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泉州洛阳桥畔的“名谏清卿”,你知道吗?

2024-05-25 21:39:39 - 政府网站

转自:泉州发布

核心提示

世遗泉州,洛阳古桥。桥南古街有一刘氏家庙,照墙上阴刻“名谏清卿”四个大字,笔力刚健,熠熠生辉。此四字乃明熹宗赐给刘氏温陵芝山洛阳派第一位进士、桥南先贤名宦刘弘(宏)宝的。

刘弘宝,字公可,号台岩,古晋江县三十八都万安铺桥南村人,生于明嘉靖己未(1559年)。桥南刘氏,古称温陵芝山洛阳派,系南宋抗金名将刘锜后裔,其开基祖为刘辰治(刘锜九代孙)。刘辰治于元末明初从晋江祥芝大堡徙居桥南,开枝散叶,传衍出一个族群,传至刘弘宝已是第七代。

夜读|泉州洛阳桥畔的“名谏清卿”,你知道吗?

家庙照壁上镌有“名谏清卿”四字

01

敢于谏言忠于职守

刘弘宝登进士第后,先到兵部进行短暂的“观政”(实习)。不久,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约两年后,经考察合格,出任户部给事中。

给事中虽然官秩从七品,但“位微职重”,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同有建言及进谏之责,属言官之列。刘弘宝入职户部给事中时,约在万历十七年(1589年),当时万历皇帝“日夜纵饮作乐”,疏于朝政,任由内监佞臣弄权,把朝政搅得一塌糊涂。耿直的刘弘宝看不下去,认为不批评纠正枉负自己的职责,于是不断上疏谏言。他曾在一次疏言中揭露某权贵恣意妄为、横行霸道、欺压官民的行径,要求将他从皇帝身边驱逐出去。他还建议保护“抗章忤旨”的言官,解除言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敢于关心国事,直言进谏。刘弘宝的直谏获得多数朝中大臣的支持。

夜读|泉州洛阳桥畔的“名谏清卿”,你知道吗?

桥南刘氏族人(右一)为外地游客讲述刘氏家庙的故事

不久,刘弘宝进阶工科都给事中,掌工科诸事。有一次,他与同事按规定调查统计“水衡钱”(皇室的储藏银两),发现有白银近百万两。但万历皇帝对饮食、衣装、器用非常讲究,极尽奢靡挥霍之能事,仅一年就花费了16万两。他感到惊讶,私下说:“这样开销,不到几年就花完了!”于是下令,非必要的开销,不准列支。如此一来,既断了某些权贵的财路,也惹恼了皇帝,引发他们的不满。

其时,江西陶瓷业发展困难,江浙纺织品供给不正常,徐州淮海一带经常洪水泛滥,刘弘宝身在工部,最为知情,忧心如焚。他奋笔疾书,奏报朝廷,要求朝廷暂停让江西进贡精美瓷器;披露江浙进贡朝廷的纺织品生产进度赶不上,建议予以缓期和减少指标;催促尽快修复徐淮地区被洪水冲溃的河堤。关于黄、淮河分道办法,有关官员各说各的,方法不尽相同。刘弘宝主张由治河大臣专门负责,博采众议,提交可行的方案。不少大臣建议修复黄河故道,提出要从陆地挖掘清理漕运700里长。刘弘宝根据自己的了解,指出这种说法是闭门造车,毫无根据,认为这种疏浚工程需要进行实地勘察。于是,他不怕路途遥远,亲自到现场进行勘测,做出精确的工程设计。

刘弘宝忠于职守,敢于建言献策,与不正之风作坚决的斗争,赢得了持正之士的尊重和敬佩。但也因此得罪了皇帝及部分官员,为其埋下贬谪的祸根。

02

言行一致清介仁厚

刘弘宝对原礼部尚书薛瑄很敬佩,“手抄薛文清读书录,其躬行一禀文清家法”。薛瑄谥号文清,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人称“一代廉吏”。薛瑄还是个学养深厚之人,著有《薛文清公读书录》。刘弘宝以薛瑄的高贵品质为榜样,认真学习其“欲淡则心静,心静则理见”“不与利交则无咎”等为人处世格言,并在多年沉淀后,总结出自己的座右铭:“视公如家,则不敢苟;视民如子,则不忍伤;视同类如己,则无便利心;视禄位为寄,则无患得失心”。刘弘宝言行一致,“清介仁厚出于自然,粗粝蔬布终身一日,所居不蔽风雨晏如也”。《闽中理学渊源考》作者李清馥赞他:“居常逡巡韬抑,不露意气。而遇事必言,辄复委婉,曲尽事情。公卿间尤以此多之,于是公望蔚然。”

刘弘宝在工部任职多年,后主动请求朝廷将自己外派。约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刘弘宝到浙江任参政,“分宪台州”。这是他第一次到地方任职,直接面对的是基层官员及民众。他一方面施行仁政、“重教轻刑”;另一方面洁身自好,恪守廉节。

夜读|泉州洛阳桥畔的“名谏清卿”,你知道吗?

