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怜的马拉特》再登实验剧场,“能在剧场相见是幸福的”

2022-06-25 18:06:00 - 澎湃新闻

6月24日起,北京人艺小剧场剧目《我可怜的马拉特》登上实验剧场的舞台。这部细腻委婉又深刻浓烈的作品,既给观众呈现了激荡在舞台上的青春与梦想,又展开了对人生复杂课题的深入探讨。经过去年的首演,该剧目今年作为建院七十周年纪念演出二度归来。这也是继3月21日《朱丽小姐》在此演出结束后,时隔整整三个月,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再度开门揖客。

《我可怜的马拉特》再登实验剧场,“能在剧场相见是幸福的”

《我可怜的马拉特》再登实验剧场,“能在剧场相见是幸福的”

《我可怜的马拉特》剧照,本文该剧剧照均由李春光拍摄。

“别怕,成为幸福的人”

导演林丛表示:“正如这部戏中的主人公在成长,希望我们也能用作品和观众一起陪伴彼此的成长。”她还在朋友圈中展示了专门为此轮演出定制的观众别册,被制作成一封信笺的样式,信函中她还写道,“戏剧是一座桥梁。连通舞台和心灵,连接过往和未来,连接现实和理想。我们都是可怜的马拉特,让我们勇敢生活,别怕成为幸福的人。”

“别怕成为幸福的人”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尽管人人都有实现自我的本能。吊诡的是,不管是在人生职场,还是爱情婚姻,很多人却自甘不配,往往不敢真正去追求幸福。出自苏联著名剧作家、“家庭心理剧流派”代表人物阿尔布卓夫(1908~1986)之手的名剧《我可怜的马拉特》,正是于寓目。

“我可怜的马拉特,你总是幻想不可能的事情,却害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剧中丽卡对那个看似玩世不恭,实则懦弱心重男人的控诉,也是“点题”的金句:他们明明早已彼此相爱,却碍于友情与同情,一次次擦身而过。特别是当列昂拖着一条残臂从东线战场回来,自私地想将丽卡的爱情当作生命最后的寄托——哪怕明知这其间同情更多一些,也要死死地据为己有时,马拉特选择了将自己放逐出本属于他的那间客厅……在苏联广袤的国土上,马拉特终于成为一名架桥工程师,却无力建一座心桥,回到恋人身边。

《我可怜的马拉特》再登实验剧场,“能在剧场相见是幸福的”

2019年时,北京人艺首次将阿尔布卓夫的《老式喜剧》搬上舞台,备受好评。阿尔布卓夫在苏联乃至国际剧坛都享有盛誉,有着“现代契诃夫”的美名。《我可怜的马拉特》一如既往体现了他关心人,着眼于人的生活、命运、情感为出发点的创作风格,用细腻委婉又激情澎湃的笔触,讲述了三个在战争中相遇的年轻人相遇、分离、重逢的故事,亦是在讲每个人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与选择,如何找到和认识真正的自己。导演林丛解读道,这其实代表了一种面对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我们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了这个幸福会失去什么,我们会不会因为害怕失去而不去追寻。” 

二度打磨,“强化人物个性”

作为一部展现复杂人生经历的作品,这部戏无疑为演员提出了巨大挑战——角色复杂的生活遭遇造就了每个人多面的性格,在表演时既需要内敛又需要展开,把层层意思表达清楚。这对于王佳骏、陈红旭、石云鹏三位北京人艺的青年演员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舞台成长的机会。

经过去年首轮演出,每个人都收获了更多对角色的体验,因此导演林丛在之前准确并且符合人物基调的基础上对演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轮我们会根据观众反馈,调整一些节奏。同时更加强调人物本身的个性,能放能收,演出人物更多一层的内心世界。”而为了更好地让年轻人提升,剧组还安排了何冰来为演员指导独白。“这也是人艺的传统,传帮带。”据悉,北京人艺副院长冯远征专门为该戏开设了表演工作坊,知名演员何冰更是在此轮演出前召集三位年轻演员,传授剧中独白技巧。

片中三位主演,饰演马拉特的王佳骏、饰演丽卡的陈红旭以及饰演列昂的石云鹏,都是人艺90后演员。年龄最大的王佳骏,也才刚过而立之年。他在这部苏联话剧中,还奉上了一段俄罗斯民族特有的赶马车舞,显现出不俗的舞台功力。看他们的表演,既见生活流的自然而然,又有诗意的沉郁顿挫,将饱受战争带来的颠沛流离,和平年代面对爱情选择的聚散离合,以及心头那从未曾熄灭的理想之火,全都演绎得丝丝入扣。

《我可怜的马拉特》再登实验剧场,“能在剧场相见是幸福的”

《我可怜的马拉特》剧照,王佳骏饰演马拉特(右)、陈红旭饰演丽卡。

《我可怜的马拉特》再登实验剧场,“能在剧场相见是幸福的”

《我可怜的马拉特》剧照,石云鹏饰演列昂(中)。

小剧场40周年 就像是一个魔盒

回首往昔,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北京人艺着手进行新的戏剧尝试。1982年7月15日北京人艺原创话剧《绝对信号》开始排练,11月1日正式演出,开创了中国小剧场话剧先河,被称为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开山之作”。《绝对信号》在表现形式上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突破了传统话剧的时间结构,拓宽了戏剧表现的空间,探索了新的戏剧和舞台观念。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为适应话剧形势的发展、培养人才、开辟一个新的演出阵地,北京人艺先后建成了北京人艺小剧场和实验剧场:1993年2月,剧院决定将首都剧场南边老食堂改建为小剧场,并于1995年11月落成并投入使用,开幕话剧是由剧院排演的美国剧作家萨姆·谢泼德创作的《情痴》(任鸣执导)。2008年时,因设备老化,小剧场停止使用。2018年10月,扩建整体规划,这座小剧场正式拆除。2021年时,随着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落成使用,中心内再度恢复了北京人艺“小剧场”。

《我可怜的马拉特》再登实验剧场,“能在剧场相见是幸福的”

作为北京最早建立的小剧场,这里见证了许多代表着先锋、实验色彩的小剧场戏剧的诞生,林兆华、任鸣、孟京辉以及众多戏剧导演的作品,都曾经在人艺的小剧场里被观众熟知。

日前过世的北京人艺院长、导演任鸣曾感慨道,“小剧场戏剧就是一座‘梦工厂’。它为导演提供了展示创新和探索精神的舞台。许多实验剧场都在这样的场馆举行。若想真正了解中国的舞台剧,就不能不看小剧场。” 

《我可怜的马拉特》再登实验剧场,“能在剧场相见是幸福的”

《我可怜的马拉特》再登实验剧场,“能在剧场相见是幸福的”

《我可怜的马拉特》再登实验剧场,“能在剧场相见是幸福的”

这座建筑面积仅400平的实验剧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因其小,舞美设计正好别出心裁,真正做到了“一戏一格”,各不重样;还因其小,舞台和观众席近在咫尺,演员和观众几乎平视。表演的逸兴横飞,观赏的全神贯注,纵然没有VR、AR的科技噱头,却委实才是“沉浸”的享受。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