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长宁|人类学视野下的边境故事

2024-05-25 09:30:35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让书香与您常伴

读在·长宁|人类学视野下的边境故事

活动信息

嘉宾:范可、沙青青

地点: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7号楼

参与须知:*活动开放名额有限,报名后请务必按时出席*报名实行一人一票制*请勿携带外食和饮料

活动简介

遗体。此刻他的骨灰在山脚下被雨水冲刷,重新混进了当初孕育他的土壤。他的尖叫无声,你仿佛在他的笑声中听见那些灰烬。

——奥丹诗人塞佩达(OfeliaZepeda)

一个双肩背包、一双劣质球鞋、一瓶四升装的水,这或许就是拉美无证移民徒步踏入索诺拉沙漠的全部家当。而在边境的荒芜之地等待着他们的,是极端高温、飞禽猛兽、崎岖险途……自然环境不仅是越境者赴美的巨大考验,还能成为美国政府的虚伪掩护和致命武器。这是一套酝酿已久且实践多时的边境查缉体制,背后是庞大的边境巡逻队、数不清的移民拘留所和耗费巨资的武器库;当然,还有散落在沙漠的无主遗骸和跨越国界的沉重伤痛。

读在·长宁|人类学视野下的边境故事

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杰森·德莱昂,于2009年开始在美墨边境西部进行长期田野调查,写就代表作《移民路上的生与死》。他亲身踏入沙漠,救助伤者、捡拾骸骨,并与移民同吃同住,结成深厚友谊。在书中,读者可以看见众多越境者的面容,听见他们的讲述,了解最惊险悲惨的“走线”过程;也可以透过作者的分析,理解沙漠如何成为政治暴力的关键一环,而无证移民为何宁可以身犯险也不愿留在故土,最终沦为全球化下的牺牲品。

读在·长宁|人类学视野下的边境故事

5月25日,人类学资深学者范可、文史研究者沙青青将一起来到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聊聊这本凝结了血泪的见证式作品,谈谈(后)全球化时代中的流离和个人苦难,以及研究和记录这一切的价值。

嘉宾介绍

读在·长宁|人类学视野下的边境故事

范可

现为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原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族群性、认同政治、全球化,以及人类学理论研究。著有《他我之间——人类学语境里的“异”与“同”》《在野的全球化——流动、信任与认同》《漂泊者的返乡之旅》《认同、文化与地方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理解族别——比较的视野》《什么是人类学》等作品。

读在·长宁|人类学视野下的边境故事

沙青青

文史研究者、专栏作家、播客主播。研究成果见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长期受邀为《上海书评》《新京报》等媒体撰稿。另著有《昭和风,平成雨:当代日本的过去与现在》《暴走军国:近代日本的战争记忆》,译有《使日十年:1932~1942年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C.格鲁的日记及公私文件摘录》《同盟的真相:美国如何秘密统治日本》等作品。

读在·长宁|人类学视野下的边境故事

《移民路上的生与死:美墨边境人类学实录》

[美]杰森·德莱昂著

赖盈满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读在·长宁|人类学视野下的边境故事

★美墨边境的天然杀戮场,移民的生死民族志!麦克阿瑟奖得主、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杰森·德莱昂,重走迁移线路,追踪采访越境者,揭露美国政府以险恶沙漠为掩护的杀人计划。

★民族志+考古学+法医学,生命权力(福柯)+例外状态(阿甘本)+死亡政治(姆本贝),借多重人类学手段还原沙漠暴力,用经典理论检视移民无足轻重的政治存在,直击主权者漠然、虚伪及残酷的本质。“入境者死亡人数是策略的效力指标……暴力升高,效果才出得来。

★越境者第一人称叙述+60余张纪实摄影照片,让亲历者发声,借影像作证,在沿途痕迹消解、苦难被遗忘、罪证被抹除前,保留对非人道移民政策、畸形全球化进程血淋淋的控诉。

编辑:葛斐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