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歌仙”起源 让更多人读懂广西

2023-12-25 07:06:04 - 南宁晚报

寻找“歌仙”起源 让更多人读懂广西

■本报记者李宗文实习生郭雨晴

不久前,六集大型文化纪录片《歌海传奇刘三姐》在广西综艺旅游频道播出。摄制组走遍广西,采访了百余位艺术家、专家、民间艺人,回顾了几代“刘三姐”,对刘三姐文化进行了一次大盘点。纪录片播出后引起社会和业界关注。近日,这部纪录片的总撰稿、总导演潘荣生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这部片子完成了他多年来的一个心愿。

追寻源头为歌仙形象正本清源

上世纪50年代,潘荣生出生在广西罗城。彼时的农村娱乐活动不甚丰富,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他从小喜欢听山歌和看戏。他记得很小时就到县城看戏曲《刘三姐》的第一版。那时候他只能趴在舞台旁边看,连续看了4个晚上,里面的剧情从此在他脑子里扎了根。几十年过去了,里面的很多经典台词他还能背下来。

由于长期在广西文联工作,潘荣生接触和采访了许多艺术家,阅读了大量有关刘三姐的资料。不少资料认为,是存在刘三姐这个人的,甚至说到她来自唐朝,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又有说法认为刘三姐只是个传说。而这些美丽的传说,又是从哪里摘录下来的?于是,潘荣生决定追寻刘三姐故事的源头,这些年他把关于刘三姐的资料基本看了个遍,只为将“刘三姐”的形象来个正本清源。

潘荣生制作《歌海传奇刘三姐》的工作室其中一间资料室里堆满了各类关于刘三姐的资料。书柜里有两本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其中一本是广西民族学专家整理出版的重要古籍《布洛陀经诗》。潘荣生在《布洛陀经诗》里找到了一位叫嘹三妹的女神。经过考证,这本书说的是上古时代布洛陀造天造地造人,还主管生活的事。嘹三妹是在布洛陀统领下专管“造友”的爱神。她负责人类的精神世界,掌管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唱歌也属于她管辖的范围。

另外一本书叫《粤风续九》。书中说,清初顺治年间,一个叫吴淇的人在广西浔州府(现在的桂平)任知府。他喜欢文化,常常和朋友在当地采风,还将采风内容写进《粤风续九》中。书名《粤风续九》则来自于当地民风,“续九”是指延续了屈原《九章》的风韵。直到乾隆年间此书作为民间传说故事被编入《四库全书》的附录。

潘荣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在书中找到的刘三姐的踪迹。一名叫孙芳桂的时任浔州同知由人带领去了仙女寨,这里有位歌仙名叫刘三妹。孙芳桂在寻找刘三妹的路上听见有人唱歌,他走上前去,发现原来是个八旬老人一边挑柴一边唱山歌。他问老人家唱的是什么歌,老人答他说,唱的是刘三妹的美丽传说。老人说,歌中大意是,看这身旁的两块石头,那么像两人在站着对歌一样。原来有个叫刘三妹的女子唱歌很好听,有个张姓秀才来跟她对歌。于是,两人对唱了七天七夜,最后听不到歌声了。人们上去一看,两个人已经化为石头。这个动人的传说从数百年前流传了下来。

采风中获知“嘿了了啰”的起源

书中所载的歌仙形象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真假参半、虚实交错,让潘荣生萌生想法,决定到各地调查采访,寻找更加翔实的资料。

明知整个过程很长,必须要有不怕苦的精神,潘荣生是那种说干就干的人。可是他没想到的是,整个过程经历了4年筹备,2年拍摄,1年半的后期制作。

潘荣生带领拍摄团队到广西桂平白石山采风。采风那天还下着毛毛雨,年纪不轻的潘荣生全程和年轻人一起爬山、钻山洞。在潘荣生看来,如果不这么拼,没有亲身体会这些的话,就得不到一手的素材,也拍不出精美的纪录片。

