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被屏蔽”频上热搜,是换个马甲炒作高分

2024-06-25 19:31:21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不出意外,这几天,各平台热搜以及很多人的屏幕都会被高考查分名场面占据。

泪崩、尖叫、与家人相拥……压抑不住的喜悦,将成为这几天最常见的新闻画面。

“高考成绩被屏蔽”频上热搜,是换个马甲炒作高分

对此,有人认为高分考生当得起这份关注。也有人认为,查分名场面频上热搜的背后,是分数决定论在作祟,担心过分炒作高分考生会对其他考生造成困扰。这两种态度,似乎都有道理。

01

不可否认,对于高考生来说,分数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取得高分就有机会进入名校,选择理想的专业,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成功。

查分名场面受热捧,反映的是社会对于成功的推崇。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应当有追求卓越,崇尚成功的积极氛围。为了理想历尽艰苦的年轻人,也有充分的理由得到肯定和鼓励。

为取得高分的年轻人欢呼,肯定他们的努力,为他们的未来加油叫好,没有问题。但是,肯定鼓励年轻人是一回事,炒作高分又是另一回事。

“高考成绩被屏蔽”频上热搜,是换个马甲炒作高分

一些媒体、自媒体报道高分考生的目的并不纯粹,出于某种利益的考量,背离新闻操作规律,尤其是忽略了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原则,过度放大炒作高分、“状元”、升学率、名校录取名额等,把正常的报道变成了刻意的炒作。

炒作高分,会给众多其他考生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也不利于高分考生的成长。不可否认,会有部分考生享受这种“追捧”,但对于更多人来说,过度的关注也未尝不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压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炒作对于高分考生来说,不是真心爱护,更像是一种“捧杀”。

02

高考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考试,但并非唯一一次考试。取得高分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成功,高考失利也不代表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炒作“高分考生”“高考升学率”,宣扬的其实是一种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唯分数论”,这不符合实际,也与主流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不符。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应该对高分热搜降降温,减少一些热度。

当然,为高分热搜降温并不容易。多年来,每逢高考,教育、网信等部门都会出台政策,禁止宣传、炒作高分考生。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尽管明令禁止,还是会有人想方设法打擦边球。

去年高考之后,各类水果、水产、盆栽等等喜报盛行一时,表面说的是某某街道某某学校的果树大丰收,收获大果多少,超大果多少,实际上,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其真正表达的是某校的高考成绩。

“高考成绩被屏蔽”频上热搜,是换个马甲炒作高分

今年,高考刚放开查分,高考屏蔽生就成了热词。为防止炒作“高考状元”、遏制“抢生源大战”,多地设置成绩屏蔽措施,对排名靠前的考生成绩进行保密处理。本是为防止炒作而生的屏蔽生,反而成了新的关注焦点。

03

这也不难理解。一方面,“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分考生及其家长有成功的喜悦,必然会有所表达。

另一方面,虽然我们已经在推广实施强基计划、英才班、保送生等人才选拔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多数考生来说,依然要通过高考来实现高校就读的目的。在针对高考的评价标准中,依然存在评价标准单一的问题,考试成绩依然是录取的唯一标准。

如此一来,取得高分的考生确实会引人注目,成为老师和学校的宠儿,学生的“榜样”。高考评价标准的单一,也影响着对教师的评价。对于教师而言,所带班级出几个名校生,不仅仅是荣誉,更意味着职称、薪资等方面的切实利益。对于学校而言,高考成绩是实力的象征,也跟以后的招生直接相关。

在这样的背景下,炒作高分考生屡禁不绝也就不难理解了。

“高考成绩被屏蔽”频上热搜,是换个马甲炒作高分

炒作高分考生是捧杀不是真爱,禁止高分炒作是系统工程,需要短期政策引导,更需要把功夫下在平常,完善包括高考、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评价体系。当然,更需要重视发展,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遇。只有公众发自内心地认可高考不是唯一的上升渠道,对于高分的“迷信”才有可能终止。

值得期待的是,完善高考评价体系已经得到业界普遍认同。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再度明确要求,高校要进一步优化考核评价办法,注重对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问题意识、质疑精神、意志品质”等因素考查。

完善高考录取评价体系,有高校已经做出了探索。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校已经探索使用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模式,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占60%)、学校考核成绩(占30%)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进行综合评价招生,择优录取。今年,参与这一探索的高校还将更多,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消息。

诚然,高考高分是打开人生的一束光。但我们的追求,应该是让一束光拥簇着另一束光,让成才机会如阳光普照,这方是一个开放公平社会的价值所在。(文诚)

今日热搜