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里的科学家骑着自行车就能实现成果转化”

2024-06-25 07:30:12 - 瞭望东方周刊

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4年第13期,总第910期),原题为《抢占先机》。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万宏蕾 编辑顾佳贇

针对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上的难点、痛点,长三角各城市不断出台新打法、新招数,助力未来产业的星星之火成就燎原之势。

“让大学里的科学家骑着自行车就能实现成果转化”

水下无人机看清海底万象、人形机器人自主行走、协作机器人在运动中“飞拍”完成产品质检……6月12日开幕的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展现了科技未来的新图景。

竞逐未来产业,号角已经吹响。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未来产业正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动能。”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彭森在2024年4月举行的复旦管理大视野论坛上说。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在未来产业的规划和布局方面体现了前沿性和行动力。”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布局未来产业,长三角龙头上海打响第一枪。江苏、浙江、安徽纷纷出台规划和行动方案。新技术“唯快不破”,占先机时不我待。突破性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市场的步伐不断提速。针对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上的难点、痛点,长三角各城市不断出台新打法、新招数,助力未来产业的星星之火成就燎原之势。

“布局未来产业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更是塑造未来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举措。”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张春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长三角各城市在布局未来产业方面,进展令人瞩目。”

上海入“定”

上海市剑川路与沪闵路交会的T字形区域,是大零号湾未来产业先导区的核心区。飞马旅交大科创园、交大医疗机器人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华谊万创·新所、云境443等一批科创载体星罗棋布,宏润科创中心、佳通夏日创园等还在火热建设中。园区创新创业气氛火热,往来客商不断,开园就“一位难求”。

5月25日,“大零号湾一公里孵化器”启动,涵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能源低碳等新兴产业的十数家硬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一同“入孵”。

“孵化器”与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一街之隔。“一公里”之名,意味着贯通创新策源“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大学里的科学家骑着自行车就能实现成果转化”。

在大零号湾,集聚着估值亿元以上企业137家,估值超10亿元企业43家,上市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660家。从产业联盟到中试平台,“智能+”生态让上下楼邻居成为产业链上下游。一批着眼未来的功能性平台扎根于此: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核糖核酸重点实验室、上海交大黄震院士“可再生燃料”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钱旭红院士“超限制造”项目……

大零号湾是上海发力建设未来产业策源地的一个缩影。

从政策举措出台,到空间载体打造,再到创新主体培育,上海是国内最早布局未来产业的城市之一。

2022年发布的《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上海将聚焦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产业集群,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2023年3月,面向五大未来产业,上海率先成立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首批三个未来产业先导区,目标到2030年实现未来产业规模分别达到2000亿元、1000亿元、1000亿元,同时成立先进核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专家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的成立,有助于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联动以及横向产业生态圈的融合;有助于汇聚专家资源,打造专业智库,把握前沿方向;有助于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材料创新,推进成果转化。”张春龙说。

“上海拥有全球最适合未来产业发展的土壤。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影响力,上海能够帮助各类投资主体尽可能消除未来产业投资的不确定性,让优质项目茁壮成长。”领中资本管理合伙人黄岩说。

区域布局上,上海三大未来产业先导区展现出了各自特色。大零号湾重点聚焦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三大方向;张江科学城以“AI”为基本技术路线,开展“小脑、大脑、云脑”融合的智能进化,突出人形机器人发展重点;临港则通过“滴水湖AI创新港”建设,打造未来智能产业集聚地。

“未来产业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规律极难把握,但人才和土壤,是上海所能提供的确定性。”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宏韬在2023年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大会上说。

“有了新技术的‘小苗’,但市场还看不见‘苗头’,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享受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享受张江对初创企业的扶持,包括空间载体、研发环境与设备、研发人才招募、海归人员生活便利等支持。”康码(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码生物”)创始人郭敏说。

郭敏团队自主研发的D2P(DNA-to-Protein)无细胞蛋白质合成创新技术,从一个理论模式出发,需要漫长的时间验证,还需要材料、技术、软件、算法、工艺等突破,才能从实验室走向工厂。“正是上海张江的宽容鼓励,让我们有信心走下去。”郭敏说。

康码生物2015年成立,如今已建起无细胞蛋白质合成领域全球唯一百吨级以上的量产生产线。“18万平方米、年产1000万单位的人造血生产基地正在推进中,达产后可满足全球需求量的约2.5%。血浆是当下全球生物医药界供需关系最为紧张的一类药物,我们的产品将在很大程度上破解血浆产量、生产效率及质量之痛。”郭敏说。

康码生物所在的上海张江,拥有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细胞与基因产业集群。上海张江细胞与基因产业园集聚了近百家上下游企业。园区不仅诞生了国内最先上市的两款CAR-T细胞药物,还有一大批细胞与基因药物处于不同的临床阶段,这里的企业几乎家家都有“首个”“首创”技术。截至目前,全国已批准的细胞与基因药物临床试验项目中,来自张江细胞与基因产业园的项目约占上海的60%、全国的1/4。

