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上做文章 “长”上促长效 “制”上抓落实——通渭县推深做实林长制助力林草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4-06-25 20:20:52 - 每日甘肃网

近年来,定西市通渭县以求真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增绿、用绿、护绿”有机结合,“造林、育林、营林”多措并举,通过积极争取实施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努力探索培育绿色生态富民产业,深入推进“绿满陇中”行动,全面推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开展。

“林”上做文章  “长”上促长效  “制”上抓落实——通渭县推深做实林长制助力林草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以来,通渭县完成造林绿化31.34万亩、道路绿化1425公里、义务植树660万株、退化草原治理1.7万亩,新建经济林果基地1万亩,完成林果提质增效1.79万亩。截至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07.5万亩,森林蓄积量达68.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52%,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水平全面提升。

抢抓机遇,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通渭县抢抓国家“双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坚持把实施林草重点工程作为推进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举措。

积极争取,加大建设面积。立足荒山荒坡多、植被覆盖率低、群众积极性高的实际,加大衔接争取力度,积极争取三北防护林工程、陇中地区生态修复重点项目、退化草原修复治理等项目。抓好青岛生态林、渭河源林草生态扶贫巩固提升(通渭储备林PPP)项目建设。大力培育苹果、山楂等经济林果产业,增加林草植被,提高森林效益,加快生态修复治理步伐。

创新技术,提高造林质量。严格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绿”的原则,坚持“先整地、后栽植,不整地、不造林”,采取乔灌草相结合、多树种混交的模式,创新推广修反坡台挖集雨坑整地,树盘覆膜保墒,落叶树种秸秆、针叶树种带土球栽植等抗旱造林技术,有效提升了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   

协同配合,狠抓任务落地。强化县乡联动、加强协同配合、严格监督管理,由专业化队伍标准施工,严把规划设计关、建设质量关、抚育管护关“三道关口”,做到宣传培训、技术服务、督促检查、政策落实“四个到位”,确保林草重点工程项目落地见效。2021年以来,累计争取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陇中地区生态修复等重点林业工程20.9万亩,规模化治理成效凸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多措并举,促进绿色产业升级

通渭县立足资源禀赋,把发展经济林果产业作为改善生态条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坚持规划引领。聚焦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两大目标,制定了《通渭县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总体方案(2021-2023年)》,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思路,在东北部、西南部12个乡镇打造苹果片带,在中南部9个乡镇发展花椒产业,在适宜区支持发展核桃、山楂等特色林果产业,探索培育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融合互促的特色优势产业。

科学提质增效。通渭县结合林果产业发展实际,注重从规模扩张向全面发展转变,按照“一年定杆、两年重剪、三年拉枝、四年挂果、五年丰产”的目标定位,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行间覆膜保墒、高光效树形培养等技术,新建林果基地1万亩,完成苹果老果园改造0.27万亩,苹果提质增效1万亩,花椒提质增效0.79万亩。目前,结果面积达16万亩,果品总产量达8.8万吨。

注重延链补链。培育壮大鑫旺果业、福兴德农牧、兴民农产品销售等一批龙头企业,成立林果产业合作社37家,配套建成气调库23个、容量达4万吨,建成果品交易市场3个,通过网上销售、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方式,全面开拓销售市场,已逐步销往全国各地。目前,全县林果产业从2018年的16.3万亩扩增到32.1万亩,产值达5.8亿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显现,逐步走出了一条产业做强、群众增收与环境改善、生态向好相宜相长的新路子。

推深做实,资源管护齐抓共管

通渭县持续巩固完善“三级林长”体系,着力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

压实责任, 高位推动。继续以“三划”为抓手(划人划地划责),以“三立”为重点(立制度立规矩立标准),狠抓制度体系建设和林长责任落实。党委、政府“一把手”靠前指挥,深入林区巡林调研,亲自安排部署林长制工作,压实各级林长责任, 高位推动林长制各项工作。进一步细化责任区域,将责任区域细化到每一个地块,完善各项制度,上级林长加大对下级林长的调度考核力度,保证各项制度规范执行,确保林长责任全面落实。

健全机制,强化监管。严格林地草地用途管制和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加强林地草地征占用管理,严格控制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对乱砍滥伐林木、违法征占用林地、随意开垦放牧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查处、移交、办理涉林行政案件。联合县公安局印发了《关于建立“林长+警长+护林员+监督员”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建立了“林长+警长+护林员+监督员”工作机制,推进司法护航林长制体系的实施,进一步强化林业生态保护和执法监管。

加大宣传,齐抓共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工作,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对全县古树名木开展补充调查认定、挂牌和落实保护措施。加强重点区域森林草原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充分运用卫星影像、视频监控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林火监测预警、野生动物资源监测等工作,严防因上坟烧纸、焚烧地埂等原因引发的森林草原火灾。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投入林长制工作,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把加强森林保护列入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切实形成人人关注,全员参与的工作局面。充分发挥各级林长、生态护林员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促进林长制工作长效机制建立。

示范引领,打造美丽宜居环境

通渭县坚持将全民参与造林绿化作为增加内生动力,推动国土绿化的重要举措,按照城市做园林、农村做生态的总体思路,加快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进程。

各个乡村紧盯“窗前有花、院内有果、村边有树、路边有荫”目标,广泛宣传动员,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义务植树,组织多种形式的造林绿化活动,各级林长带头义务植树,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义务植树,全社会共同参与造林的氛围日渐浓厚,涌现出了榜罗镇“刚强”兄弟、常河镇常海增、碧玉镇李茂强等一批造林绿化先进典型。全县共有8名爱心人士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为家乡绿化造林1万亩。2021年以来投入村集体资金900余万元,完成乡镇村庄绿化0.7万亩、乡镇面山绿化1.45万亩、道路绿化升级改造1425公里。城区紧盯“一路一景、一园一品”“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树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思路,采取多树种、多林种、多色彩混交的方式,借助青岛·定西东西部协作的有利契机,开展绿化加密和景观提升行动,于2021年启动青岛生态林项目建设。项目规划在“十四五”期间投资1.28亿元分五期在县城南北两山建设生态林1.2万亩,截至目前共完成三期生态林建设0.75万亩,栽植行道树16.7公里,硬化防火道路7.8公里,建成玻璃栈道、院士阁、博士长廊、同心亭等古景建筑及休闲平台。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商、宜学“六宜”兼具的山水园林城市厚植了生态底色。(王白石玉 陈晓辉)

责任编辑:李靓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