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构建一体化网络监测系统

2024-06-25 06:15:58 - 四川日报

“拍到黑熊了!”6月14日中午1点,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以下简称“成都熊猫分局”)技术部负责人的电脑上,接收到一条“红外相机抓拍到事件”的醒目提示。回传画面显示,一只黑熊此刻出现在大邑县干河坝7号,正在山林里探头探脑找寻食物。

提供这一画面的是无线自组网红外相机。近两年,成都熊猫分局通过不断在片区内设置红外相机、智能卡口、动环设备等设备,并链接自然资源监测平台,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加速构建起“天空地人”一体化网络监测系统,已初步实现自然资源“实时监测+长期监测”的目标。

“天空地人”一体化网络监测系统如何使用?能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带来哪些智慧化帮助?记者进行了采访。

实时监测:实时监控动物与人,减轻巡护员负担

“红色范围是我们的核心控制区,蓝色范围是一般控制区。”在成都熊猫分局,技术部负责人点开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自然资源监测平台,一张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的卫星地图在界面上迅速铺开。

地图上,除了分明的红蓝界线,不同区域还标记有摄像头图标的蓝色凸起,点进去即可看到实时的自然环境。“2022年起,我们陆续安装了50台无线自组网红外相机,都能实现实时监控和传回影像,一旦有动物或人经过并被拍摄到,便会直接通知后台并记录在平台,基层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处理。”上述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除了在成都熊猫分局搭建管理平台以外,今年以来,在成都片区的4个管理总站正式启用了巡护站管理平台,为基层巡护工作的管理和实施提供便利。

“装上无线自组网红外相机后,我的巡护任务变轻了。”一名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管护总站的巡护员告诉记者,除了每月10次在人员活动处进行日常巡护工作,每个季度,他们还需要攀爬至海拔三千多米的山腰完成进山巡护,一项重要任务是取回传统红外相机的内存卡并更换电池。

他所说的“轻”指的正是巡护行囊的重量,在无线自组网红外相机替代了部分传统红外相机的功能之后,巡护员上山的行李轻便了不少。“我所巡护的牛屎槽区域,需要携带的相机电池从9块降到了4块,行李重量从10公斤到10斤左右,巡护时长也缩短了。”

对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管护总站站长曾泽军来说,巡护“搭子”的完善还为总站进行巡护管理带来帮助。“过去,基层巡护员的巡护记录都是通过手写报表完成,难以保证准确性。今年,巡护员都在手机上装上配套的巡护APP,管理平台将同步记录下他们的巡护里程和坐标,19名巡护员的巡护管理工作更高效了。”

长期监测:获知生境状况,服务生物科学研究

如果说实时监测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前端生态保护提供及时保障,长期监测则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带来数据支撑。

“动物618种,植物2417种,斑羚被拍到2269次,毛冠鹿被拍到686次……”

记者注意到,除了实时监控,该平台还具备人员监测、巡护管理、生态环境监测等功能。在后台,经过收集自该平台2023年搭建以来的数据,成都片区生物多样性、巡护里程、监控设备状态等数据均被整理成图表,一目了然。

成都熊猫分局科研保护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不同时段的对比,“空天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为当地的野生大熊猫及伞护动物生物数量的统计提供了依据。例如,在成都大邑,红外相机拍摄下去年和今年在同一区域出现了两对不同的母子大熊猫的活动影像,由此推断该片区至少增加了两只野生大熊猫。

此外,也能通过横向对比获知国家公园内的生境状况。例如,对于有许多野生动物经过,但在某些时间段饮水地相对稀缺的位置,会适量增加人工饮水点。“目前来看,红外相机为我们提供的生态反馈都是很良性的,我们基本很少对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进一步进行干涉。”科研保护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持续布设无线自组网红外相机,成都熊猫分局仍在持续推进“智慧国家公园”建设。“今年,我们还计划在片区设置98台无线自组网红外相机,重点安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脊处,监测如雪豹等高海拔生存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充实片区内的生物调查本底。”技术部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聚焦“天空”,在谋划遥感卫星定位、无人机布设方面发力,不断完善监测体系的智能化功能。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