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语言表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活动举行

2024-06-25 09:35:19 - 中国新闻网

“艺术语言表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活动举行

中新网上海新闻6月24日电(康玉湛)日前,中共四大纪念馆举办以“艺术语言表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为主题的教书育人成果展示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指导,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上海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和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共同主办,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和《中文自修》编辑部协办,以上海高校重点课程《艺术语言表达》教书育人成果为依托,通过一堂红色示范课的精彩讲授,生动展现了艺术语言表达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价值和意义。

“人工智能技术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甚至在模拟人类情感表达方面也有了显著的突破。如果我们能够以足够开放的心态思考智媒的未来,会发现人类的语言仍然具有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传承着丰富的文化传统,表达着强烈的文化自信。”在谈到人工智能语言处理和人类语言艺术表达的差异时,上海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课程主讲人林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伴随活动主持人杨艳琳、童菲的讲述,示范课正式拉开了帷幕。“在这个信息爆炸、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时代,艺术语言表达能力既关乎个人综合素养,又对口语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我国话语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位主持人凭借艺术感受的默契,用语言为在场及云端的每一位观众描述了一份简易的《艺术语言表达》课程大纲。

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艺术融合

“作为人类标志之一的语言,它的价值不仅是信息的高效传递,更有情感的交流沟通。”主讲人林毅从人工智能和人类语言表达的比较开场,对语言的价值进行了立体式剖析和全方位讲解。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口语传播技艺,《艺术语言表达》课程设计将教学模式合理转向以提高能力与素养为目标的口语传播三维模式,聚焦口语传播者、媒体平台、传播意识三大象限,将教学内容放置于媒介语境中,打造全平台口语传播教学模型。

在示范课第一篇章的现场展示环节中,演诵者裘嘉瑜、林夕又以诗词《采莲曲》与散文《爱莲说》为读本,巧妙地将诗词艺术和散文艺术的“时”、“情”、“意”三境融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联深蕴哲理的传统佳句与肢体语言艺术表达形式的和谐共鸣,展现了一场时空跨度上的艺术语言对话,更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诠释。

解说语言与体育精神的艺术融合

示范课的第二篇章以“体育强国”为目标,阐述了艺术语言表达如何赋能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主讲人林毅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讲授了专业口语传播工作者面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多种手段。《艺术语言表达》课程依托上海体育大学的教学资源,组建语言艺术、体育文化、媒体技术合作型教学团队,旨在提升体育播音主持艺术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实现体艺融合的进阶式梯度教学计划。

“艺术语言表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活动举行

“春立奥梦·体育强国”是本堂示范课精心呈现的翻转课堂环节,刘金果、李菁芮、陶子小爱、魏银莹、刘伊芃、马悦溪、王钟毓七位诵者结合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元素,从雨水开始,至立春完篇,将中国体育的辉煌时刻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相结合,充分体现了课程“德为先、体为本、艺为用”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节气之名向世界传递出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情和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

演讲语言和红色文化的艺术融合

为了充分展示《艺术语言表达》课程的教书育人成果,在示范课的第三篇章主讲人特邀中共四大纪念馆讲解员倪吉琳参与课程示范环节,她以饱满而富有感染力的表述方式,深情演绎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人民城市生生不息》的故事。被艺术语言浸润后的场馆讲解无疑是对红色文化生命力的生动诠释,也是对人民城市精神风貌的完美展现,让人们在回望历史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奋勇直前的信心和决心。

特邀讲解的形式反映出课程日常教学中全力打造的联动模型,课程积极组合教学科研人员,同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口语传播实训中的“喉舌”意识,做好媒体传播把关人。主讲人对传统艺术语言素材进行提炼,全面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史人物的经典语言史料,在优化教学内容、优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中共四大纪念馆,主讲人林毅用“艺术语言表达”示范了智媒时代口语传播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课程努力探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多元路径,为推动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鲜活的范例。将教书育人融汇于艺术语言表达之中,为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鉴往知来,开拓创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