家庙内今设有刘氏家风故事展板

然而,“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刘弘宝在浙江任职不久,竟“坐谪潮阳典史”。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单县黄堌决口,由于后来上任的工部尚书杨一魁坚持“分黄导淮”的主张,所以该决口一直未堵。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商丘肖家口(在黄堌口上游)亦决口,“全河奔溃入淮,势及陵寝”,皇家祖陵险被河水所淹。万历三十年(1602年)春,闻讯后的皇帝大怒,下旨削去工部尚书杨一魁之职。杨一魁曾是刘弘宝的上司,而当年刘弘宝也给治河出过建议,杨一魁的政敌于是上书要求追究弘宝责任,将其削官为吏。万历皇帝曾遭刘弘宝“忤逆”,本就怨恨在心,遂降旨将弘宝谪为潮阳典史。

刘弘宝一向“视禄为寄”,对于贬职并不太在意。他母亲黄夫人也一样,甚至还催促他早点去任所。刘弘宝初至潮阳,后来又转到交通更为不便的惠来县任职。到了潮汕地方,他在工作之余仍坚持读书,途经漳州时还曾拜访理学家李材,与其探讨学问。不过,由于多年奔波劳碌,刘弘宝身体大不如前,不断有恙缠身。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他告假返乡休养。

夜读|泉州洛阳桥畔的“名谏清卿”,你知道吗?

家庙中的“翰林”匾额为刘弘宝而立,“祖孙进士”匾则是为刘弘宝与其孙刘麟长而立。

回乡后,刘弘宝关心桥南家乡的发展,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业。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发生大地震,洛阳桥受到极大破坏。时任泉州知府的姜志礼亲自去实地调研,并组织修复洛阳桥,终于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完成修缮工程。其间,刘弘宝也为修桥奔走呼号,以他缙绅身份的影响力、感召力动员家乡族亲捐资献物。竣工后,为表示对姜志礼造福桑梓的谢意,刘弘宝联袂郡绅何乔远、蔡彭、陈华、蔡应麟、李懋桧、庄懋华、苏懋等,宴请了姜志礼。这是刘弘宝最后一次出现于史书的活动信息。明代大学士蒋德璟撰写的《赠奉直大夫工部虞衡司员外郎刘翁改葬墓志铭》称,万历三十七年秋冬之交,刘弘宝病逝于桥南老家。

万历皇帝去世后,明熹宗执政。有大臣向他介绍刘弘宝的德行政声,为之反映冤情。刘弘宝的裔孙刘麟应(时任兵部武库司员外郎)也提出为爷爷请谥奏疏。熹宗从善如流,给刘弘宝平反,赠太常少卿,并赐“名谏清卿”匾。因刘弘宝著有《尚书说》《谏垣遗稿》《诗集》,又善理学,故谥“文清”。刘弘宝名留青史,浙江史册将其列为“名宦”,福建志书列其为“乡贤”。

03

宗风端正佳话世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品学兼优的刘弘宝入世后认识了志同道合的终生益友何乔远。万历十四年(1586年),刘弘宝与何乔远一起赴京参加会试,同榜登第,遂相与为友。刘弘宝小何乔远一岁,视之为兄长,很是敬重。刘弘宝之子刘廷焜读书时,弘宝就曾拿着他的文章去请乔远指点;后来孙子刘麟长上学时,自觉不久人世的弘宝即托孙于何乔远,求乔远收麟长为生。何乔远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悉心教导麟长。严师出高徒,刘麟长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高中举人,翌年蟾宫折桂,后官历四川布政使司左参政、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夜读|泉州洛阳桥畔的“名谏清卿”,你知道吗?

桥南刘氏家庙建筑依旧保留着明代建筑的风格

刘弘宝祖孙三代与蒋光彦父子的世交,也是泉州名宦间一段佳话。刘弘宝和蒋光彦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一起举人中式。蒋光彦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曾任江西副使。其子蒋德璟北上前,曾住在刘家,“尝过万安桥,偶憩庑下”。刘廷焜热情招待德璟,请喝酒配海蛎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蒋德璟和刘麟长“同试于乡”。前者名落孙山,后者举进联捷。刘麟长没有在蒋德璟面前扬扬得意,而是安慰鼓励他继续奋斗。果然不久,蒋德璟亦联捷中式。蒋德璟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翌年改任户部尚书,晋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刘蒋两家的友情不断升温。崇祯三年(1630年),蒋德璟在日理万机中,还抽空为刘家撰写了《赠奉直大夫工部虞衡司员外郎刘翁改葬墓志铭》,言之凿凿,行之切切,彰显两家的深厚情谊。

夜读|泉州洛阳桥畔的“名谏清卿”,你知道吗?

刘氏家庙坐落于桥南古街上

走进桥南古街,刘氏家庙建筑富丽堂皇,大门上有“刘氏家庙”四个鎏金大字,底下另有“世承天宠”四字,据说是出自明代书法家张瑞图的手书真迹。门廊下有木雕人物、石刻花鸟,惟妙惟肖,具有明代雕刻风格。照墙的“名谏清卿”及家庙里的“祖孙进士”“四代一品”“太常少卿”“中宪大夫”等匾额,展示着桥南刘氏的荣光。刘弘宝为这荣光开启了先声,也为刘氏传承了正气。如今每到周末节假日,洛阳桥游人如织,偶尔有人驻足刘氏家庙,“名谏清卿”的历史便流传开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