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战国七雄之外中山国

2024-03-25 15:36:22 - 北京晚报

河北古称“燕赵大地”,源自春秋战国时期两大诸侯国燕国和赵国。鲜为人知的是,在燕国和赵国的包夹下,还存在着曾称雄一时的中山国。在史书中,关于古中山国的记载非常简略,加上其文物、遗迹长期湮没于地下,所以2000多年来,中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神秘王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中山王陵、中山国都灵寿古城、行唐故郡遗址等为代表的考古遗存被陆续发现,气势恢宏的城池、规模宏大的墓葬和精美绝伦的文物使中山国的面容逐渐清晰起来。河北博物院的常设展览“战国雄风——古中山国”精选了1400件套文物,这些文物也成了打开“神秘王国”大门的钥匙,带领观众一起走进那段被时光封存的记忆。

揭秘战国七雄之外中山国

观展·解码

中山王厝墓被盗多次

何以留下如此多的精美文物?

20世纪70年代,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的村民在地里发现了很多不同寻常的瓦片,便与文物部门取得了联系。考古发掘工作就此启动,一个湮没在地下2000多年的古中山国慢慢揭开神秘面纱。

然而在进入最重要的中山王厝(音)墓时,考古人员发现,主墓室已经被盗掘一空,还有被火焚烧的痕迹。就在他们要失望而归时,一位工作人员一脚踩空,险些掉进一个窟窿里。这惊险的一幕让考古人员发现了别样洞天:这个“窟窿”,是一间堆放着大量宝物的库室。“中山王厝墓共设有三个库室,库室与主墓室不相通,这才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精美的文物。”讲解员贾叶青说,展厅中绝大多数的文物都是从中山王厝墓的库室中出土的。

这样的墓葬结构在春秋战国时期绝无仅有。专家们在史籍中找到了背后的可能原因。根据记载,古中山人“相随椎剽,休则掘冢”。意思是说,当时的人们平时爱抢劫,闲下来会挖坟。“或许是在‘掘冢’的时候,中山人意识到只有一个椁室的设计是不安全的,所以才对自己的墓葬结构进行了改良。”

揭秘战国七雄之外中山国

中山王厝(音)铁足铜鼎

观展·亮点

刻有中山篆的“中山三器”

1100多字铭文补正史书记

在文字的漫长演变历史中,中山篆的存在有些特殊。目前,仅有三件器物能让我们欣赏到这种字体的“绝世美颜”。这三件文物分别是中山王厝(音)铁足铜鼎、中山王厝(音)夔龙饰铜方壶和中山王次(音)铜圆壶,被称为“中山三器”。它们同时在展厅里亮相,是展览中最重磅的文物。

“这三件文物共有铭文1100多字,记录了古中山国的重要史实,确认了古中山国国都和王室世系,补正了史书阙如,为研究古中山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参考资料。”贾叶青带着记者一一品读。

铁足铜鼎,顾名思义,鼎身是青铜,鼎足是铁质。“这样的工艺非常罕见,意味着制作难度增加了很多。在那个时代,如何将熔点相差几百摄氏度的两种金属焊接在一起,现在都还是个谜。”

该鼎的另一看点是外壁的铭文:77行469字,是目前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铭文记载了名为司马赒的中山国相邦率师伐燕、扩大疆土的功绩,告诫后代吸取历史教训,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这件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铜方壶上,四条龙攀附在四角,四壁上的铭文多达450字。根据铭文记载,古中山国伐燕胜利后利用燕国的铜器熔铸了此壶,文字颂扬了这一赫赫战绩,阐述了巩固政权的重要性。

铜圆壶的铭文位于腹部与圈足。其中,圈足记录了制作工匠的信息和壶的重量;壶腹上刻有厝的儿子为父亲厝写的悼词,歌颂了先王的慈爱贤明,赞扬了相邦司马赒伐燕取得的战果。

“秦代一统文字之前,战国文字缺乏统一性,但大多较为质朴,中山篆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例外。”为了方便观众欣赏字体的细节,博物馆将“中山三器”上的文字放大后贴在了墙上,其特点一目了然:字体修长,既刚劲挺拔又婀娜飘逸,像一把把笔直的利剑。“因为独特的形体结构,‘中山篆’也有‘悬针篆’之称。”

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有的字的右下角标注了“二”字。“这是‘重文’了,代表同一个字在相邻的位置出现了两次,比如‘子子孙孙’的‘子’和‘孙’都各出现了一次,两个字右下角都有特殊标记。”贾叶青说。

