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谢师的“五花肉”,有个啥讲头?

2024-06-25 19:36:30 - 大众日报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又是一年毕业季,即将离校的学子,都想着用特殊的方式感恩老师多年的培育,他们或鞠躬、或合影、或祝福,但也有一些学生别出心裁,他们给老师提来五花肉拜谢师恩,而谢师视频发布后更是迅速走红网络,引起网友热议。

毕业谢师的“五花肉”,有个啥讲头?

这种看似新潮的谢师礼其实由来已久,在古代被称为“束脩之礼”。24日,记者专门联系到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涛,听他讲讲这背后的故事。

近日,在中考结束后,山东一名女学生向班主任送上束脩之礼以谢师恩,并行作揖礼,以此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和认可,收到礼物的班主任非常感动。双向奔赴的师生情让无数网友动容的同时,关于束脩之礼也成了网友热议的焦点。那么束脩之礼到底是什么,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次见面时,通常会送‘束脩’作为初次拜见的礼物,以表示敬意,它是学生对教师尊敬的象征。”李涛表示,“束脩”这一礼仪在孔子时代已经开始实行。《论语·述而》中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意味着只要学生自愿拿着“束脩”为礼来见孔子,孔子就从来没有不给予教诲的。“脩”原意就是干肉的意思,束脩指的是将十条干肉捆在一起,后来便引申为学生入学报名时向老师致送的酬金或礼物,“束脩之礼”相当于拜师礼,这也是塾师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在《晋书·慕容廆载记》里也提到束脩之礼:“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脩受业焉。”即使是帝王之家,照样要遵循尊师重道的礼数。

毕业谢师的“五花肉”,有个啥讲头?

后来束脩之礼又演化成束脩六礼,除了肉干,又增加了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而且被赋予更多吉祥寓意和期许。“比如芹菜寓意‘业精于勤’、龙眼干寓意‘启窍生智’,莲子寓意‘苦心教学’,红枣寓意‘早日高中’,红豆寓意‘宏图大展’。”李涛说,虽说孔子定下了学费的标准,但他同时坚持“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其三千弟子中,颜回、子路、卜商、冉求等人都是穷学生,也并没有因为谁给不起束脩而拒之门外。

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看,束脩之礼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礼仪的重视和尊重,以及对师长的敬重和感激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学生早已无需通过束脩之礼完成学业,一条五花肉引发的谢师视频之所以会走红网络,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物质价值,更多的是情感和文化的传递,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李涛说,它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馈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和传承。通过束脩之礼,学生向老师表达了对师长多年培养的感恩和对知识的尊重,同时也传承了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礼虽轻但情义重,这种暖心又真诚的行为,不仅让教育回归到了最初的质朴状态,也让师生情成为一种真实的寄托。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鲍福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