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战争:谷物如何重塑世界霸权|全景读书会(互动有礼)

2024-02-25 21:04:01 - 全景财经 

美国战略家、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过:“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但其实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两句——“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全球经济;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斯科特·雷诺兹·尼尔森所著的《小麦战争:谷物如何重塑世界霸权》为人们提供了宽广的历史图景和精准的线索,来揭示小麦在近代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发生的重要作用。

从本书的总体内容来看,作者讲述了谷物重塑世界霸权的历程,透过历史档案,重现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乌克兰与俄罗斯帝国如何因谷物的运输与供给兴盛,又如何因为美国廉价的小麦与全球化贸易遭遇挑战。特别是详细探讨了1789—1917年俄罗斯帝国和美国为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提供粮食的国际竞争。它采用了理论家帕尔乌斯经济理论的现代版。帕尔乌斯的理论深深影响了列宁、罗莎·卢森堡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的现代学者。这个理论将帝国作为依赖于粮食路径上的机构来研究。也就是说,获得廉价粮食被视为任何强大的国家或帝国的基础。

当前俄乌冲突从热战发展到粮食战,人们试图寻求其深刻和复杂的历史原因,从本书的内容中其实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该书“引言”这样写道:乌克兰的土壤可能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人们称这里的土壤为黑钙土,这是一种深色的、透气性良好的土壤,蠕虫和细菌可以在这类土壤里茁壮成长。沙皇凯瑟琳二世极为清晰地认识到:只有拥有乌克兰黑土地,才能拥有小麦和面包,成就俄罗斯帝国。于是沙皇凯瑟琳二世派遣俄军穿越平原占领了该地区,敖德萨自此成为出口粮食的新兴城市,谷物从这里运往伦敦和欧洲其他城市,现在的俄乌冲突佛是历史一幕的重演。在美国内战之后,大量美国小麦开始涌入欧洲,食品价格出现暴跌。这些廉价的外国粮食推动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崛起、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革命爆发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书也分析了在19世纪60年代帮助美国击败俄罗斯帝国成为欧洲粮仓的一些关键因素。这主要包括美国内战期间改善连接大平原和大西洋的铁路走廊、期货市场的建立允许远距离提前买卖商品、为农民提供新的信贷市场、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成千上万的印度洋船得以穿越大西洋,以及1870—1917年欧洲大部分空船的返回使大规模移民成为可能。廉价的粮食使得食品成为美国及欧洲普通劳动者生活预算中相对较小的一部分,这反过来又为消费品创造了一个大众市场,经济得以获得更大的发展。可以说小麦在其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但诸如铁路、期货等外部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缺少哪个环节都不可能使得小麦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为这是阅读本书所要特别关注的。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粮食是生存必需品、商品和公共物品。粮食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生存必需品;人类分邦列国后,粮食就因生存必需品而衍生出公共品的属性;从生存必需品的微观基础到公共品的宏观考虑,最后衍生出保障粮食供给是一项重要的国家义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粮食兼具自然品、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属性。粮食是自然存在物,当人们依靠劳动生产粮食时,粮食就成为私人物品,人们获得粮食可以通过自产和交换两种途径。在自然灾害等特定历史时期,粮食成为稀缺资源,政府配给等途径成为获得粮食的重要途径,粮食就具有了公共物品属性。

谈到了粮食的公共物品属性又让人想起了诺奖得主阿马蒂亚·森,他在经典著作《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中重塑了贫困与饥荒产生的原因:“饥荒的特点表现为一部分人没有获得足够的粮食。然而却没有迹象表明,是粮食的短缺引致了饥荒。”阿马蒂亚·森认为,饥荒并不是因为粮食短缺而爆发,问题更多是由分配不均和权利缺失引起的。对于饥荒,阿马蒂亚·森给出这样的结论:在现代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独立、民主而又保障新闻自由的国家发生过真正的饥荒;而发生大饥荒的地方,没有一次是因为粮食不足。森的观点对于如何现实粮食资源公共物品属性效用最优化是有借鉴意义的,还可以带来超出本书之外更有深度的启发与思考。

此外在本书中还有一位贯穿所有历史拐点的历史人物,他的名字是帕尔乌斯,这个名字大部分人估计都没有听过,但读完本书之后会发现他是一个深度参与俄国革命的人,帕尔乌斯先后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党,参与了俄国1905年革命,担任地下的圣彼得堡苏维埃主席,也是奥斯曼帝国和普鲁士帝国外交顾问,土耳其建国功臣他与托洛茨基共同提出“不断革命”理论。他组织和发动了改天换地的十月革命。作者认为,帕尔乌斯在思想领域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他在1895年首先创造性地提出“农业危机”概念,诠释历史上的帝国成与败都可以归结于粮食贸易的兴衰。充满多面性的帕尔乌斯不仅影响了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了俄罗斯帝国的瓦解,而且成为改变20世纪俄国历史演变和欧洲版图的历史人物,他的重要历史作用在过往也许被我们所忽略了,他是值得深度挖掘与探讨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数字社会,经济结构在发生持续的变化,农业对经济的贡献比重在不断下降。但这绝不意味着粮食地位的彻底改变和衰落。人要吃饭是最基本的生理本能,在人类进化的整个历史长河中,为了生存,为了使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续,就必须寻找充足的食物,民以食为天这个亘古不变的规则还会继续下去,这是我们要始终重视粮食问题的核心所在。

了解更多

内容简介:

要了解各个帝国的兴衰史,我们必须循着河流沿岸、港口之间以及横跨海城的粮食贸易路线进行探寻。历史学家斯科特·雷诺兹·尼尔森(ScottReynoldsNelson)在《小麦战争》中揭示了:通过努力控制这些路线,可改变世界强国之间的力量均势。

19世纪初,俄罗斯帝国通过乌克兰境内的敖德萨港口向欧洲大部分地区供应食物。但在美国内战之后,成吨的美国小麦开始涌入大西洋,食品价格暴跌。这些廉价的外国粮食推动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崛起、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革命爆发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从公元前一万年娓娓道来,讲述了谷物重塑世界霸权的历程,透过历史档案,重现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乌克兰与俄罗斯帝国如何因谷物的运输与供给兴盛,又如何因为美国廉价的小麦与全球化贸易遭遇挑战。

斯科特·雷诺兹·尼尔森(Scott Reynolds Nelson)

乔治亚大学历史系教授,古根海姆奖研究员。已著有五本书。其中《钢铁之躯》(SteelDrivin’Man)获得了美国社会史摩尔·柯蒂奖(MerieCurtiPrizeforAmericanSocialHistory)和国家艺术创作奖(NationalAwardforArtsWriting)。作者凭借《小麦战争》的写作计划获得了古根海姆奖学金。

小麦战争:谷物如何重塑世界霸权|全景读书会(互动有礼)

《小麦战争》

作者: (美) 斯科特·雷诺兹·尼尔森 著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