“上海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高度的开放性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领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张春龙说。

细分专业领域赛道,前瞻进行技术布局。上海编制“一业一方案”,联合企业、研究机构等组成创新联合体,让更多创新型企业进入产业链、打开客户群。“今年,我们将以未来产业发展有力支撑上海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在前沿技术领域抢占制高点,提升国际竞争力,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张宏韬说。

江苏有“景”

6月13日,在第十届上交会密码应用与创新发展大会上,G60量子密码应用创新中心正式成立。“破解RSA-129(一种公钥密码算法),需要20个国家调用800台最高性能的计算机,历时8个月才能执行破解。如果用量子计算机,只要0.3秒就可以攻破。”格尔软件副总经理董明富说。

“让大学里的科学家骑着自行车就能实现成果转化”

2024年6月12日,上海,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G60商用密码产业基地展区,多家基于量子技术的商用密码公司集中亮相

“以量子计算为代表的量子科技,在‘十四五’期间以及更长远的未来,有望成为中国在全球科技产业中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的重要核心技术。”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说,未来10年是量子技术进步、商用水平提升、产业合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在量子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方面加快探索步伐”。

“在‘量子+’赛道上,江苏前瞻布局,先行先试。”曾刚说。

2024年3月,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的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传来好消息:3批平面100比特量子芯片顺利交付。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马不停蹄地开展下一阶段科研攻关,进一步提升芯片关键工序自主加工能力。

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2021年12月成立,是苏州市政府、相城区政府、中国电科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四方共建的量子科技创新研发机构。

“量子技术有三大领域:通信、测量、计算。我们主攻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研发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无锡量子感知研究所副所长冯泽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太湖湾科创带上,以量子测量仪器为核心的先进仪器产业集群,将是未来产业新生态之一。”

全球首台面向大众的“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全球首台实现商用的“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分辨率优于1纳米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许多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相关装备和核心部件,都是从无锡量子感知研究所诞生。

2023年10月在南京发布的“问天I”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类脑计算,又称神经形态计算,是基于仿生的脉冲神经元实现信息的高效处理,具有低功耗、高算力的特点,是下一代人工智能的突破口。“一亿神经元与小鼠大脑神经元数量相当,而‘问天I’已实现超过5亿神经元2500亿突触智能规模。”中科南京智能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尚德龙说。

2023年11月,江苏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推进量子科技、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研发部署,布局行业融合应用场景。

前沿科技如何融合行业需求?比如,类脑计算有何种应用场景?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周玉梅介绍说,以“问天”智慧交通系统为例,面对南京市交通路网规模,对比其他强化学习智慧交通系统,“问天”智慧交通系统响应时间仅为其他强化学习系统的5.3%,实时平均车速快143%、实时平均排队时间少89.5%、实时二氧化碳排放速率少46.3%。

“发展未来产业,要尤其注重应用场景的研发。”无锡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打造海量新场景、发掘潜在场景,以应用场景倒逼技术研发,这并不是图表面热闹。有些应用场景哪怕只是昙花一现,也有其未来价值。

浙江创“智”

2024年5月,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树科技”)最新发布人形机器人G1。向后翻腾、双脚落地、平稳站定,G1能后空翻,也能“鲤鱼打挺”。不仅如此,它灵巧的“手指”能舞棍、开可乐、砸核桃。

在杭州亚运会上火爆出圈的“显眼包”——捡铁饼、运标枪的机器狗,也来自宇树科技。位于杭州滨江的宇树科技,是全球四足机器人出货量第一的公司。

“让大学里的科学家骑着自行车就能实现成果转化”

戴上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灵伴科技”)的AR(增强现实)眼镜,点击眼前凭空出现的小程序图标。瞬时,从左向右5块215英寸大屏稳定飘浮在空中,连成一幅巨幕。右手作出轻捏姿势便会放出一道“射线”,瞄准每个想要打开的小程序,打地鼠、看视频、写策划可以同时进行……

创立于2014年的灵伴科技深耕5G+AI+AR领域的软硬件产品开发,其自主研发的AR硬件设备已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投入使用。“从AI到AI+AR,人机交互方式正在快速迭代。”灵伴科技总监许诩说。

浙江是目前国内推出元宇宙、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最多的省份之一,先后出台了《关于浙江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元宇宙产业发展2023年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省内杭州、宁波、温州、丽水等城市都推出了元宇宙相关产业政策。

作为中国数字经济之城,杭州将其未来发展与人工智能紧密联系在一起。2024年2月,杭州“新春第一会”——“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推进大会上,浙江省委副书记、杭州市委书记刘捷两次提及Sora,强调“抢抓人工智能新机遇”。3月14日,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成立,刘捷出席并为联盟揭牌。他说,要努力成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拿到开启杭州发展下一个“黄金二十年”的入场券。

