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改数转”看绵阳⑥丨如何以科创资源赋能“智改数转”?中国唯一科技城亮出这“三招”

2024-06-25 14:54:47 - 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史晓露摄影华小峰

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拥有富集的科创资源,在赋能“智改数转”方面,有何优势?

6月25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绵阳市制造业“智改数转”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绵阳市政府副市长邓辉用“三个关键词”介绍了绵阳以科创资源赋能“智改数转”的经验做法。

“智改数转”看绵阳⑥丨如何以科创资源赋能“智改数转”?中国唯一科技城亮出这“三招”

第一个关键词“牵手”。绵阳突出抓好协同创新,让更多企业与创新团队“牵手”。

绵阳出台了“科创十条”等支持政策,通过高效链接创新资源,建成四川省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工业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创新平台,建设“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引进哈工大、电子科大、西工大等高校顶尖专家团队入驻绵阳。比如,重庆大学创新团队入驻“云上大学城”后,与绵阳有关企业签订6个方面的合作协议。

第二个关键词“聚集”。绵阳突出抓好技术供给,让更多科技创新在生产线上“聚集”。

“好的技术,离不开好的应用场景,需要在应用中不断完善和打磨,可以说,好的应用场景是新技术的‘助产士’。”邓辉介绍,绵阳大力支持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比如,长虹研发的多面异构体表面缺陷智能检测关键技术,打破了高端检测装备“卡脖子”难题,检测效率比人工提升70%以上,荣获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维博电子研发的高压高隔、绝缘状态检测等传感器,突破技术难题,达到国际品牌同等技术水平。这些技术和产品,已在“智改数转”的关键设备及软件中得以应用。

第三个关键词“跨越”。绵阳突出抓好产业培育,让更多成果实现从运用到产业的“跨越”。紧紧围绕人工智能这一全省“1号创新工程”,在推动“智改数转”工作中带动和促进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数字产业。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大会上,绵阳发布了《绵阳市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从核心技术攻关、人工智能大模型、场景应用、人才引育等八个方面进行支持。目前,绵阳已打造人工智能领域各级科创平台21个,组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汇聚相关企业近百家,实现营收近200亿元。

邓辉表示,下一步,绵阳将持续强化协同创新,汇聚更多创新资源、形成更好创新生态,深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各环节的融合应用,加快培育发展工业细分领域大模型,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和工业企业深度协作,不断提升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