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藤结瓜” 浇灌浙西南最大产粮区

2023-05-25 06:05:56 - 四川日报

“长藤结瓜” 浇灌浙西南最大产粮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邵明亮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24申遗成功时间:2022年10月工程档案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面环山,中部为松古平原,瓯江一级支流松阴溪横贯松古平原。自汉代开始,古人因地治水,修建了数量庞大的堰、塘、井、圳、渠。到明末,松阴溪流域已建成完善的灌溉工程体系,滋润着松古平原大片农田,被称为松古灌区。松古灌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是瓯江流域最大的盆地灌区,素有“松阳熟,处州足”之说。“处州”即丽水的古称。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境内山水相间,这种地形让山川更加秀美,但也极大地制约了农业发展。得益于松古灌区发达的古代灌溉用水体系,松阳县的松古平原历来享有“处州粮仓”的美称,灌区总灌溉面积达16.6万亩,是浙西南最大产粮区。灌溉系统“长藤结瓜”堰、塘、井、圳、渠有机组合,对灌区水源有序调配“灌区内一年四季水量都很充沛。”说起松古灌区,松阳县新兴镇下源口村的水稻种植户刘樟华很自豪。俯瞰松阳县一带的地形图,松阴溪作为瓯江一级支流,横贯松古平原。千百年来,松阴溪水通过数量众多的古代水利工程源源不断地灌溉农田、造福苍生。“先民们利用不同时期修建的各类水利工程,对灌区内水源进行调配。”丽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灌区内形成了“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何为“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水工程遗产研究院副教授王义加介绍,松古灌区以松阴溪干、支流为主要水源,以堰、塘、井等为调控单元(称之为“瓜”),以圳、渠为传送单元(称之为“藤”)。堰、塘、井、圳、渠,这些数量众多的灌溉工程节点通过干、支、毛渠互相串联,有机组合,对灌区内水源有序调配,故称为“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据丽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的特点是:雨季蓄水灌溉排涝,旱季山塘井泉补水,系统既充分利用各种水源、发挥“瓜”的调蓄作用,也提高了传送单元“藤”的供水能力,形成了符合现代水利工程理论的多级灌溉系统。以松古灌区内的金梁堰为例,该古堰位于松阳县斋坛乡的北溪上,是松古灌区灌溉面积最大的古堰之一,也是当地较早采用无坝引水的灌溉工程。“我们片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梁堰的供水。”斋坛乡小石村村民周士贤说。据当地水利专家考证,松古灌区灌溉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古堰,现存14处。清代以前的堰坝,有据可查的有50处。实际上,整个松古灌区有名无名的大小古堰,更是有上千处之多。建设管理制度屡开先河从治水、管水到用水,灌区管理制度创新彰显古人智慧“每年夏天,我们都会按照各村庄的耕地面积,协商制定水期表,排定各村放水时间,轮流分配灌溉用水。”在松阳县新兴镇,当地水管单位干部拿出一张水期表,表上详细列出了各村的放水时间。在松古灌区发展过程中,除了修建各类水利设施,一大批彰显古人智慧的灌区管理制度也逐渐形成。其中“定期轮灌”正是沿用了数百年的用水制度之一,即按照分水榜文、碑刻规定的水期,分片区定期轮流灌溉。除了上述制度,松古灌区许多建设、管理制度都在历史上开创了先河。当地首创的“圳田制”就是其一。据丽水市瓯江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国平介绍,“圳田制”是松古灌区先民在筹集管理经费方面的一项制度创新。“圳田制”是指堰圳董事会获得田地之后,将该批田地出租给农户,再将租金用以维修、管理堰圳的一种管理经费筹集方式。此外,松古灌区在水权管理方面也有诸多制度创新,包含对水权的获取、许可、变更、交易等。陈国平介绍,早在明清时期,松古灌区先民就有一套较为系统的水权管理机制,并出现水权交易市场。例如,完成了对水权的确定、水量的分配等。据史料记载,在清康熙年间,松阳县出现了两次水期买卖的案例,主要用于水碓碾大米等加工业。目前,松古灌区已发现元、明、清时期碑刻14方、榜文18篇,真实还原了灌区立项选址、政策处理、水量配置、长效管理等古堰水事管理事项。“可以看出,从治水、管水到用水,松古灌区在历史上就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建管机制,并延续发展至今。”丽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