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对“AI代写论文”说“不”?

2024-05-25 23:01:53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2024年高校毕业季即将到来

为什么要对“AI代写论文”说“不”?

记者调查

多所高校就AI发布最新“补丁”通知

此前,不少国内高校先后发文

对学生在毕业论文中

使用生成式AI的行为说“不”

并进行论文AI代写检测

也就是用“AI检测AI”

(点击查看此前报道)

为什么要对“AI代写论文”说“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

上海高校方面

虽然目前没有明文通知

什么是AIGC?

AIGC即“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检测服务系统”是指以文本为检测对象,通过语言模式和语义逻辑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比对,区分人工创作的内容和AI模型生成的文本内容,从而进行监管和维护学术诚信。目前,

为什么要对“AI代写论文”说“不”?

观点交锋

正方:极佳的辅助润色工具

早在2023年12月

就有媒体面向全国高校学生

发起关于AI工具使用的问卷调查

其中84.8%受访者曾使用过AI工具

采访中,不少毕业生向记者坦言

他们用到了一部分AI基础功能

在创意写作专业的研究生小王看来,AI工具是个好辅助,对她毕业论文的格式规范起到了很大帮助,“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动辄大几十个,如果你一个一个改格式会非常烦。”同时,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小王的思维难免有枯竭之处,这时候她会将自己写的词句输入给AI,向它下达指令,让它帮忙润色,看看是否能从中得到启发。

小严是沪上一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AI工具使用上,也有与小王类似的操作和想法,只是使用方法不同:“我想要画某个东西,但是我找不到资料或合适的构图,我就会对AI详细描述我想画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它会提供很多图。”随后小严会从中挑选出合适的图进行参考,观察它的配色和元素,从中获取灵感。

为什么要对“AI代写论文”说“不”?

“我的导师很赞同我们使用AI作为辅助工具。”小严回忆说,因为目前广告设计面临“设计危机”,

反方: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

尽管AI工具作为辅助

似乎极大地提升了

学生们的工作效率

但一些毕业生认为

AI工具无法给自己的毕业论文

提供多少帮助宋同学是个理科生,专业为软件工程,

社交媒体上也有热帖指出,用AI工具写出的论文很容易看出来。AI会编造根本没有出处的参考文献,搜索引擎根本搜索不到。还有本科生博主晒出了用GPT完成论文初稿后AIGC查重率达96%的“血的教训”。

为什么要对“AI代写论文”说“不”?

不仅是文本,

为什么要对“AI代写论文”说“不”?

专家观点

AI主要扮演辅助角色

需在实践中建立规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副院长周葆华认为,学位论文是人的学术创造性活动,需要理论创新、一手资料的实地收集等,AI目前都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还是把它定位在一个辅助性的角色,比如进行语言的翻译、文字资料的初步梳理等,同时需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完善这方面的规范。

“学位论文包括其他学术论文,都强调作者的原创性,所以,从学术规范、原创性的角度来讲,其实也不能依赖生成式AI的使用,主体不可能也不应该由AI生成,因为生成式AI的背后是根据以往人类知识和数据的积累,所产生的概率性结果。”周葆华认为,从核心原则上来讲,应保持论文的原创性,同时对他人和以往成果、版权等应给予以尊重,这是重要的边界;另外从规范性角度来说,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应用到AI作为辅助,也应当有清晰的标注和说明。

论文要经受原创性的检验,论文的创新不是简单的重组、拼凑式的“混搭”。周葆华相信,有质量的学术论文写作想要依赖AI本身也不现实。

“育”字上做文章

让同学们使用有“度”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严宇鸣认为,AI技术的运用在未来只会越来越普及,学校对于学生提交作业、论文的质量评定尤其是辨识其原创性的难度将会更大,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要在“育”字上做文章,让同学们使用有“度”。

“AI直接生成文本其实只是一种技术更新,同学们更往前就是采用‘复制粘贴’办法,在作业中拼贴材料,现在无非是将这个步骤更加人工智能化了,可以直接生成文本了。”严宇鸣认为,与其“堵”不如“科学引导”。面对学生专业学科毕业论文,使用还是不使用AI的正确态度不在于一定要有学校明文通知,做出禁止性规定,而是更紧要地在教育层面树立正确价值观,鼓励同学们在技术上去尝试和拥抱AI,但也要充分意识到进行自我思想表达的崇高意义,杜绝对于AI生成文字、图片、视频的简单依赖或盲目使用。

严宇鸣相信,端正了思想,对AI的审慎应用就会成为内心的自觉。不然,仅从规则层面硬性规定而不触及灵魂,学生也总能想到一些“反制”或者打擦边球办法。他还提醒,特别是学位论文,导师更要强调过程性辅导,这亦是有效避免AI代写的方式。不难看出

成为高校专家集中的声音

而随着AI的普及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刘昕璐实习生林千惠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