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创”的医疗器械如何在上海炼成?|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2024-05-25 21:12:00 - 界面新闻

记者方卓然

“最早的时候我们用的放射设备都是外国品牌,设备维保费用非常高,维修费都是按照小时计算,更不用说维保效率还很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主任严福华说,2013年起,上海联影集团生产的国产CT机已经替代海外品牌,这无论是对医院还是患者,都是非常迫切的需求。

5月24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位于上海嘉定区的联影集团。除了CT机,在联影的展厅里还蕴藏着多项“世界首款”“全国首款”高端医疗装备,重塑了我国高端医疗装备90%以上依赖进口的行业格局。

这些自主研发的“国之重器”还出口到全球市场,截至2024年4月,联影医疗业务已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13100多家医疗机构,覆盖约1/3“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

通过医生们的实际使用,成立不久的联影收到了不少有效的反馈与建议。

“一开始,在软件方面,国产CT机图像只能调整亮度、对比度,功能较为单一,多次升级产品设备后,联影CT图像的三维后处理水平大幅提升,原本需要半小时生成的图像,大概一两分钟就可以成像。”严福华说,此后,瑞金医院相继引进联影医疗MI、MR、CT、DR全线装备数十台设备,双方交流合作越来越多。

“世界首创”的医疗器械如何在上海炼成?|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从产品迅速落地到应用的背后,是上海不断抢占科技前沿的结果。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透露,近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增长迅猛,从2022年的1.4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1.6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占全市GDP的24.8%,日均新增科技企业37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4万家,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21.1%。

其中,医疗器械是当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最迅速的赛道之一,也是近年来上海制造业的新亮点。官方数据显示,2019至2023年,上海五年共有30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

得益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以及上海为企业发展打造的良好成长空间和创新氛围,联影集团得以快速发展。

“世界首创”的医疗器械如何在上海炼成?|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联影的医疗设备。摄影:方卓然

上海拥有大量高校、科研院所、顶尖三甲医院以及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发布,以及创新生态的持续改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科研人员开始与联影合作,探索创新合作机制和平台,共同开展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和技术攻关,培养复合型顶尖人才,把上海一流的科研和临床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2021年,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联影医疗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交大—瑞金—联影“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双方在人才培养,研发方向、临床应用、创新产业转化等各领域开展强强合作,共同促进高端医疗装备研发支撑与转化平台建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培养交叉人才与青年科学家,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认为,医生是最直接面向用户的人,也是对应用需求最敏感的人,医生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帮助创新研发机构、企业加快医疗器械产品的开发迭代。

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表示,如今,联影集团已推出180余款性能、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硬软件产品,实现了X光、CT、磁共振、PET/CT、PET/MR等全线高性能医学影像、放疗产品核心部件和整机的自主研发与制造。

这些产品中,有世界首款2米PET/CT、世界首款5.0T全身磁共振、世界首款75厘米超大孔径3.0T磁共振等一批“世界首创”或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它们的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部分产品和技术国际领先。

“我们的产品还拓展到了生命科学仪器、医疗机器人、医疗可穿戴设备、医疗芯片、医疗数智化、医疗3D打印等领域。”薛敏说,这些医疗设备给百姓就医带来了很多利好。

薛敏解释道,以磁共振为例,因为不掌握核心技术,过去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国产率不足5%,3.0T磁共振设备100%依赖进口。由于进口设备价格昂贵,我国百万人口磁共振拥有量曾经不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10。

而现在,联影医疗的磁共振设备已进入全国近千家医疗机构,国产磁共振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2013年的14%升至40%以上。“高场磁共振设备的推广普及,也让进口同类产品大幅降价,让更多的中国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高场磁共振设备。”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