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鸿林:心中有一方艺术净土

2024-03-25 04:25:30 - 媒体滚动

转自:沈阳晚报

年鸿林:心中有一方艺术净土

年鸿林:心中有一方艺术净土

年鸿林:心中有一方艺术净土

年鸿林:心中有一方艺术净土

热爱艺术的人,身上都透着一股本真与执着的劲儿。他们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不闻窗外事,任凭生命与艺术连为一体。那是一种可以上升至精神、灵魂层面的纯净追求,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在繁华嘈杂的世界,更显珍贵。

“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真正的热爱都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不需要有人在身后推着你、鞭策你,你自己就会心甘情愿往前走,不问得失和成败。”日前,在城东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里,在由餐厅改造的书房木案前,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年鸿林说,那种感觉十分强烈。

年鸿林的身后,洁白的墙面上挂着他写的字——“一方隅”。不显山,不露水,甚至不受打扰。左右邻居都不知晓,身边住着一位书法家。

一米见方的美术字

年鸿林毛笔字写了很多年,不过在真正入门写书法前,虽也弄墨,准确来讲那时他写的属于美术字。

中学毕业后年鸿林来到沈阳市服装公司,做服装设计工作。“所谓服装设计,实际上就是出口代工。”因为沈阳工业门类齐全,20世纪80年代,城市开始为国外代加工服装,成为当时赚外汇的来源之一。

国外的代工订单像雪片般源源不断,“那时有个挺时髦的词儿叫‘出口转内销’,外国订单完成后,服装厂会就地取材,用现有的款式做一些类似的产品在国内销售,销量非常好 。”当时,全国服装行业会经常举办服装展销会,原本负责工艺流程及刻钢板印刷资料的年鸿林,因喜欢写字、绘画被调到厂工会,优势也凸显了出来,“不像现在的展销会都是易拉宝、亚克力等精美展板,当年各种的宣传展板都是手工写、画的。”年鸿林的字好看、布展精美,给单位增色不少。

有一年,辽宁服装展销会在展览馆举办,邀请全国各地的服装企业来参展,主办方特意找到年鸿林请他写一副巨型对联挂在展览馆门前的华表柱上,一个字有一平方米那么大。

光有天赋还不够

美术字不同于书法,或者说二者从本质上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热爱书法的年鸿林是在接触到真正的书法艺术后,开始逐渐领悟到其中的差异。

20世纪80年代初,一次机缘下,年鸿林认识了书法大家李仲元先生。李仲元先生看了年鸿林的作品后,先是肯定了他的天赋和刻苦,不过也一语中的指出不足,“没接受过系统练习,没临过帖。”

“先生所说分毫不差。”打小年鸿林就喜欢书法,之所以能写得一手好美术字,跟平日的刻苦不无关系。年家有个一尺宽一米长的床头柜,休息时,年鸿林哪也不去,就在家里写字。夏天的平房闷热无比,年鸿林弯着腰站在床头柜前一写就是几个小时,后背被汗水浸透了也全然不知,“经常不知道热了。”可那些撇捺之间,全是年鸿林凭着感觉写出来的。认识李仲元先生后,年鸿林意识到,光有天赋还不够,要想走得远,还得有得当的方法。

在李仲元先生的建议下,年鸿林开始临帖,褚遂良、颜真卿等诸帖,“先生跟我说,是古帖都好,都经过历史的锤炼,不过临帖不要一味模仿,要学其中的精华。”当时,李仲元在沈阳故宫工作,年鸿林便常登门请教,“先生每次给我的指导,就够我悟一阵的。”

1982年秋,年鸿林夫妇邀请李仲元先生小聚。席间,敬了酒、拜了师。打那之后,有了先生的点拨,年鸿林渐渐打通了横亘在美术字和传统书法之间的窗户纸,走上了书写的正路。

用作品传递声量

1995年,年鸿林调入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工作,为馆编纂馆讯及为馆员服务。此后,天地和眼界都不一样了。

作为馆工作人员,他认真对待活动的每一处细节,“文史研究馆馆讯,就是将馆员、研究员在日常中参与的文化交流活动及研究工作整理、记录成册,是全国文史馆馆际交流的通讯,该工作需要和馆员、研究员随时互动。”作为全国第一批成立的地市级文史研究馆,沈延毅、晏少翔、朱朴存等诸多书画大家的作品让年鸿林大开眼界。年鸿林记得,沈阳市文史研究馆曾举办过多次书画展及全国馆际书画交流活动,做为馆工作人员,每次活动他都会及时、安全完成馆员书画作品的取送工作,在与馆员、研究员频繁接触和交流中,也让年鸿林有机会在更广阔的艺术中,不断得到滋养,精进着自己的笔墨。

交谈中,年鸿林对书法的热爱、谦恭的性格还有低调的生活状态都令记者钦佩。这位言语不多、声调平和的先生,对书法有着虔诚的热爱,他甚至把笔墨摆在了高于生活的重要位置上。给人一种生命不息,艺术不止的能量。

在成为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后,年鸿林用书法作品将这份能量向各界传递:他的作品曾先后获得全国“华夏杯”书法大赛银奖,全国“洗笔泉杯”书法大展铜奖,他的人物小传入编《当代中国中青年书法家辞典》《中国20世纪书画艺术大观》等辞书,他的作品为安徽滁州碑林等处碑林镌刻上石。常有人赞许年鸿林的笔墨,每每此时,年鸿林总是摆摆手,“我还是书界的‘学生’。”

李仲元先生常赞其人,说“年鸿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入我门下学艺者,他心地善良,性格敦厚,不善言辞。对书艺有铭心刻骨之爱。临池摹写,终日不辍,目观古帖之精妙,心会笔墨之精华。四十余年来曾未偏离正道。如今修成正果。其书出入二王,端严而能畅逸,凝炼而涵隽美。传古贤之妙法,动时人之心扉,实书界之驰驱者也!”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关彤

摄影记者 陈鸿博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