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各地区居民收入公布!快来看看你那儿是多少

2022-04-25 13:18:40 - 媒体滚动

原标题:一季度各地区居民收入公布!快来看看你那儿是多少

各地一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发布,居民收入和消费数据也揭晓了。

日前,国家统计局更新公布了31省份2022年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数据。

一季度各地区居民收入公布!快来看看你那儿是多少

8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全国水平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5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

榜单显示,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山东这8个省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跑赢了全国水平。

上海以22663元位居榜首

尽管上海3月份以来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但上海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占据榜首。

数据显示,上海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2663元,同比增长5.2%。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2元,增长5.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1元,增长7.4%。

北京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

北京紧随上海之后,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位居第二位。

北京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30元,同比增长5.3%。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6.6%,经营净收入增长0.4%,财产净收入增长0.6%,转移净收入增长5.2%。

榜单显示,上海和北京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这全国仅有的两个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大关的地区。

浙江距离2万元大关一步之遥

排在收入榜第三位的是浙江,浙江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366元,距离2万元大关只有一步之遥了。

前三经济大省收入如何?

广东、江苏、山东作为中国前三经济大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什么水平呢?

从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江苏达到16490元,位居全国第四;广东达到13360元,位居全国第六;山东达到10456元,位居全国第八。也就是说,“苏大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比“粤老大”要高的。

一季度各地区居民收入公布!快来看看你那儿是多少

上海一季度人均消费支出最高

从人均消费支出来看,上海一季度人均消费支出达到了12829元,位居全国第一位。

其次是北京,北京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332元,位居全国第二。

浙江一季度人均消费支出达到了10152元,位居全国第三。

上海、北京、浙江也是一季度人均消费支出在1万元以上的三个地区。

一季度你的收入和消费有多少?

居民收入为何跑赢GDP增速?

一季度各地区居民收入公布!快来看看你那儿是多少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

通常来说,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息息相关。如何看待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长?记者第一时间约请智库专家进行解读分析。

胡敏: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民生保障取得成效

胡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从一季度数据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同期经济总量增长0.3%,尽管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在进一步增大,但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仍然保持了同步增长,这说明党中央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好增长的源头来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基数相对较低,但增速要高于城镇,也高于同期GDP的增速,这说明广大农村地区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

近年来,中央加大对“三农”扶持和支持的力度,尤其是对粮食生产实施较大力度的稳价和补贴政策,激发了粮食生产的动力,而且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积极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收入保持了稳步增长。

而从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这四项结构性因素分析看,只有经营性收入增长低于同期GDP增长,这说明,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遭遇生产经营困难,造成经营收入有所下降,但同时中央实施更大力度的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稳住了市场主体、保住了就业、稳定了预期,这些政策措施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净收入都有了小幅增长。

周景彤:稳居民收入关键

在于稳就业

■周景彤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

一季度,全国居民收入增长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居民收入增速(实际5.1%)略高于GDP增速(实际4.8%),两者基本上实现了同步。二是农村居民增速(实际6.3%)略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4.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从未来趋势看,短期居民收入增长困难较大: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季度GDP增长4.8%,在疫情管控、外部环境恶化等影响下,二季度增速可能会低于一季度。二是居民就业受经济下行和疫情管控措施的影响,3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比2月上升0.3个百分点。

稳收入关键在于稳就业,稳就业关键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具体而言,稳就业首先要落实好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等稳就业政策,发挥好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作用。鼓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公务员等提高招聘人数。稳定宏观经济大盘,首先要尊重经济运行规律,高度重视“稳市场主体”,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特别要关注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千方百计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加强疫情防控的精准性、有效性,最大化地降低疫情及防疫措施给企业带来的冲击。

三大因素促居民增收

今年一季度,在疫情点多、面广、传播较强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能够实现5.1%的实际增长,实属不易。哪些因素支撑着居民收入的增长?

宏观经济稳步复苏为居民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国内外多重风险挑战下,中国经济迎难而上、开局总体平稳。一季度,我国GDP为270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4.8%,增速较上年四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经济继续稳步恢复。“尽管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在进一步增大,但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仍保持了同步增长,这说明党中央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为居民增收营造有利条件。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5%,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虽然3月中下旬部分地区受疫情影响,稳就业压力有所加大,但是前两个月国民经济持续恢复,促进了就业总体稳定,保证了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惠民政策持续出台,为居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从中央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和对特困行业实行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费政策等政策的实施,到多地实施省内促进居民收入实施方案的颁布,近期国家兜底保底措施接连出台,为居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

不仅增速,从分项来看,一季度居民收入也有不少亮眼之处。

分城乡看,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2元,实际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78元,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39,比上年同期缩小0.04,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

胡敏表示,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好增长的源头来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基数相对较低,但增速要高于城镇,也高于同期GDP的增速,这说明广大农村地区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

“近年来,中央加大对‘三农’扶持和支持力度,尤其是对粮食生产实施较大力度的稳价和补贴政策,激发了粮食生产的动力,而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积极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收入保持了稳步增长。”胡敏分析。

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名义增长分别为6.6%、5.4%、6.1%、6.3%。分析这四项结构性因素,扣除一季度物价指数1.1%,分别增长5.5%、4.3%、5%、5.2%,只有经营性收入增长低于同期GDP增长。

胡敏认为,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遭遇生产经营困难,造成经营收入有所下降,但同时中央实施更大力度的宏观调控政策、落实落细助企纾困政策,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稳住了市场主体、保住了就业、稳定了预期,这些政策措施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主要收入来源都有了小幅增长。

稳就业带动居民稳增收

“从趋势看,短期居民收入增长困难较大。”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周景彤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GDP增长4.8%,在疫情管控、外部环境恶化等影响下,二季度增速可能会低于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或给居民收入增速带来一定压力。

稳就业是稳居民收入的前提。周景彤分析,受经济下行和疫情管控措施的影响,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不过从全年来看,稳就业仍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表示,我国经济仍在恢复,适度经济增长必然需要劳动力投入的增加,有利于就业的稳定。

今年各项就业优先政策提质加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通过稳定市场主体保就业,强调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

近期,稳就业政策密集出台,特别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特困行业实行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政策、加大失业保险支持稳岗和培训力度等政策将会对就业形势产生较大改善。因此,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稳就业政策的落实落细,居民收入也会随之稳定增长。

(综合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