潘荣生在搜集资料和采风中,又得到了一个故事,是关于到处都在传唱的“嘿了了啰”的。很少有人了解这首歌是谁创作的,大多数人以为是集体创作,因为没留下作者的名字。其实创作者叫郭冠芳。潘荣生和团队成员通过走访当年的创作人员,辗转找到了“嘿了了啰”创作者郭冠芳的儿子郭悦。从郭悦那里了解到,1958年,郭冠芳是柳州师范专科学校的音乐老师。当年鼓励创作,郭冠芳就写了一首歌叫《炉边对唱》。歌曲写的是一对情侣,男的在高炉旁一边炼铁一边唱:“阿妹的辫子长又长,今天怎么变了样?”女的就答唱道“为了祖国大炼钢,辫子剪了做风箱,为祖国强大贡献力量”。曲子用的音乐素材来自流行于邕宁一带的“嘹啰山歌”。后来,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剧组说要用郭冠芳的音乐,让他写一点。经过试唱,就把这些音乐拿去排练用。最终这位老艺术家没有等到他的作品在舞台上演出就去世了,但是群众的喜爱就说明这是一首佳作,歌曲也一直传唱到现在。

“刘三姐”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创新

经过大量采风,潘荣生更清晰地了解到“刘三姐”一路走来的脉络。

1953年底,当时河池宜山县(今宜州区)邓昌伶以宜山下枧河畔刘三姐传说为蓝本,创作了戏剧作品《刘三姐》;1959年8月,由柳州市彩调剧团推出的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获得了巨大成功,该剧就是根据邓昌伶《刘三姐》剧本改编。

彩调剧《刘三姐》的成功,让广西各地掀起了改编排演《刘三姐》的热潮,并直接引发了1960年广西轰轰烈烈的“全区《刘三姐》文艺大会演”活动。电影《刘三姐》于1961年10月1日—3日在长春预演(首映)。随后,电影《刘三姐》先后在全国及东南亚一带上映,引起巨大反响。

潘荣生认为,刘三姐跟广西的缘分十分深,广西的艺术家们在这个题材下,曾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广西最能打出去的文化品牌之一就是“刘三姐”。说到广西,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认为,刘三姐就代表了广西。所以潘荣生很看重,也很敬重“刘三姐”,这也是他创作《歌海传奇刘三姐》的动机之一:“我敬重刘三姐就敬重在,这些年来,‘刘三姐’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都出自广西,她是我们广西的名片。她的故事当年拍成电影之后,给咱们国家外汇创收不少,到现在还值得骄傲。后来又拍摄了电影《刘三姐》,再后来又出现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再度火了。这些好作品既好看,又扎根群众,大家都非常喜欢,同时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说我更加敬重它。”

继各种关于刘三姐剧目之后,不久前又出现了以杂技形式表演为主的刘三姐节目,潘荣生也去拍过。“艺术守正了,还必须要创新。”潘荣生这样认为。

近来,南宁又推出了舞剧《刘三姐》,一改传统用歌来表现的形式,由编创人员创新改编成舞蹈。继而,这几年,交响乐又被搬上舞台。潘荣生列举道:“创新拓展的举措一直没停过,如今又有了英语合唱团——这是在南宁学院一次晚会上的节目。”

“刘三姐”文化滋养人们心田

潘荣生认为,日常的吃饭这些属于物质生活,可以养身;对歌这类文化活动则是养心,它滋养了民族的灵魂。

“你看看人们对歌,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就好像吃饭一样。”因此,潘荣生在纪录片里体现了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即对歌如同吃饭,是生存必不可少的。广西的山歌对唱文化切合了老百姓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潘荣生感慨道:“一个民族没有追求真善美的心的话,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

“所以我们就应该用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去滋润一个民族,这个民族的精神才能够健康地发展。”潘荣生阐述他关于山歌文化的见解。“不管到什么时候,老百姓还是喜欢真善美,人们心里面还是向往美好和谐的生活,也就是中国梦。这个中国梦不光是吃好穿好,还有精神生活要健康和谐。”

潘荣生认为,一个好的文化品牌应该有能够团结凝聚各民族的力量。

但是当今有些人只知道刘三姐,不知道刘三姐这个文化经典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也不了解刘三姐传说的来龙去脉。

这令潘荣生感慨。“一些人连这些故事都不懂,就想要出来抢占,把它作为一个商机争来抢去,想要用它的名气来赚钱。”潘荣生认为这样不行,他应该把刘三姐文化品牌产生的过程梳理下来,讲述给更多人知道的同时,也向创造经典的老艺术家们致敬。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