目前,三件器物上的铭文基本都已经被辨认了出来。不过,不同的学者对个别字的发音、理解还有一定争议。

揭秘战国七雄之外中山国

最早的建筑规划图

揭示中山王“未竟之志”

在所有的展品中,一件错金银铜版兆域图可谓是“死里逃生”。它出土自被多次盗掘的中山王厝墓的主墓室,凹凸不平的表面、被烧过的痕迹,诉说着它曾遭遇的坎坷经历。

它是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建筑平面规划图,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比例的铜版建筑图,为研究我国古代陵园建筑和建筑图学提供了珍贵而准确的资料。

这样一件国宝,为什么能从盗墓贼手里“虎口逃生”?“很可能盗墓贼把它当成了普通的铜版,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

兆域图,也就是古代的地图。这张古代陵墓的规划图,长96厘米,宽48厘米,图向与现今的地图相反,为上南下北。中心位置,是金片嵌成的5个正方形,三大两小,分别为王堂、哀后堂、王后堂和两个夫人堂;北面分布着“诏宗宫”“正奎宫”等建筑。“从兆域图上不难看出,中山王厝墓实际上是一个未完工的项目。这里原本规划有一座国王墓、两座王后墓、两座夫人墓以及多个功能建筑。还没有建完,古中山国就被灭国了。”贾叶青说。

让人惊讶的是,规划图上还标注了建筑之间相隔的距离。“经过实地测算,我们发现规划图的比例为1比500。它的发现,让我们国家地图有比例尺的年代从西晋提前到了战国时期。”

规划图上的诏书也有看头,3行42字内容大意是:修建陵墓时有违法进入墓穴者死罪不赦;不执行王命者罪及子孙。根据诏书内容,这块铜版应该是一式两份,一件从葬,一件藏于王府之中。中山国被灭国后,另一件文物已不知所踪,只留下展出的这件孤品,向人们讲述着古中山人的智慧。

揭秘战国七雄之外中山国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

“虎噬鹿”屏风底座

暴露古中山人雄心壮志

展厅中,几件不同的动物造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屏风底座: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错金银铜犀牛屏风座、错金银铜牛屏风座,都是难得一见的国家一级文物。其中,又以“虎噬鹿”造型最为精美。

凑近展柜,文物的细节一目了然:猛虎身躯浑圆,色彩斑斓,躬身右曲,三足着地,一爪腾起,正将捕捉的小鹿送入张开的巨口之中。“所有的肌肉纹理都需要用青铜器来塑造完成,技艺十分精湛,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春秋战国时期最精美的屏风底座。”

贾叶青特别讲解了猛虎的头部:老虎的右前爪抓着鹿,头也正往右前方探出,这样的造型十分不稳固;但是设计者巧妙地用三条鹿腿做了支撑,第四条鹿腿蜷缩着,将被咬后的痛苦展示得惟妙惟肖。“当时的设计者已经有了力的概念。”

历史上,中山国多次受到他国的打击,也曾被灭国后重新复国。专家推测,这件略有些血腥的器物或许体现了中山国的雄心壮志。“鹿是古代部落力量和财富的象征,老虎将鹿玩弄在股掌之间,或许是展现了中山国称霸中原的野心。”

揭秘战国七雄之外中山国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桌子界“天花板”

战国应用斗拱的唯一实例

展厅中,一件案面腐朽的案几也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其分量可见一斑。

这张古代小桌子的全名是“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仅存的案座让人惊艳:最底部是两雄两雌跪卧的梅花鹿,梅花鹿背有圆环,圆环的四个点上各站着一条龙。龙的造型比较特殊,一头两尾两翅膀,尾巴向两侧环绕钩住头上双角,翅膀向中央聚合成半球。每两条龙龙尾相交的地方,凤头引颈而出。

“如果底座只做成这样,肯定是不稳固的。所以当时的设计者把斗拱应用在了造型里,完成从底下半球形结构到上面方形结构的过渡。”贾叶青说,这也是目前已知的战国时期应用斗拱的最早实例,也是唯一实例。

从工艺上看,这张小桌子将金、银镶嵌在青铜表面,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代表了战国时期错金银工艺的高潮。其精美程度,堪称桌子界的“天花板”。

观展·提示

●展览地点:

河北博物院南区二层西侧展厅

●参观方式:

免费可通过官网及微信公众平台预约

●展期:常设展览

本报记者牛伟坤文河北博物院供图冯晨清制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