位于杭州市的浙江元宇宙产业基地2023年6月开始试运营。“招租不到一年,企业入驻率已超过70%。”基地工作人员介绍,作为杭州元宇宙产业新地标,园区内认定的元宇宙企业可以享受杭州市上城区相关产业政策。

“抢抓人工智能风口,卡住在元宇宙的有利‘身位’,浙江省以及杭州、宁波等城市在相关领域的精心规划与高效实施,凸显了当地对未来发展的深谋远虑。”张春龙说。

合肥“打法”

“我们在国内最早提出柔性制氢概念,可再生能源柔性制氢系统能够充分适应光伏、风电功率快速波动和间歇特性,实现‘荷随源动’——负荷随着电源的波动而波动,同时电解槽设备还能正常工作。”阳光电源副总裁、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氢能”)董事长彭超才说。

“让大学里的科学家骑着自行车就能实现成果转化”

成立于2021年的阳光氢能至今已取得多项技术突破,20MW电解水制氢系统综合测试平台、可再生能源柔性制氢及氢储能发电实证平台、制氢材料研究中心等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未来能源是安徽正在大力发展的重点未来产业之一。

“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谁布局得早、抓得主动、推进得有力,谁就有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4月22日,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在合肥市调研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工作时说。

营造场景、招大培强、建设生态……安徽发展未来产业的这套“成熟的打法”,已在省会合肥有了成功经验。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创新指数报告中,合肥位居全球科技集群第40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合肥工业中的占比超过50%。

发展未来产业,“合肥模式”的秘诀何在?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是全国大科学装置较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说,合肥具有“科里科气”的城市气质,“科技创新是我们的强项”,“我们跟企业是合伙人的心态,共同谋划发展,共同承担风险,给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场景、精准服务”。

当许多城市还在卷“政策招商”“基金招商”,合肥已经悄然升级招商模式,从“政府四处敲门”的1.0时代、“政策吸引”的2.0时代迈入了“场景招商”“以投带引”的新时代。

2022年,合肥率先成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促进机构——合肥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2023年,合肥揭牌成立全国首个将场景作为城市资源运作的国有企业——合肥市场景应用创新促进中心有限公司。以创意新场景、集聚新物种、孕育新赛道为重点,合肥积极整合开发全市场景资源。

合肥一家科技企业生产的量子密钥分发设备,可以为通信双方提供不可窃听的安全量子密钥,这套设备的第一个客户就是合肥政府。不仅如此,合肥市还支持启动了全球第一个大规模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合肥市相关政府部门成为国内第一批量子保密通信用户。

“新业态、新技术、新人才,需要一个一展身手的机会;城市、政府的作用,其实就是给新技术找场景,给新场景找技术支撑。”合肥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李浩淼说。

5月28日,“投资安徽行”2024年主旨发布大会在合肥举行。会上,2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涉及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新材料等领域。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表示,安徽是当前最具发展机遇、最具回报价值的投资主阵地。

协同共享

打开“九章三号”,会看到数个圆柱形“小冰箱”,里面精心排布着多个比指甲盖儿略大、带着光纤“小辫子”的金属模块。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尤立星介绍,这些模块名为超导单光子探测器,是“九章三号”中捕捉并识别单个光子的“眼睛”。在上海诞生,到浙江封装,再到安徽应用,每个单光子探测器都会经历一场长三角协同创新之旅。

日前,在温州举行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批长三角跨区域创新联合体正式发布。科大讯飞牵头,联合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浙江大学高等研究院、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合肥智能语音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安徽淘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汇聚“三省一市”大模型基础理论、算法研究、工程技术、模型评测及示范应用全链条优势力量,共同构建这一创新联合体。

“长三角各城市在未来产业的布局上各具特色且进展迅速。但是,各地在未来产业布局上的进度有所不同,且各地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差距,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张春龙说,“这些差距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产业政策、科技创新、产业链完善程度、人才引进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

针对长三角地区在发展未来产业方面需要重视的问题,曾刚进行了归纳:目前,长三角地区在类脑智能计算、太赫兹、未来网络、6G通信、量子信息科学等领域,其产品与市场的成长性还较低,应加大政府投入和引导力度,健全产业、财税、金融、创新、人才、市场政策的落实机制;在先进复合材料、移动出行、群体智能、生物制造、高端制剂、自主无人系统等领域,产品成长性高于市场成长性,应围绕核心产品优势资源着力打造配套产业链,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类型和产品功能,撬动产业市场潜力;在基材料、基因细胞技术、无人驾驶和卫星互联网等领域,市场成长性高于产品成长性,应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汇聚资源,解决具有高潜力性未来产业产品技术研发、制造水平和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工业机器人、沉浸技术、多模态智能、无人装备等领域,产品与市场成长性均较高,应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减少政府干预,促进未来产业产品整体向高端化、精品化、智能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长三角各地在谋划未来产业布局时,不仅要深入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还应通过跨区域深度合作,借助‘一区多园’、跨区域创新联盟等创新机制和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张春龙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