神疾病复发率约占到了全年复发率的70%。
“春季虽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但气候往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这种天气季节变化,会导致神经系统递质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犹如坐上了过山车,情绪处于过度活跃状态,疾病容易复发。从中医角度来讲,春天肝气升发、易旺、易滞,气机不畅,易于郁闷烦躁,而易生易发精神与心理性疾病。”郭本玉主任介绍,此外,春天白天时日变长,夜晚变短,昼长夜短的变化很容易导致春困,引发人体免疫力下降,加上花粉过敏等症状,都容易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形成干扰,这些也都成为精神类疾病复发的促因。
精神类疾病究竟有哪几种?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抑郁障碍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主要特点是言语减少、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躁不安、自我评价过低、悲观绝望、有消极言行。
焦虑障碍
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过分担心、紧张害怕、心慌出汗、坐立不安。
躯体形式障碍
最常见的是无原因的全身不适、呈游走性,四处就医,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患者为此进行许多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自己又不相信,仍然反复检查而走投无路,陷入苦恼状态。
强迫障碍
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患者常怀疑是否准确无误地完成,结果导致反复进行,明知其行为不合理,常设法控制或隐藏自己的行为,却没有明显效果。
恐惧症
是在某种特殊情境或对某种特定物品产生恐惧,并有回避行为,如幽闭恐惧症:患者害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人多且拥挤处,回避密闭空间(核磁共振检查等)。如社交恐惧症:患者恐惧、紧张或回避社交互动及那些可能被审视的情境,在社交环境中害怕他人对自己给出负面评价,为此产生回避行为。
心身疾病
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导致的身体不适,反复检查没有发现明显异常伴发有情绪、睡眠等疾病,如慢性疼痛、进食障碍、紧张性头痛、心脏神经官能症、功能性胃肠病等的诊治。
睡眠障碍
长期失眠会引起头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周身不适,甚至情绪波动,烦躁易怒、人际关系紧张等。
此外,还有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错乱、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青少年时期的抑郁、焦虑及行为障碍。
对于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最重要的是亲人、朋友的关心和温暖,以及医生的正确诊断和治疗。那么,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况是有可能患上了精神类疾病呢?
情绪发生异常,情绪不稳定,异常烦躁,时常感觉压抑,或情绪异常高涨;
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无端走神,经常忘事儿;
出现睡眠障碍,如经常入睡困难,或早醒、易醒,或是噩梦频繁、睡眠时间减少;
出现行为障碍或异常行为,比如原来爱干净的变得不讲卫生,或者过度爱清洁,甚至“洁癖”,再如社交能力下降,不爱交际,日常饮食也变得混乱无节制;
出现明显的幻觉、幻听、妄想等,人也变得多疑,总担心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认为别人都对他不好,甚至愤世嫉俗等。
郭本玉主任提醒,如果既往有过精神疾病史,在这个季节应更加注意:
在这段时间用药一定要谨慎,一定要根据医嘱用药,切不可擅自停药或者随意更改药量;
要保持自己的心态平衡,遇到事情应该要分析事情,保持自己一个合理的心态;
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变化,寻找自己合适的发泄途径,比如说参加体育锻炼、唱歌等;
当患者感觉到生活事件给自身带来压力时,应及时通过转移注意力、改变环境、调整对事物的认知等方法调节情绪,也可向信赖的医生、亲朋倾诉或寻求帮助;
要调整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郭本玉
同仁医院身心医学科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焦虑、抑郁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以副主编出版专著6部。
擅长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强迫症、恐怖症、进食障碍、睡眠障碍、躯体疾病引起情绪和精神障碍、青少年时期的情绪与行为障碍等疾病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
特需门诊:周二上午,周三上午
图片来源于同仁医院、网络
文字:赵立
编辑:毕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