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也要“抓活鱼”(艺海观澜)

2024-06-25 06:16:02 - 人民日报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读者阅读方式、文学传播方式如何改变,“抓活鱼”都是最有用的办法,这样写出来的散文才有烟火气、生活气,近看情趣生,远观诗意浓。

“抓活鱼”,往常是对新闻人的要求。“活鱼”活灵活现,看着新鲜,读着够味。其实,在新的文学环境下,散文写作,也要善于“抓活鱼”。

素材要“活”。在一部手机行天下的时代,若文章标题、内容不新鲜,读者手指头一划拉就过去了。不仅新媒体如此,纸质期刊读者常常也是打开封面,扫一眼目录,熟人的读一读,标题新颖的读一读,短一点的读一读,那些四平八稳的“陈年往事”,大多时候是被忽略的。

什么样的素材“活”呢?时下最新的,与读者最近的。比如每到过年时,按惯例都会发表一些与年节有关的散文。年年写,年年发,甚至十年二十年前的文章还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恐怕说不过去,也看不过去。记得2019年春节前,我们一家从广州乘坐火车返乡探亲,在车厢里遇到一对在广东惠州打工的夫妻,一路走一路聊,聊的全是他们生活里的新鲜事。之后我写了一篇《火车上的见闻》,文章还入选当年福建中考语文试卷。如果说这篇文章还有点可取之处,我猜测,“鲜活”是关键。

细节要“活”。如今读者越来越挑剔,也越来越难被感动。散文感动人,要靠细节。前几天,我读到作家尧山壁的《冀中故友(二章)》,颇有感触。众所周知,纪念类、回忆类文章很难写出新意,但此文中有这样几句:“师资力量可以挤出来,他本人也可以兼课,但教室、宿舍多一间也没有,急得他像热锅上的蚂蚁,人都瘦了。他圆脸变成了长脸,不停地转磨磨,我在后面跟着。从校内转到校外,转着转着撞到一堵墙——槐南路小学。”真实、可信,生动、形象,把人物急切的样子写活了。

语言要“活”。“手机控”读者口味多样,散文的语言若还停留在过去的调子里,他们会觉得陈旧、不感兴趣。自然,不是说写散文要“网言网语”,一味迎合时兴的口味,能写得既“活”又“雅”,才见功力。这方面,汪曾祺是一个标杆。他的文学语言把文言和口语糅合起来,浓淡适度,不留痕迹,有嚼头,而且俗不伤雅,有文化气息。

散文是贴近生活的文体。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于字里行间流淌,但正因这份真,也容易流于普遍。生活本身不是文学,也不是散文。散文是生活凝结的晶莹露珠,随意采撷不来,要善于观察,善于等待。

要舍得沉下身心。有的作者总写陈芝麻烂谷子,因为缺少新的生活体验,也没有接触或留意身边形形色色的人。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社交既“无限小”,又“无限大”。“无限小”,因为容易把自己“缩”起来;“无限大”,因为网上网下都有机会接触各行各业,比如身边那些快递员、外卖小哥、物业管理人员、保安等几乎天天见,他们的故事往往能代言和感动庞大的读者群体。对于这些鲜活素材,不能只写皮相和表面,要深入他们的生活,发现故事、发掘细节,这样才能写得深入,读着自然,滴水清圆,耐人寻味。

毋庸置疑,文学传播生态的改变给作家以极大的挑战,但这种挑战也是机遇,若是有心人、勤快人、感觉敏锐的人,又有一定的文字能力,写出的文章是可以受到读者青睐的。

一位作家说:“用审美熔炼世间万物、人间百态,铸成一把洞察时代生活、开启智慧人生的钥匙,散文才大有可观、大有可为。”一个“熔”,一个“铸”,都非轻易能够实现,必得千锤百炼,必得千磨万击。其实,无论什么时代,无论读者阅读方式、文学传播方式如何改变,“抓活鱼”都是最有用的办法,这样写出来的散文才有烟火气、生活气,近看情趣生,远观诗意浓。

(作者为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教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