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警钟敲响: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炒壳”、“卖壳”已无意义

2023-06-23 10:00:06 - 市场资讯

转自财视

近期多家公司发布终止上市相关公告,均属面值退市情形。据统计,包括已退市的公司在内,年内已有43家公司拉响退市警报,预计今年退市家数将创历史新高。

随着退市机制完善,退市渠道日渐畅通,A股退市渐趋常态化,由此资本市场优胜劣汰已成时代大趋势,“炒壳”、“卖壳”等已经毫无意义。

退市趋于常态化,比例仍有上升趋势

中原证券分析师周建华表示,退市常态化是退市新规和落实严监管的成果,也是市场成熟的重要表现。强制退市公司刷历史新高说明监管改革成果明显,退市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出清证券市场,保护投资者有重大意义,将为资本市场长期稳健发展提供保障。

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学术委员付立春认为,退市制度是整个市场制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关系到了注册制的进和出当中的一半环节。退市在中国过去案例相对比较少,因为上市公司即使主业出现问题,还有上市公司自身这个价值在,更多是一些并购或其他的资本操作,进行一个重新价值的利用。另外退市制度此前完善程度并不是非常高,资本市场有很多避免退市的方法。

但是随着全面注册制的逐渐推行,特别是在IPO阶段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整个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发展状况也出现了比较大的区别。随着整个资本市场趋于成熟,加之全面注册制的推行,退市制度也在趋于完善。对比发达资本市场,其退市制度更加完善,退市的数量和比例都比较高,也就是说随着中国退市制度趋于完善,未来退市比例仍有上升趋势。

退市警钟敲响: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炒壳”、“卖壳”已无意义

退市类型呈多元化,面值退市或将成为未来退市主流

从退市类型看,A股退市呈现多元化特征,交易类、财务类和重大违法类退市情况均有发生。从实际情况来看,面值退市作为市场选择的结果,或将成为未来退市的主流。

周建华指出,纳斯达克每年退市公司数量占比约为8%,欧美国家违法成本极高,在成熟市场一旦上市公司违法违规,就会触发投资者用脚投票抛售相关公司股票。随着我国法治与市场日趋成熟,投资者也将日益理性,面值退市可能成为退市的主流和常态。

付立春则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面值退市引起的退市状况数量和相对比例来看,在中国可能会相对多一点。这跟目前的退市制度、退市标准以及潜在退市企业的集中性特征是有关系的。他认为在一个成熟的市场里,退市应该是多种多样不一而足的,面值退市只是其中的体现之一而已。

房地产企业成为退市重灾区

从行业分布来看,房地产企业成为退市重灾区。据统计,截至目前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共有114家,其中披星戴帽(ST或*ST)的房企达11家。

付立春强调,房地产企业主要是受到行业周期比较重要的影响,叠加整个疫情周期以及相关经济形势、发展政策的演变,所以会形成相对比较集中的出现退市和潜在退市的可能。

周建华认为,大量房企面临退市,内因是经营杠杆过高,外因是宏观与监管环境变化。监管基于审慎考虑对房地产企业融资提出“三道红线”,资质较差的企业融资渠道受限,对高杠杆房企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房企退市可能引发整个行业的大洗牌,行业经营模式也将向低杠杆、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转变。

退市机制的从制度规则到实施,形成完整的链条,是成熟的资本市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进有出才能形成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按照市场经验来看,如果是只进不出的话,可会让整个市场体量过于庞大,然后公司质量出现比较大的分化和良莠不齐,从而对整个市场的正常持续发展形成一些不利的影响。他认为退市制度应该是对所有行业一视同仁,退市规则的制定和标准的实施,应该是兼顾所有行业的共同点。

退市警钟敲响: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炒壳”、“卖壳”已无意义

退市制度是保障全面注册制顺利实施的基础

当下不只是触发面值退市的公司增多,今年以来,整个退市数量创下新高。随着常态化退市机制的加速推进,近三年来强制退市数量超过资本市场之前近30年的总和,历史积累的大量绩差“钉子户”得到集中清理。然而,仍有不少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试图“保壳”,近期多家ST公司公布破产重整、引入实力股东、扩大生产等消息,有的个股实现摘帽涨停,有的则股价继续腰斩。

严格的退市制度是保障全面注册制顺利实施的基础,减少股票发行过程的权力寻租问题,把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交给市场,监管层做好规则制定人和市场看门人的作用。随着“壳”价值不断贬值,“炒壳”、“卖壳”已经毫无意义。退市新规实施后,监管机构对“壳公司”加强退市监管力度,历史上因欺诈发行、财务造假而被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的公司均遭到强制退市或提醒投资者退市风险。

周建华强调,退市制度针对违规公司不针对行业。上市公司作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在新的经济增长周期要保持发展优势,跳出惯性思维和经验主义,遵循新发展理念迎接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