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针神技”智逮“披着羊皮的毒狼”

2024-06-25 16:43:57 - 法制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为严防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蔓延,打击相关犯罪活动,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关于将溴啡等46种物质列入〈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的公告》,新增列管46种新精神活性物质,自今年7月1日起施行。

近年来,全球毒情不断变化,继以鸦片、海洛因为代表的传统毒品和冰毒为代表的合成毒品后,第三代新型毒品蔓延全球。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往往通过化学结构修饰为这类毒品“披上羊皮”。

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司鉴院)被誉为我国司法鉴定领域的“国家队”。近年来,该院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先行一步,积极创新应用一系列“神器和神技”与毒贩展开无声较量,让这些新型毒品无处遁形。

研发神器精准识别新型毒品

某公安机关查获一起涉毒案件,嫌疑人在服用某种黄色结晶体后呈现类似吸食毒品的精神活性反应,但经传统分析后却未发现常见毒品成分,禁毒民警于是向司鉴院求助。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博士、助理研究员赵君博使用自主研发的一束“碳纤维针”,结合实验室雄厚扎实的基础数据,快速解析了其质谱谱图,经过与标准品比对分析,确定这包结晶体内含某毒品的同分异构体。

“传统毒物分析技术只能在设定范围内筛选目标物。然而,全球地下毒物实验室也在‘推陈出新’,尚有一些新型毒品未被发现和识别。”赵君博说,他们每天都在与犯罪分子赛跑,不断创新和应用先进技术,第一时间筛查并识别未知化合物,为执法部门和医疗机构争取最佳打击和救助时间。

赵君博是分析化学专业出身,2019年刚进入司鉴院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时,恰逢芬太尼类物质被整类列入“增补目录”。这就意味着,所有跟芬太尼母核一致的化学物质都要被纳入管制,现有的靶向分析技术受到严重挑战。

在学校时他以基础研究为主,入行后就要以应用为导向。他清醒地认识到,对未知化合物的非靶向筛查已经成为必须突破的技术瓶颈。他与团队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发现可以使用碳纤维作为关键的媒介来实现样本中未知物分子的离子化,从而使这些闻所未闻的“未知物”能被质谱仪所检测。

“碳纤维吸附容量大,耐高温高压且价格便宜,具有半导体属性,利用这些特性制作成一次性‘碳纤维针’,针头蘸取样品后与高压电源相连,使样品中的那些分子无差别的快速离子化,这样就能进行质谱检测,最终生成能被解析的质谱数据。”赵君博一边介绍,一边向记者展示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碳纤维针”,如今这一技术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有了质谱数据,就拥有了可以分析出分子结构的基础信息,构成了剥开新型毒品伪装还原其“真实”面目的科学条件。赵君博说,被破译的新物质如果尚未纳入“增补目录”,他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其毒性,并上报相关部门,推动更多物质如最近被列管的46种毒品一样,被及时列管。

鉴毒AI+直观展现毒品危害

那么,未知新型毒品的毒性如何量化?人工智能应用已然被推到了实战前沿。

“我们当时就想设计一套系统,既能快速分析毒品,又能用数据模型直观展现危害性。”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博士、副主任法医师陈航承接了这个技术难题。他说,目前司鉴院正在开发的毒物分析和毒性预测(鉴毒AI+)系列前沿技术,正逐渐实现了对新型毒品毒性的快速“画像”,以期用数据模型直观展现毒品危害。

据介绍,“鉴毒AI+”具有深度学习能力,能快速识别并建立基于分子对接等毒理学原理的毒性模型,进而为分值化评定提供科学数据。在实践中,陈航与研究团队收集了上千种已知有害物质的化学信息,对“鉴毒AI+”开展训练。

如今,“鉴毒AI+”能够在分子结构、靶向结合、毒理活性等方面进行一定预测,可以通过相应算法模拟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

目前这一由AI赋能的《面向公共法律服务的法医学智能化精准鉴识关键技术研究》正作为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专项“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项目之一,稳步开展。

“AI技术潜力巨大,有望在禁毒保卫战中及时探查毒品犯罪的隐秘空间,为打击新型毒品提供全新数据维度,并助力新型毒品的管制实现即时化、精准化。”陈航说。

培养人才打造鉴毒科学之盾

近日,司鉴院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正面向全行业开展“尿液中常见毒品及合成药毒物的定性分析”等能力验证项目。

“司鉴院作为司法鉴定领域的‘国家队’,是我国司法鉴定领域最早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能力验证提供者。除攻克鉴定难关、引领技术创新外,还组织实施全行业的能力验证和教育培训活动,以带动整个行业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严慧说。

据了解,在新型毒品鉴定方面,司鉴院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主持制定了《生物检材中芬太尼等31种芬太尼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及其代谢物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验方法》等多项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共有19名成员,其中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占比63%,硕博高学历人员占比84%。他们常年关注国际学术前沿,持续开展技术攻关,为打击新型毒品犯罪储备技术,为禁毒保卫战输送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同时还与复旦大学、中国刑警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联合培养体系,开设行业继续教育培训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学历人才与尖端科研人员,为行业发展持续“供血”。

深耕毒物毒品分析30多年的上海工匠、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主任向平说:“我们对标国际一流毒物化学研究室,不断提升禁毒科技能力,培育禁毒科技人才,将技术优势和人才储备转化为打击犯罪的科学之盾、正义之剑,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贡献力量。”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余东明张海燕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